来源:中国基金报
媒体
2025-07-16 10:33:49
(原标题:鼎晖、北京AI基金联手,刷新纪录!)
【导读】企业级AI Agent基础设施供应商中数睿智完成2亿元A+融资
中国基金报记者 莫琳
继大模型之后,智能体(AI Agent)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又一焦点。其中,企业级智能体(to B AI Agent)正在成为全球最受资本追捧的赛道之一。
7月16日,北京中数睿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数睿智)完成2亿元A+轮融资,该笔融资刷新了国内企业级AI Agent细分领域公开披露的最大单笔融资纪录。
此轮融资由鼎晖VGC(创新与成长)和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即北京市AI基金)联合领投,泰亚投资、相城金控、四川文投跟投,老股东每日互动持续加注。
中数睿智董事长韩涵透露,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公司研发投入及市场推广,持续扩大公司在AI Agent行业落地领域的领先优势。
又一个“水下项目”浮出水面
根据Root analysis数据,预计全球AI Agent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52.9亿美元增长到2035年的2168亿美元,2024年~2035年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0.15%。
从最初能与人互动交流、撰写报告、做PPT的通用型Agent,到如今宣称能重构企业流程的“数字员工”,阿里、字节、联想等大厂纷纷躬身入局。此外,像阿里云领投的BetterYeah AI这样的企业级智能体开发平台也层出不穷。
一向出手谨慎的鼎晖为何会领投中数睿智?鼎晖VGC高级合伙人郭其志告诉记者,在当前AI由“模型能力竞争”转向“系统化应用场景落地”的阶段,中数睿智是为数不多能真正在超大型集团级场景实现智能体产业化落地的公司,在国内AI乃至软件市场中都是十分稀缺的,在AI初创企业中更是少见。
据他透露,中数睿智产品不仅获得头部央国企众多复杂行业场景客户的高度认可,实现多个千万级纯软件合同落地,还在核心客户中保持100%复购,充分验证了产品价值与交付能力,展现了极强的“商业闭环”能力。
据了解,中数睿智成立于2020年,总部位于北京,公司致力于构建行业多智能体自进化系统,打通数据资产与业务流程的连接,用一整套系统级能力打造AI Agent,目前已服务多家央国企的数百个智能体核心应用场景。
企业级智能体推动
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入“深水区”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时代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你追我赶,已经从最初的实验室逐步走到了数据、市场等现实场景的落地。
“央国企有着最多元化、最复杂的场景,也沉淀了海量的数据,这也是为什么国务院国资委在2024年就启动央企‘AI+’专项行动。”曾担任中国信通院研究部主任的韩涵,对国家政策的战略意义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她看来,央国企的示范作用将会极大推动全社会的智能化转型。
郭其志认为,我国AI产业发展面临数据孤岛化、标注低质化、跨域共享难等瓶颈,而央国企拥有超大规模的应用场景、掌握着关系国计民生的大规模关键数据,通过央企主导补齐数据短板,支撑大模型从“通用泛化”向“领域专精”升级。同时,数据集作为公共产品,还可降低中小企业AI应用门槛。
“未来,如果中国能够真正在AI技术产品领域实现突破,积累中国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从‘追赶’迈向‘超越’,将是中国核心技术国际化的关键一步。”韩涵补充道。
有了通用型AI Agent之后,为什么还需要企业级AI Agent?
韩涵告诉记者,当下很多云计算时代建设起来的基础设施,本身并不是面向智能体设计的。同时,企业的智能化基础设施无法支撑能力和数量都在几何级提升的智能体需求。最重要的是,企业级智能体需要接入业务场景,就意味着企业级智能体必须做到“零失误”。以能源集团旗下的一个炼厂为例,无论是物资运输规划、故障分析,还是智能维修,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错误的故障判断,就可能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和信誉危机。
因此,场景验证显得尤为重要。中数睿智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实现数据的智能化应用,更通过完整的知识溯源体系,让每个业务结论都能清晰标注其数据来源和演化路径,为企业提供可信、可验证的智能决策支持,极大地降低了“AI幻觉”。
“智能体真正走向企业级规模化应用而非单点环节的有限赋能,需要将数据治理、业务建模、智能化基础设施、场景应用和评估体系等底层能力进行重构与整合,就像现代石油工业不仅依赖钻井技术,更需要成套的裂解、催化与分销体系。智能体未来的能力边界,取决于这套‘精炼系统’的成熟度与自动化水平。”韩涵说。
郭其志补充道,当前AI Agent赛道已进入“技术全面爆发、直驱产业应用”竞争阶段。中数睿智的实践表明,在B端市场,系统级的工程化能力比单纯的算法创新更具商业价值,其打造的“基础设施+系统化服务”模式,可能成为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标准范式。
编辑:黄梅
校对:王玥
制作:舰长
审核:许闻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中国基金报
2025-07-16
中国基金报
2025-07-16
中国基金报
2025-07-16
中国基金报
2025-07-16
中国基金报
2025-07-16
中国基金报
2025-07-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