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界

“国潮”——中国精酿的版本答案

来源:啤酒日报

2025-07-09 18:45:06

(原标题:“国潮”——中国精酿的版本答案)


2013年,中国啤酒产量触及5062万千升的历史高点后步入下行通道。消费者基数缩减与产品高度同质化,促使行业告别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模式,转向品质与价值的提升。此阶段头部企业(如华润、青岛、燕京)主要通过关厂提效、减员增效初步优化成本,但系统性的高端战略尚未成型,净利率持续低迷。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8年。这一年堪称中国啤酒产业的分水岭——啤酒龙头纷纷明确将利润提升取代销量作为核心目标。战略举措密集涌现:华润收购喜力中国业务,燕京加码精酿啤酒领域,青岛啤酒推出定位高端的“一世传奇”千元啤酒,嘉士伯加速整合重庆啤酒……这些行动标志着中国啤酒消费市场正式构建起以高端化为导向的战略体系和多元化产品格局,“啤酒精酿化”→“啤酒高端化”的行业发展路径得以确立。


在实际的高端化进程中,作为舶来品的啤酒主要借鉴了德国、比利时、美国高端啤酒与精酿啤酒的经典工艺。市场上涌现出丰富品类,如小麦啤酒、经典皮尔森、淡色艾尔、世涛、IPA、双料、三料等。

价格策略上,主流品牌聚焦于6-12元/500ML的中高端价格带,而部分鲜啤、手工酿造、特殊酿造、原瓶进口的产品则可以将价格带推升至15-30元/500ML甚至更高。行业净利率从2018年的4.6%回升至2021年的10.87%,并在2024年普遍突破12%,有力验证了“精酿化→高端化”路径对啤酒行业盈利的强劲驱动。

然而,这一阶段传统品牌的产品升级更多体现为价格区间的上移,并未有效扩大啤酒的整体消费人群基数。突破发生在以新零售和新渠道为首的品牌将“国潮”概念引入产品开发后。这一策略迅速点燃了女性消费群、Z时代消费群和“白+啤”消费群的热情。

啤酒:国潮的最佳载体”

相较于烈酒的庄重、葡萄酒的仪式感、果酒的小众以及其他酒类的地域局限,啤酒几乎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最广泛的消费基础。这种普适性源于其酿造工艺的高度包容性,以及全球各地对其风味的持续“创意演绎”,使得啤酒能够更快地适应本地化风味需求,并通过创新改良触达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伴随中国国家实力与国民收入的提升,以及日益增强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如信息素般在国民间传递扩散,催生了“国潮”产品开发理念。烈酒、葡萄酒等品类因其固有特质难以充分诠释“国潮”精髓,而啤酒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使其成为承载“国潮”文化的理想载体。

“中式风味”:版本答案呼之欲出

啤酒企业率先将传统中国传统元素(如茶叶、药食同源食材)融入酿造工艺,打造独特口感。以福鹿家等鲜啤品牌及精酿酒馆为代表,在啤酒酿造中引入荔枝、茉莉、百香果、凤梨等本土水果,甚至花椒、木姜子等特色调味料,既深刻演绎了“国潮”内涵,也有效实现了啤酒的“去苦化”改良。同时,通过包装设计融合书法、方言、地域文化(如厦门沙坡尾精酿的闽南风情),激发消费者的文化共鸣,这些尝试均在市场上收获了显著成功。

实例有力佐证:金星啤酒推出融合信阳毛尖、茉莉花茶、冰糖葫芦的“茶啤系列”,10个月销量达1亿瓶;新零售标杆盒马开发的绿豆爽、暖姜西打等中式风味精酿中,绿豆精酿销售额同比激增224%。


更重要的是,“国潮”战略成功拓宽了啤酒的消费群体边界,尤其显著撬动了女性和年轻市场。精酿啤酒的女性消费者增速亮眼,她们普遍偏好低酒精度、果味及茶香风味,这推动了产品向更清爽、果味浓郁的“小甜水”风格迭代。90后、00后为主的Z世代群体对国潮的偏好度相较过去大幅提升,并将“中式精酿”视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而非单纯的酒精饮品。

中国啤酒的高端化需要促使精酿的兴起,而“国潮”概念的引入,不仅巩固了传统啤酒爱好者,更激活了以女性和Z世代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力量。从行业视角看,净利润提升、消费群体扩大、参与者活跃,无不彰显出行业的蓬勃活力与健康发展。对消费者而言,精酿啤酒跳脱了“浓郁、醇厚但苦涩”的单一印象,变得风味多元且更契合国人的口味偏好。

展望未来,以“中式风味”为核心、深度融合本土文化的创新实践,不仅是中国精酿啤酒当前破局的关键,更将持续为其注入差异化的竞争活力和广阔的增长空间。立足本土文化根基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正成为中国啤酒在价值提升与市场扩容道路上行稳致远的持久动力。

来源:大家酒评(有删改)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