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倾听尼山|金光亿:只有实现文化上的包容,才能化解文明间冲突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7-01 18:15:36

(原标题:倾听尼山|金光亿:只有实现文化上的包容,才能化解文明间冲突)

1990年12月,一场关于“东亚社会研究”的学术会议在日本召开,参与者包括来自中国、韩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地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

当时恰逢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剧变,全球化越来越活跃,尤其是东亚在世界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由费孝通先生、日本的中根千枝教授以及香港的乔健教授牵头,邀请东亚,尤其是中日韩的学者“再发现”亚洲,特别是“东亚”。 

在这场会议中,费孝通在闭幕式以“添说几句话”为主题进行演讲时,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会议期间)费老向我们这些中青年学者表示,你们是下一代的人类学家,应该合作互信,建立东亚的人类学研究。”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韩国首尔大学终身教授、国际著名人类学家金光亿向记者回忆。金光亿长期关注中国农村,尤其是山东省农村的社会变迁。

作为一名人类学家,金光亿向记者表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是费老的发明,而是人类学追求实现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费老通过汉字将其更美丽地表达了出来。”

他向记者介绍,“各美其美”指的是每一个国家、民族或社会都有自己的一种好的文化,从相对主义的观点出发,我们应该承认并尊敬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要主张自己文化的唯一论或文化之间的等级化、差别化。”

“美人之美”是一种研究方法,是一个通过了解他者的文化发现自我文化的方法和过程。在文化交往过程中,要理解其他民族好的方面。

“美美与共”是每个文化虽然不同,但被承认、共存而统合的状态,也是一种能实现互相尊敬,平等交流的状态。

“天下大同”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即一个全世界的文化都能够实现“和而不同”的文明和文化的大共同体。这里说的天下不是一个唯一的文化文明体制,而是不同文化一起建构的世界,即文化多样性的共同体。“大同”是全世界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互相尊敬、交流、包容的状态。

他说,现在很多国家或者民族之间难以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一方面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几乎每个国家都在集中强调经济发展和物质,忽视了文化上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因为全球化带来了人口、文化、资本、技术、信息和情报的快速流动、互相接触,对原有的、封闭的文化单位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分裂。总的来说,大家缺乏对异文化的沟通能力和成熟态度。

金光亿从中国的儒学传统出发,建议在文明交往过程中学习儒学的包容性。

“《论语》里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跟我的文明不一样的‘三人’,这里面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不是只跟自己文化里的人对话。”金光亿说。

以下是访谈实录(有删改)

经济观察报:费孝通于1990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间交往的十六字箴言,当时的背景是怎样的?

金光亿:1990年费老刚好80岁。为了庆祝费老的生日,费老在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妹,日本东京大学的中根千枝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的乔健教授在费老的同意下举办了一场国际学术会议,有20到30人参加。虽然称作“国际”,但实际上集中了专门研究“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教授。

当时世界的变化很大,特别是亚洲的崛起。马克思·韦伯在《儒教与资本主义》中提到,儒家文明下是不能发展资本主义的,但韩国、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区都有儒家传统,经济也很发达,所以学术界对亚洲的价值观、亚洲文明很感兴趣。

我们讲“再发现”亚洲,是因为此前亚洲一直是被西方中心主义批评的对象。我们当时希望有一种新的研究,不只是研究经济问题,还要研究文化,尤其是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这里面,核心是人类学。

费老在闭幕式上讲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些是人类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和方法论,费老通过汉字将其更美丽地表达了出来。这里我们说的“美”,含义就是“文化”。

“各美其美”是一种“Truth”(事实),每个国家、民族、社会都有自己的一种好而合适的文化,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对象。对于别人的文化需要持有一种客观的态度和相对主义的观点,同时要去除自我中心主义。

“美人之美”是一种研究方法。第一个“美”指的是“理解”,“人”指的是“他者”,第二个“美”指的是“文化”。总之,要理解他文化的美。这里我们需要理解各个文化因素的意义和功能,追求整合解释的能力。这也需要互相比较理解的方法和过程,通过这个方法和过程,我们才能够合理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或者发现自我。因此,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即如果要理解自己的文化,要先理解他者的文化,通过这个方法和过程,我们才能发现和判断自己的文化。

1996年,我跟费老在北大开设第一届《现代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讲习班》的时候,费老又提到了“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通过了解别人的文化,了解自己文化的价值,确立对于自己文化的意识和评价能力。

我们美别人的美之后,又发现了自己的美。最后,各个社会文化组合在一起,就是“美美与共”。

“美美与共”就是由不同文化来构建一个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和平生活共同体的哲学、态度、方法和实践。在“美美与共”中,我们才能互相尊敬、学习,再造更美丽的文化。“美美与共”要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和文化唯一主义,开放而包容他者和他们的文化。通过共同交流、互相尊敬和分享启发,再造自己的文化。文化能力就是这种包容能力。

“天下大同”是最后大家追求实现的理想。这里的“天下”是不同文化一起构建的人类共同体,“大同”是全世界文化都能平等交流学习的环境,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境界。

目前我们面临的是如何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保障人类的尊严和安全问题。多样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而追求共生共存的价值和智慧是实现天下大同的核心动力。

在费老的这个十六字箴言的指引下,参加1990年的国际学术会议的不同年龄的东亚人类学者和社会学者才重新建立以推进文化对话交流为目的的人类学哲学和方法。我很高兴看到今天在亚洲,这个十六字箴言已经成为建设为人类再造新文明文化共同体的教示。 

经济观察报:现在世界地缘政治关系紧张,很多国家之间难以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你怎么看待现在文明之间的关系?

金光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名义下,全世界经历了激进而巨大的变化。为了推进现代化,(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强调经济和科技,都在互相竞争,而且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这样,一方面放弃了人文价值,即文化;一方面放弃了迈向国家之间共同繁荣和共同生存的努力。以国家竞争力为主的发展很容易引起自国中心主义与霸权主义倾向。随着这些政治环境的变化,大家渐渐丧失了“连带感”,而强化了互相排斥的意识。

全球化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文化、资本、技术、信息的跨国流动以及思想和生活方式上根本性的变化。20世纪末后的现代时代,我们才发现以前我们熟悉的一个同质文化体系的国家社会已经变成了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全球化也渐渐表现为一个由西方文明和体制来掌握全世界的理念和过程。

但是,大家还没有准备好应对这些变化,因此在丰裕中感受到贫困,在进步中感受到落后的矛盾成为越来越深刻的现实,互相的不信任和排斥越来越多。超越国家的开放时代带来了繁荣,但也带来了新的冲突和矛盾。在这个状况下,我们更加认识到互相理解、追求共同价值的必要性。因此,大家也开始自觉地探索“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和实现方法。

经济观察报:是什么影响了开放带来的不同结果?

金光亿:真正的问题不是在于开放和接触交流本身。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充分训练文化包容和交流能力。我们应该先通过比较研究别人的文化,正如费老说的“美人之美”,探讨怎么可以互相链接交流和共享,正如费老说的“美美与共”,从而提高和而不同的思想和实现。

经济观察报:怎么理解“充分训练文化包容和交流能力”?

金光亿:费老提出的比较理解文化和文明的能力非常重要,“美人之美”就是指比较。通过与他者文化的比较和理解的训练,我们才会具备互相交流学习并改革自己的能力。

经济观察报:所以未来的全球化应该是文化的全球化,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

金光亿:以经济为主的价值观是一种物质万能主义和在这种物质欲望刺激下的利己主义。我们很容易忘记人文价值和人的尊严。

全球化是指全世界不同的人和国家融入同一个政治或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体系按照同一体制运用的理念。但我们说的“天下大同”是大家尊敬并分享不同文化的现象和方法。因此,文化的全球化应该是包容文化多样性的全球化。通过文化的全球化运动,我们才能够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平等享受高质量的人文生活。

虽然现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但贫困饥饿仍然很普遍。新科技发展很快,但全球性灾难,包括新的疾病、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灾难和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仍在持续发生。我们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应对这些意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发现“人”实在是很脆弱的存在。全球人类共同面对的最严重而迫切的问题是怎么确保人的生命安全,怎么保障人的生存条件和尊严。经济和科技当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功能性手段。但是,更重要的是全球各国和人类需要认识到共同协作的重要性。为了构建文明之间的共同应对机制,我们需要搭建一个文化交流和互动的人文平台,这就是文化全球化。

经济观察报:在经济全球化中,参与者可以赚钱。文化全球化中,参与者能获得什么?

金光亿:经济能保障物质条件,基于此,有些人主张文化也是一种产业并探索把文化作为旅游观光产业的一种资源。但是,文化绝不仅仅只是如此,文化是实践文明的手段和方式。“美美与共”不仅仅是游客的交流,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沟通、了解、交流的一种持续性状态。通过参与文化全球化,大家能够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共享能力。在这种文化能力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经济观察报:在文化全球化中,儒学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金光亿:为人类的未来,我提议现在应该建立一个新的解释儒学的视角。传统儒学侧重于完成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多追求的是个人的内在修养。自我和他者,或者已和人,或者君子和小人的分类和对立是基础。但是,在现代世界里,我们应该更关注到自我和他者的互相联结的关系以及人和外部世界的结合关系。从所谓“文明”的自我和所谓“非文明”的他者对比到自我和他者的结合。

《论语》里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讲与我的文明不一样的“三人”一定有我可以学习交流的优点。“三人行”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的行为过程。

《中庸》讲,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这里的“知”是指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比较理解和沟通的能力。通过这个能力,人们能建立文化自觉。“仁”是指对他文化的包容能力。“勇”就是建设文化共同体的实践行为和过程。

在这里我们还要想起《礼记》的“天下为公”的意义。所以我希望开发儒学内涵中的文化包容力和扩大文明文化交流的动力。我经常说, “关怀他者,包容世界”就是儒学“仁”的核心。

我觉得中国的优秀传统之一就是包容性。几千年历史过程中,中国在自己文化文明的基础上吸收学习外来的文化文明,再造或创造了新的文明文化,才成为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和文化。因此,开放性与包容性是中华文明文化的核心动力。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