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5年中国GDP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怎么做到的?

来源:时代周报

媒体

2025-07-09 16:07:25

(原标题: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5年中国GDP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怎么做到的?)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李杭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各项工作成效如何,将交出怎样的成绩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7月9日上午,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首场发布会。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在多项领域取得进展:前4年经济增速平均达到5.5%;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经过4年多的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和重大成效,预计年底前能全部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结合这些进展来看,中国银河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迪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十四五”期间,20个主要目标大部分将顺利完成,其中创新驱动和安全保障相关指标已提前超额达标。民生福祉领域中的“幼有所育”——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以及绿色生态领域中的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实现目标仍需努力。

经济成绩单

关键词一:5年经济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

2021年至2024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5.5%的较快增长速度,在这一稳健增长进程中,内需成为核心驱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其中最终消费的拉动作用尤为突出,平均贡献率达到56.2%,较“十三五”期间提升8.6个百分点,充分彰显了消费市场的强劲活力。

图源:图虫创意

在经济总量上,“十四五”期间,我国GDP规模持续突破110、120、130万亿元。郑栅洁表示,今年我国经济体量有望达到140万亿元左右。 5年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也就是排名前3经济大省2024年的总量,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也超过世界排名第3国家的总量,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关键词二:研发经费投入增量达1.2万亿元

“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五年间,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

科研经费的持续投入,转化为成果。郑栅洁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站上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制高点:

海上,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加上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全球领先,集齐了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

陆上,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

天上,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等等。

郑栅洁表示,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显了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带动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很多领域加快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转变。

关键词三:民营企业数量增长超40%

郑栅洁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刀刃向内”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施行。

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到29项。“十四五”期间,我国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40%。

此外,2021年至今年5月,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4.7万亿元人民币,超过了“十三五”期间总额。外资企业贡献了中国1/3的进出口、1/4的工业增加值、1/7的税收,创造了3000多万个就业岗位。

关键词四:连续15年坐稳制造业“头把交椅”

郑栅洁介绍,“十四五”以来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我国连续15年坐稳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图源:图虫创意

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动能的持续注入。

郑栅洁表示,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例如,过去几年,我国自主研发了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统、有了赋能千行百业的AI大模型、有了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都在加快落地和实现,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

民生成绩单

关键词五:医保参保率95%以上

“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正在实打实地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宏观上看,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

郑栅洁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增布局11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现在总数达到了125个。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无到有,惠及4亿多人次。

在“一老一小”方面,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超过了1.8亿,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从“十二五”到“十四五”,每五年都增长了一岁。

此外,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优质医疗资源也加快扩容下沉,区域布局更加均衡,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成并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地区群众能够就地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402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医保跨省结算更加便捷。

“高质量‘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提高到64.6%,进一步为失能失智老人照护刚需兜底。”周海兵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在300多个地级市和人口大县建设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努力让更多老百姓“托得起”“放心托”。

“一小”的另一边,是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成为联接三者的纽带和途径。

“十四五”期间,为了让教育更公平更普及,国家推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比例达到97%,比“十三五”末提高11.2个百分点。

周海兵介绍,2024年,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

关键词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56.2%

紧扣民生,以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进而拉动消费,是扩内需的重要抓手。

作为民生之本,郑栅洁透露,“十四五”以来,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在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

图源:图虫创意

据了解,2024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22.2%、29%和48.8%,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显著增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与此同时,中国也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提高了居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居民消费,进而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过去四年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消费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比如商品消费方面,人工智能加速融入日常生产生活,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广受消费者欢迎;360全景运动相机、AI智能眼镜等新产品火爆全网;国风国潮商品表现亮眼,汉服、文创产品等销量成倍增长。再比如服务消费方面,文体、旅游、康养等供需更加多元,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博IP等“爆款”频现,城市漫步、中式茶饮等成为时尚潮流。

与此同时,投资和消费也在相互促进。

袁达表示,一方面,市场消费的扩大,通过产品生产、配套建设等渠道带动投资,比如5G、智能手机等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带动近4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21.9%、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1.2%。另一方面,有效投资的增加,通过生产等链条促进居民就业增收,提高了消费能力,也通过完善设施、优化环境等改善消费条件,直接促进了消费,比如2024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已达到1281.8万台,有效支撑了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普及。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比“十三五”末的492万辆增长5倍多。

关键词七:累计建成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

发布会上,郑栅洁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的粮食、能源、产业、国防等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

粮食方面,“十四五”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6亿亩,目前累计已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相当于粮食产量排名前两位的黑龙江、河南两省面积的总和,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能源方面,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即使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这些用能最高峰时段,群众用能需求都得到有力的保障。

产业基础方面,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底气更足。同时,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八:“6轴7廊8通道”建成率超90%

“十四五”以来,基础设施网络更加系统完备。

“主动脉”更畅通。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通道”加速完善,目前建成率已经超过90%,覆盖了超过80%的县,服务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形成了横联东西、纵贯南北、通江达海的国民经济主动脉。

“毛细血管”也更发达。2024年末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脱贫攻坚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更多乡亲“出门就上车、村口取快递”。

郑栅洁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高铁新增投运里程超过1万公里。截至目前,我国高铁运营里程是其他国家总和的2倍。

交通网络的完善,带动了全社会降本增效。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过4000亿元,今年有望再节约3000亿元左右。冷链物流体系也更加健全完善。

与此同时,新技术让传统基础设施焕发了新的活力,也让其更加安全可靠。李春临在会上介绍,2024年全国港口平均每小时吞吐3.8万个标准箱、比2020年提高26%,作业时效领跑全球。绿色能源点亮千家万户,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46万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1.6倍;高速公路充电桩数量4年翻了两番多,覆盖了98.4%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大减少了新能源汽车驾驶员的里程焦虑。

“近年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深中通道等,设计寿命都长达百年以上;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扛得住17级台风、9级地震。2024年全国水库通过拦蓄洪水,减少淹没耕地1600多万亩、避免转移人口1100多万人次。”李春临表示,同时,我国已建成44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另有4条正在建设,电网不仅规模大、覆盖广,而且坚强可靠,“十四五”以来我国没有发生过重大电力安全事故。

接下来怎么干?

新闻发布会上,不仅总结了“十四五”期间取得的成绩,还在部分领域对未来发展作出了展望。

周海兵在会上表示,面向未来,中国吸引和利用外资政策导向是一以贯之的。我们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动相关领域有序扩大开放。高标准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公平参与标准制定、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加强服务保障,持续开展服务外资企业专项行动,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为的投资目的地。”周海兵说。

在基建领域,李春临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坚持适度超前、不过度超前的原则,持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迈上更高台阶。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除了对“十四五”收官冲刺的部署,“十五五”规划编制也备受关注。

据了解,近期,浙江、河南、海南、黑龙江、湖南、四川等地密集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

郑栅洁在发布会上指出,编织中长期规划不是中国特有的,但长期坚持下来并取得巨大成功,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五年规划的编制注重社会制度的优势,注重守正创新,注重凝聚社会合力,注重保持战略定力。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要坚持科学民主、依法编制。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