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基民亏掉半套房,高管狂赚千万分红:广发基金的利益天平歪向何方?

来源:经理人杂志

媒体

2025-07-09 15:15:10

(原标题:基民亏掉半套房,高管狂赚千万分红:广发基金的利益天平歪向何方?)



在公募基金行业,广发基金曾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凭借着明星基金经理和独特的投资策略,一度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广发基金却陷入了重重困境,业绩不佳、基民亏损严重,而管理层却在股权激励下收获颇丰,这一系列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质疑。

2020年12月,广发基金获批实施员工股权激励,这一举措在当时被视为将管理层与公司利益紧密绑定的创新之举。通过嘉裕元、嘉裕祥等五家珠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搭建持股平台,合计持股比例达10% ,打破了传统公募基金“零持股”的惯例。从天眼查数据可知,五家平台的合伙人超百人,涵盖了高管、投研团队及部门核心骨干。总经理王凡通过嘉裕禾间接持有广发基金0.2379%股权,成为股权激励的大赢家之一。据测算,2020 - 2024年这五年间,王凡累计获得公司分红1539万元,平均每年进账超300万元,这还未算上其基本工资与绩效薪酬。

从广发证券历年年报数据来看,2020 - 2024年,广发基金员工持股平台累计获得分红6.47亿元。其中2021年分红达到峰值,当年员工持股平台斩获2.24亿元,占广发基金当年总分红的18.3%。这种股权激励机制看似美好,却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与管理层丰厚分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发基金旗下基金的业绩惨不忍睹,基民们损失惨重。2022 - 2024年,广发基金旗下公募产品累计让基民亏损569亿元,这样的亏损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在这期间,90只基金跑输业绩基准超10%,其中郑潜然管理的“广发兴诚A”跑输基准50.5%,净值跌幅达58.43%;刘格菘管理的“广发创新升级”跑输47.43%,三年回报 - 49%。更有11只产品跑输基准超40%,27只跑输超30%。这意味着基民每投入1万元,三年后平均亏损超3000元 ,而管理层却依旧拿着高额分红,丝毫不受业绩影响。

从投资策略角度来看,广发基金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和热门赛道的策略,在市场变化时显得极为脆弱。2019 - 2021年,广发基金依靠刘格菘、郑澄然等明星基金经理押注新能源赛道,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规模迅速扩张。然而,当光伏行业在2023年后因产能过剩陷入价格战,行业形势急转直下,广发基金的重仓策略反而成为了“业绩黑洞”。截至2024年底,刘格菘管理的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基金近三年亏损73.1亿元,郑澄然的广发高端制造A累计亏损88.57亿元。在2024年,广发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光伏新能源股票占比超半数,如阳光电源、宁德时代、晶澳科技等,这些标的在当年的集体暴跌直接导致旗下多只基金净值腰斩。尽管2024年光伏行业上市公司亏损总额超300亿元,广发基金却仍凭借高额管理费实现旱涝保收,仅广发科技先锋基金三年间就收取管理费15.82亿元。

广发基金的“明星驱动”模式曾经是其规模快速增长的法宝,但如今却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短板。2025年3月,张东一“清仓式”卸任全部在管基金,其管理的广发沪港深价值精选混合A、广发品质回报混合A等产品在任期内合计亏损超10亿元。与此同时,郑澄然、刘格菘等百亿级基金经理的光环也逐渐黯淡。

郑澄然管理的广发兴诚混合A近三年跑输基准52.13%,刘格菘的广发小盘成长A近三年收益率 - 38.43%。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广发基金已有超10位基金经理离任或调岗,其中不乏曾管理规模超百亿的“顶流”。频繁的人事变动不仅加剧了基金产品的波动性,也暴露出公司在投研体系、人才梯队建设上的不足。2025年初,广发小盘成长(LOF)增聘陈韫中、吴远怡为基金经理,试图通过“共管模式”来弥补单一管理者的能力局限,但市场对这一策略能否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仍持怀疑态度。

随着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实施,广发基金的薪酬机制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Wind数据显示,广发基金旗下66只主动权益产品近三年跑输业绩基准超10%,涉及刘格菘、郑澄然等8位百亿级基金经理。按照新规,这些基金经理的绩效薪酬需“明显下降”,甚至要面临强制跟投机制。然而,广发基金员工持股平台近五年累计分红6.48亿元,与同期基金整体亏损569亿元形成了强烈反差。这种“分红与业绩脱钩”的现象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争议:当基金经理的个人利益与投资者回报严重背离时,激励机制是否还能实现风险共担的初衷?更值得警惕的是,广发基金高管的股权激励计划中,傅友兴、刘格菘等人通过持股平台获得的分红与基金亏损的鲜明对比,深刻暴露出公司内部治理存在的深层矛盾。

面对主动权益业务的持续失利,广发基金在2025年5月密集新增瑞银证券、中金公司等7家券商为一级交易商,试图通过ETF渠道扩容来稳定市场份额。按照数据显示,一级交易商数量增加20%以上,可使ETF买卖价差缩小10 - 15个基点,市场深度也会同步提升。然而,此次新增的交易商多为中小券商,虽然其佣金费率低至万1.5 - 万2,但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它们的流动性支持能力存在疑问。行业惯例中的“佣金换流动性”隐性条款,可能在市场调整时由于资源有限而难以兑现承诺,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产品赎回压力。与此同时,广发基金在ETF领域的布局仍然比较薄弱,2024年新增规模仅437.48亿元,与同业千亿级增量相比差距明显。在易方达、华夏等头部机构已实现ETF业务规模化扩张的情况下,广发基金能否通过渠道优势来弥补投研能力的不足,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广发基金如今面临的困境,究其根源在于激励机制的不合理以及投研体系的不完善。股权激励本应是激励管理层和基金经理提升业绩、与基民利益共担的有效手段,但在广发基金却异化为管理层获取高额回报的工具,与业绩严重脱节。而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和单一赛道的投资策略,也使得广发基金在市场变化面前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

对于广发基金而言,当务之急是进行深刻的改革。在激励机制方面,必须将薪酬与长期业绩紧密绑定,设置合理的业绩门槛和分红递延机制,让管理层和基金经理真正与基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投研体系建设上,要加速推进“去明星化”战略,构建平台型、团队制的投研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多元化。

从行业层面来看,广发基金的问题并非个例,而是整个公募基金行业“重规模轻回报”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在监管层大力推动费率改革、强化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行业必须进行系统性改革,优化投研体系、完善风控机制、重构激励模式,才能打破“基金公司赚钱、基民不赚钱”的怪圈。广发基金能否在当前的困境中实现自我救赎,完成从“规模驱动”向“业绩驱动”的转型,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命运,也将为整个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广大基民和市场都在拭目以待,期待广发基金能早日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回归公募基金“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 。

fund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