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理财周刊
媒体
2025-07-14 17:45:35
(原标题:十年旧案引爆巨雷!东海证券深陷合规泥潭,转板之路彻底悬了?)
近日,东海证券(832970.NQ)因十年前参与的一起重组项目收到千万元级罚单。
7月7日,东海证券公告显示,已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由于在2015年金洲慈航重大资产重组项目中,作为独立财务顾问未能尽到勤勉尽责义务,证监会对其作出“没一罚三”的处罚决定——没收1500万元业务收入,同时处以4500万元罚款,并责令改正相关行为。
这也是年初至今,券商行业罚没金额最大的罚单。
被罚没6000万元,罚金是2024年盈利的2.5倍
本次被处罚的涉及事件是发生在2015年。
图片来源:东海证券官网
2015年,金洲慈航(其前身为金叶珠宝股份有限公司)启动重大资产重组,通过发行股份与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收购丰汇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汇租赁”)90%股权,并同步募集配套资金。
东海证券在该项目中担任独立财务顾问,负责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的持续督导工作。彼时,东海证券说是做了“尽职调查”和“审慎核查”, 出具了“本次交易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符合上市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的结论性意见。在之后丰汇租赁承诺要完成的业绩期里,东海证券也负责检查它的业绩完成情况,并多次认定“丰汇租赁的年度利润超过交易时作出的业绩承诺”。
然而,2018年起,丰汇租赁业绩出现大幅下滑,且产生巨额亏损,这一情况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经立案调查发现,该重组项目在信息披露环节存在重大遗漏,同时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的年报也存在虚假记载与重大遗漏问题。基于此,2024年1月,中国证监会分别对金洲慈航、丰汇租赁及相关责任人员作出了行政处罚。
资料显示,金洲慈航因连续亏损2020年被*ST,2023年4月因股价低于1元退市;重组期间累计虚增收入11.31亿元、利润12.93亿元。
作为该重组项目的独立财务顾问,东海证券于2023年2月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立案告知书》,并在2025年7月3日收到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东海证券在公告中称,对于《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所认定的内容及作出的处罚,公司将诚恳接受,同时进行深刻反省,切实推进整改工作。未来会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响应监管要求,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持续完善内部控制的规范性与有效性。
这笔6000万元的罚单对东海证券而言压力颇大——该公司去年净利润仅为0.23亿元,本次罚没总额是其全年净利润的2倍还多,相当于刚赚的钱还不够缴罚款,甚至还要倒贴。与此同时,东海证券近年来一直在推进从新三板转板至A股上市的计划,而在中信建投证券此前出具的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报告中,上述立案调查事项已被列为重点关注内容。
不过,在公司公告中,东海证券表示上述事项未对公司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目前公司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正常。不存在因本次处罚/处理而被终止挂牌的风险。
归母净利润不足2500万元,投行业务下滑近四成
东海证券始建于1993年,其前身是常州证券,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到2024年底,东海证券已设有17家分公司和69家证券营业部。
东海证券的业绩表现上,营业总收入方面,2020年为22.69亿元,2021年降至14.28亿元,2022年回升至16.82亿元,但2023年再次下滑至6.502亿元,2024年又回升至14.69亿元,公司营业收入不稳定,起伏较大。
在归母净利润方面,2020年达到4.39亿元,但随后逐年下滑,2021年降至2.295亿元,2022年进一步降至1.34亿元,到了2023年更是出现了大幅亏损,归母净利润为-4.922亿元,不过2024年有所回升,为2348.71万元。
扣非净利润与归母净利润走势类似,2020年为4.245亿元,之后持续下降,2023年亏损5.064亿元,2024年有所好转,为2569万元。
对于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东海证券称主要得益于投资收益中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收益的增加。2024年,东海证券投资收益为6.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46.98%,而2023年该项数据为亏损0.33亿元。其中,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3.99亿元,同比增长23.15%;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收益0.14亿元,同比增长109.05%;衍生金融工具收益90.6万元,2023年则亏损8379.8万元。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
具体到各细分业务的表现,2024年东海证券的经纪、自营、资管业务收入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分别为6.72亿元、2.66亿元、2681.62万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7.89%、154.18%、52.11%。不过,投行业务出现了下滑,2024年该业务营业收入为1.99亿元,较2023年的3.26亿元下滑了38.96%。其中,证券承销业务收入1.93亿元,同比下滑40.98%;证券保荐业务收入130.19万元,同比下滑85.47%;财务顾问业务收入722.34万元,同比下滑42.36%。
图片来源:东海证券2024年年报
近一年来,东海证券仅承担了安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企业的保荐业务,然而该企业的IPO申请已于2025年2月撤回,这使得东海证券此期间的保荐业务撤否率达到100%。
高管持续变动,内控水平令人担忧
作为区域性的券商,东海证券近年来因高管违法违纪、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不完善等问题被多次处罚,公司正在逐步出清历史问题。
举例来看,2013年至2019年,赵俊在担任东海证券党委委员、副总裁兼财务总监、党委书记、总裁等职务期间,违规套取资金发放津补贴共计630万元,并收受烟酒、购物卡等折合6.72万元,存在其他严重违纪违法问题。2021年12月辞职,2022年6月被开除党籍,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还有东海证券前董事长朱科敏。2019年7月18日,东海证券发布公告称,董事长朱科敏递交辞职报告,同时,东海证券还披露称,公司2019年7月16日晚,接到江苏省公安厅电话通知,告知朱科敏目前处于配合调查阶段。2020年7月31日,江苏省纪委监委官网发布消息称,东海证券原董事长朱科敏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钱俊文接替朱科敏主政约5年后于2024年初辞职,王文卓随后于2024年二季度履新东海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
2025年4月,东海证券职工董事、总裁杨明及执行委员会委员高宇相继辞职,尽管公告称辞职与处罚无关,但高层变动叠加监管处罚可能影响公司战略稳定性。
违规频发,IPO之路何去何从?
回到文章最开头,从时间线来看,该案本身不会对其上市进程构成直接阻碍,但此次处罚事件暴露出公司在过往业务中存在合规漏洞。这意味着东海证券或许需要向监管机构、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解释情况,并证明自身具备合规经营能力,以此消除该事件对上市进程的负面影响,这一过程或将导致上市审核周期延长。
实际上,东海证券在2024年4月就曾因自营、投行等业务收到罚单。
具体违规情形包括三方面:其一,自营业务风险控制组织架构存在不合理之处,风险管理工作不到位,权益类业务内设的风险限额管理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其二,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期间,未能及时完成子公司东海投资公司监事的任免工作;其三,在部分投行项目中,未建立完善的包销风险评估与处理机制等。与此同时,东海证券总裁杨明因未能有效落实公司的合规管理目标,受到了警示。
2024年4月,江苏证监局针对东海证券实施了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指出其在自营、投行等业务领域存在多项问题;同年8月,吉林证监局对东海证券长春前进大街证券营业部作出了出具警示函的监管决定。
频繁遭遇监管处罚,直接损害了东海证券的市场声誉。这不仅会让现有客户与投资者在决策时产生动摇,潜在投资者在考虑是否投资该公司相关产品时也会更为审慎,进而对东海证券未来的业务拓展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更为关键的是,内控问题的反复出现,给其IPO进程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东海证券于2022年3月与中信建投签订辅导备案协议,并向江苏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材料,该材料于3月15日获江苏证监局受理。在此后的两年间,公司始终积极推进从新三板转板至A股上市的计划。
事实上,2024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及各地证监局、沪深交易所等相关部门对证券业监管力度强劲,据Wind不完全统计,全年累计对85家券商及旗下员工“点名”达580次,中信建投证券以42次“上榜”居首,海通证券39次紧随其后,中信证券、中国银河证券等头部机构也均超20次被“点名”,彰显行业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2025年,证监会持续强化证券行业监管,通过高频次、高强度的执法行动压实券商合规责任。2025上半年多家券商收罚单,中信证券 7 张、华安证券、平安证券各 6 张,其余券商分获 1-4 张不等,监管覆盖全行业,追责时效延长(如东海证券因十年前项目被拟重罚)。
对于东海证券而言,当下的处境充满了挑战与考验。6000万元的罚单、投行业务的下滑、保荐业务撤否率100%以及频繁出现的违规问题,如同一道道关卡,横亘在其发展与IPO之路上。
近年来,新“国九条”明确要求券商等中介机构切实履行“看门人”职责,强化全链条监管,保障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当前,东海证券亟需进行复盘与总结,探寻更好地履行“看门人”责任的路径,才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为稳健。(《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14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14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14
乐居财经
2025-07-14
格隆汇
2025-07-14
乐居财经
2025-07-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