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紫金财经
2025-07-07 16:00:01
(原标题:从天山脚下到全球餐桌:新疆番茄的“红色”突围)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小小的一颗番茄,正在食品饮料领域掀起意想不到的热潮。
今年2月,Tims天好咖啡上新了“普罗旺斯番茄美式”,浓郁的番茄风味引发讨论:有网友盛赞是“梦中情咖”,也有人吐槽“喝出了农夫果园的感觉”。
3月,奈雪的茶推出“每日500蔬果瓶”系列新品——滇西树番茄双抗小红瓶,将“抗氧化+抗糖化”的护肤概念植入产品内核中。
这股“番茄风”更吹向了线下餐饮场景:深圳的七月柿番茄主题餐厅,广州的TomaotoCoffee等主打番茄风味的特色门店接连涌现……从火锅底料、薯片等方便零食,到番茄汁、番茄酱等深加工制品,番茄正以多元形态渗透进消费市场,重构食品饮料的创新边界。
作为这场番茄热潮的核心支撑,新疆的番茄产业正书写着令人瞩目的传奇。目前,新疆已成为中国加工番茄的黄金产区,这片沃土贡献着全国80%的加工番茄产量,其番茄酱出口量占据全国70%的份额,约占全球贸易总量的25%——这意味着世界每消耗4瓶番茄酱,就有1瓶源自新疆。
新疆番茄走向世界
番茄是西餐中的常见食材,无论是以番茄酱为基础搭配芝士、橄榄油和新鲜蔬菜的意大利比萨,还是包含奶酪、洋葱、橄榄和时令蔬菜的希腊沙拉,抑或是与胡萝卜、洋葱、罗勒碎搭配的法式蔬菜汤,其中都有番茄的身影。
对中国人来说,番茄也是日常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番茄炒鸡蛋是最日常的家常菜,而番茄炖牛肉则是不少人改善伙食的好选择。
番茄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带,最初,番茄被当作一种观赏植物,因其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外形备受青睐。
大约在16世纪初,番茄被欧洲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在17世纪,西班牙人又将番茄经太平洋带到了东南亚的菲律宾等地,然后从菲律宾传入亚洲各地。
番茄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明朝万历年间,当时被称为“番柿”,最初也仅作观赏之用。据明朝万历年间的《植品》记载:“番柿,来自西番,形如柿,色红,可栽于盆中观赏”,这是中文文献对番茄的首次记录。
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番茄的认识逐渐加深,开始尝试将其作为食材进行烹饪。19世纪后,番茄在世界的传播得到长足发展,人们逐渐挖掘出它的营养价值,了解到它是钾、维生素A和C、纤维素、番茄红素含量最高的蔬菜之一,食用有助于预防多种疾病。
此后,各国大厨们利用番茄大展身手,创造出了不少经典菜式。近年世界各国网友投票评出的“世界上最好吃的50种美食”中,含有番茄的菜品就多达11道,可以说番茄在全球饮食版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番茄作为经济作物开始大规模种植。而真正的产业腾飞始于1984年——新疆建成中国第一条番茄酱生产线。谁曾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开端,将会孕育出影响全球的产业巨头。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新疆番茄产业实现了惊人跨越,成为一张新名片。与此同时,以番茄为原材料的精深加工产品,也跟随着出口的脚步走出国门。番茄汁、番茄籽油、番茄红素等高附加值产品正在改变着新疆番茄产业的出口结构,从最初的原料输出逐步向品牌化、高端化转型。
番茄背后的自然密码
根据贝哲斯咨询对新鲜番茄和番茄酱市场数据研究表明,2023年全球新鲜番茄和番茄酱市场规模达到了386.43亿元,中国新鲜番茄和番茄酱市场规模达到了119.68亿元,而新疆作为中国加工番茄的黄金产区,加工番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番茄酱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70%,约占世界番茄酱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
新疆番茄规模的指数级增长背后,是大自然慷慨赋予的自然禀赋。作为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广袤土地,新疆拥有发展番茄产业无可比拟的自然优势。
新疆水土光热条件得天独厚,是番茄生长的理想之地。这里全年日照时数可达2550-3300小时,在全国各省区中位居第一。充足的日照为番茄的光合作用提供了良好条件,促进其快速生长,并使番茄色泽更加鲜亮,营养价值更高,其果实中维生素C、番茄红素等营养物质的积累更为充分。
气候条件的独特性同样令人称道。新疆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大,番茄在新疆的生长期可达七个月以上。而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番茄积累糖分和营养物质,使得这里产出的番茄鲜甜可口、汁水充足,蕴含丰富的番茄红素。
曾有科研团队对新疆番茄和其他地区番茄进行检测对比,发现新疆番茄的番茄红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也是新疆番茄品质出众的重要原因。
此外,天山雪水的滋养为番茄品质再加分。源自冰川融水的灌溉体系,富含钙、镁、钾等矿物元素,不仅提升了番茄的口感风味,更使其微量元素含量显著增加。同时,新疆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干燥气候条件,有效抑制了真菌病害的传播,减少了农药使用,进一步保障了番茄的品质安全。
在种种自然优势条件的配合之下,造就了新疆番茄“汁多、肉厚、味浓”的独特品质。
据日本最大番茄制品公司卡可美提供的化验资料显示,新疆番茄的红色素含量高达62毫克/100克,远超希腊、意大利等国的平均水平。此外,新疆番茄每100克果肉含有的谷维素也高达5.5克,远超我国沿海地区的平均水平。这些数据充分展现了新疆番茄在自然竞争中的显著优势。
从田间到全球的产业升级
优越的自然条件只是新疆番茄产业腾飞的起点,完善的产业生态才是其持续领跑的关键。从手工采摘到智能工厂,新疆番茄产业完成了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的华丽转身。
经过40余年的发展,目前,新疆拥有200多家番茄加工企业,占全国番茄加工企业数量的80%以上,形成了从育种、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全产业链。
在采摘环节,手工采摘让位于机械化,让新疆番茄产业如虎添翼。玛纳斯县的万亩示范田里,凯斯纽荷兰番茄采收机作业成为日常,将一颗颗鲜红的番茄收入囊中,再通过电子色选仪智能颜色分辨系统,选出红色的成熟番茄。这种机械化智能采收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番茄采收效率。
在加工环节,新疆的企业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番茄深加工附加值。以昌吉回族自治州为缩影,这里已成为新疆番茄生产规模最大、加工水平最高的区域。目前,昌吉州加工番茄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采用“企业+农户+订单”的产业经营模式,番茄产业年均产值超30亿元。
此外,亦有企业打造了更为完整的番茄产业链条。例如中粮屯河昌吉番茄制品有限公司,不仅拥有从种子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旗下种业公司还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番茄品种32个,市场占有率达28%。
据悉,中粮屯河调度人员可以通过中粮番茄信息化管理平台,掌握已入场交售总量、拉运车辆和采收机在线数等情况。中粮屯河尽可能压缩原材料从采收到变成产品的时间,比如整个去皮番茄罐头,目前已经可以做到6小时锁鲜。信息化管理平台还能根据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需求,在最佳成熟期选择最合适的品种安排采收。
来自新疆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2024年,新疆加工番茄种植面积121.5万亩、产量850.6万吨。加工番茄生产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5%,其中机播、机收率均达到97.5%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物流体系的创新进一步打通了新疆番茄走向世界的经络。2024年,一列载有82个集装箱番茄酱的专列从乌鲁木齐出发,途经里海巴库,仅需30天即可抵达意大利那不勒斯。这得益于中远海运创新的“以箱代库”模式,有效解决了新疆农产品出口的物流瓶颈,为广大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货物运输渠道,让新疆番茄酱得以更顺畅地驶向世界餐桌。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新疆番茄产业加速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过去以原料出口为主的模式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番茄红素、番茄籽油等高附加值产品,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番茄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还在继续。未来,随着全球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长,这颗来自新疆的“红色明珠”影响力越来越大,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07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07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07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07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07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0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