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加盟店集中关门,失控的面包新语还能走多远?

来源:文轩新闻

2025-07-14 21:03:19

(原标题:加盟店集中关门,失控的面包新语还能走多远?)

7月14日,烘焙连锁品牌“面包新语”官方发布声明,确认成都地区11家门店全部关闭系特许加盟合约到期所致,导致大量消费者储值卡无法使用。 

这一风波是面包新语加盟模式系统性风险的集中爆发。

从表面看,这是特许合约到期引发的商业调整,实则暴露了该公司在中国市场“重扩张、轻管理”的战略失衡。

管理失控

成都事件并非孤立案例,而是面包新语加盟体系问题的延续。

2021年西安加盟商退出引发的储值卡纠纷与此次成都如出一辙,反映出品牌方对加盟商的约束机制存在明显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加盟商要求消费者提供原始购卡凭证的“技术性阻挠”,暴露出品牌总部对终端服务标准的失控。

这种失控直接导致消费者维权成本攀升。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烘焙行业投诉中,加盟品牌储值卡纠纷占比达34%,其中超60%涉及流程繁琐问题。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权责划分的模糊性。面包新语声明将闭店归因于“合约到期”,却未明确品牌方对加盟商遗留问题的兜底责任。

这种“甩锅”行为更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基础。要知道信任恰是储值卡商业模式的核心。  

食安丑闻

面包新语作为新加坡知名烘焙品牌,曾被誉为"面包界的星巴克",但它在中国市场几乎每年都会爆出新的质量丑闻,形成了一种恶性舆论循环。

2022年8月,面包新语上海公司因使用铅超标包装被罚25万元,七个批次包装铅含量超国标(≤3.0mg/kg),问题产品已流入上海多家门店。

2020年9月,成都某幼儿园30名幼儿及4名教师食用面包新语蛋糕后出现沙门氏菌感染症状,涉事加盟店蛋糕检测呈阳性,引发全国门店整改。

2014年央视"3·15"曝光面包新语杭州加盟店采购过期进口原料,尽管品牌方声明直营店未涉事,但拒绝回应原料检测问题,加剧公众信任危机。

这一系列事件揭示出一个令人不安的模式:面包新语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加盟门店,且多为原料采购和使用环节的违规操作。

从铅超标的包装材料到过期近五个月的原料,从沙门氏菌污染的蛋糕到反复使用的煎炸油,这些问题不仅威胁消费者健康,更暴露出企业在加盟店质量管控上的系统性失效。


区域分化 

面包新语广深市场的稳健表现与成都等地的收缩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两极分化凸显直营与加盟模式的本质差异。

广深市场由深圳新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直接运营,作为品牌在华南的战略支点,其80余家门店均采用直营模式,与新加坡总部保持着紧密的资本纽带和技术协同。

这种一体化运营模式确保了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的高度统一,为品牌在消费力强劲的一线市场赢得了稳定的客群。

据内部数据显示,广深区域单店年均营收保持在300-500万元区间,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也支撑了其下半年新增8家门店的扩张计划。

窄门餐眼监测数据显示,2021-2024年间面包新语关闭的179家门店中,加盟店占比高达85%,且集中分布在北方及西南地区。

这种地理分布特征并非偶然:2023年单年关闭94家门店的"关店潮"中,西南地区占比超过四成,其中成都11家门店的集体关闭尤为典型。

这些地区普遍采用"品牌授权+本地运营"的加盟模式,加盟商在原料采购、人员培训等方面享有较大自主权,但往往缺乏总部严格的品控意识和执行能力。

这种区域差异本质上反映了中国烘焙市场的结构性特征。一线城市消费者对品牌溢价接受度高,更看重产品标准化和服务体验,这恰与直营模式的优势相匹配。

二三线市场虽然空间广阔,但消费者价格敏感度高,加盟商为维持利润空间常常在原料采购、人员培训等方面缩减成本。

这种模式分化带来的经营结果差异在财务数据上得到印证。根据面包新语集团财报,广深直营门店的平均利润率维持在15%左右,而加盟店的平均利润率不足8%,且波动剧烈。

更关键的是,加盟店的质量问题对品牌造成的隐性成本难以估量。2020年成都沙门氏菌事件后,全国加盟店销售额平均下滑23%,而同期广深直营店仅下降5%。

这充分说明,在食品行业,加盟模式虽然能够快速扩张规模,但若缺乏有效的管控机制,其带来的品牌风险和长期成本可能远超短期收益。

对于加盟商提前终止合作,虽然面包新语官方声称是加盟商"决定进行公司结构调整和经营转型",但业内普遍认为这与经营压力和品牌形象下滑密切相关。

资本市场恶化

面包新语的经营困境最终反映在了资本市场表现上。

面包新语集团财报显示,2018年其烘焙业务收入为2.82亿新元,同比下降5.1%;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2250万新元,同比下降2.2%。

更为严峻的是,烘焙业务业绩不佳导致集团整体净利润下降29.9%。这种下滑趋势在2019年持续,三季报显示面包新语烘焙业务在华直营和特许经营收入继续下降。

持续的业绩疲软最终导致了资本市场的严厉判决。2020年4月21日,面包新语集团暂停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交易,并于6月5日正式退市,结束了17年的上市历程。

据报道,面包新语集团或被BTG Holding Company强制收购,而面包新语创办人郭明忠也是后者的股东之一。

溃败之象虽然有多重因素影响,但中国市场管理失控导致的品牌贬值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隐患

2025年第二季度,面包新语集团呈现出显著的财务指标背离:净利润同比增长62%至2.11万新元(约1.5万美元),而同期营收却下滑1.5%至147.57亿美元。

这种背离揭示了面包新语当前的战略矛盾。

从烘焙市场领先者逐渐沦为追赶者,面包新语在其问题频发时期,中国本土烘焙品牌如好利来、85度C等通过更严格的质量管控和更贴近本土消费者的产品策略,逐步蚕食其市场份额。

这些竞争对手多采用直营或强管控的加盟模式,在食品安全方面记录相对较好。

便利店渠道的兴起也对面包新语形成了巨大冲击。有员工透露:"近几年便利店渠道的兴起,也对面包新语甜面包等产品的销售造成了冲击"。

便利店以其分布广泛、购买便捷和相对标准化的质量控制,分流了大量即食烘焙产品的消费需求,这对主打商场店模式的面包新语构成了结构性挑战。

面包新语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的市场规律:在食品行业,品牌价值的积累需要长期努力,但摧毁可能只需要几次严重的质量事件。

当消费者信任丧失、加盟商信心动摇、资本市场看淡前景时,品牌面临的将不仅是短期业绩下滑,而是生存空间的系统性压缩。

这对所有采用加盟模式快速扩张的餐饮企业都是一个深刻警示:没有质量保障的规模扩张,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对于困境中的面包新语而言,成都加盟商的集体退圈或许只是多米诺骨牌的开始。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