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信美人寿灵魂人物杨帆急流勇退!新单萎缩,分红险缺位成发展桎梏

来源:机构之家

2025-07-01 12:07:00

(原标题:信美人寿灵魂人物杨帆急流勇退!新单萎缩,分红险缺位成发展桎梏)

【来源:机构之家】

2025年6月30日,国内首家相互制寿险机构——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以下简称“信美人寿”)迎来重大人事调整:创始人杨帆正式辞任董事长,由现任总经理胡晗接任。

杨帆,作为中国相互保险的拓荒者,主导了信美从0到1的搭建。他既是“相互保”流量神话的初始缔造者,又因该产品合规问题领受罚单;既推动公司连续五年盈利,又在收官之年遭遇保费规模下降23%的窘境。离任前的最后一役,是引入煤炭背景的世林集团注资3.25亿元,这一动作既缓解了资本饥渴,也为这家险企蒙上一层传统产业的阴影。

更深的隐忧在于业务资质。当行业集体转向分红险以应对低利率环境时,不同于一般险企,信美人寿的经营范围被严格限制,其中并没有分红险,这或许直接导致其2025年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再降28%。虽然相互制特有的盈余分配机制理论上可替代分红功能,但现实是:信美至今未偿还全部运营资金借款利息,距离实现会员分配仍遥遥无期。

这种制度性困局,或许正是创始人选择在此时离场的深层原因。当创新天花板触手可及,一位保险老将的职业末年,或许更值得在更具想象力的舞台挥洒。毕竟,相互制的火种已播下,而收获的季节尚未到来。

杨帆五年盈利收官,卸任前引入战略投资者

履历显示,杨帆,1970年生,此前担任信美人寿董事长、管委会主席。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和保险学硕士,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保险风险管理学硕士,英国皇家保险学会会员,英国特许保险人。1992年至2015年先后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总公司、中国保监会办公厅任职,历任中国保险(欧洲)控股副总经理;香港中国保险集团董办总经理兼总办总经理;太平养老及泰康养老总经理等职务。

图片人物系 杨帆

杨帆的过往职业生涯贯穿了中国保险业市场化改革的全过程。但真正让他与众不同的,是2015年那个关键决定——放弃传统险企高管职位,创办中国首家相互制寿险机构,试图以"会员共治"重构保险业的利益分配格局。

2018年,一款名为"相互保"的产品横空出世,以"0元加入、互助分摊"的颠覆性模式在支付宝平台迅速走红。这款由信美人寿与蚂蚁金服联袂推出的创新产品,在短短41天内就吸引了超过2000万用户,创造了中国保险史上罕见的增长奇迹。

然而这场狂欢来得快,去得更快。2019年,监管重拳落下,认定其运作模式涉嫌违反《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最终,"相互保"被迫更名为"相互宝",剥离保险属性转型为网络互助计划。信美人寿领到65万元罚单,创始人杨帆个人被罚13万元,时任总精算师曾卓被罚15万元。这场风波成为中国保险创新史上最具标志性的监管案例之一。

2019年的那纸罚单,并未撼动杨帆在信美的掌舵地位,反倒成为其战略转向的契机。在随后的五年里,凭借与蚂蚁金服的深度协同,这位保险老将带领这家相互制险企完成了一场漂亮的突围——保费规模从20亿元飙升至90亿元,不仅实现三年扭亏,更创下连续五年盈利的纪录。这一成绩,在中小险企普遍承压的行业背景下显得尤为亮眼。

数据来源:历年年报

值得注意的是,在杨帆卸任前夕,信美人寿完成了关键性的增资扩股。公司于2025年2月获批增资3.25亿元,新引入的内蒙古世林投资集团成为第二大出资人,持股21.65%。此次增资后,信美的运营资金从11.76亿元增至15.01亿元,蚂蚁集团和天弘基金的持股比例分别被稀释至22.98%和15.99%。世林集团是一家以煤炭、旅游和房地产为主业的多元化企业,未来可能与信美在康养旅居业务上形成协同效应。

来源:2024年年报

创业元老胡晗接任帅位,延续"中财系"管理传统

从继任者来看,胡晗,1971年生,现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管理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和金融学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1993年至2015年先后担任中国光大集团预算委员会秘书,中国光大控股财务部总经理,香港华鹰资管董事,上海林耐实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管理合伙人,浙江中正智能科技董事长。

图中人物系 胡晗

接棒者胡晗与杨帆的渊源颇深。这位1971年出生的女将不仅是杨帆的中财本科同专业校友,更是创业路上的老搭档。其职业生涯在金融与实业间自如切换。这种跨界经历为其积累了丰富的资本运作和战略投资经验,与杨帆的保险从业背景形成绝佳互补。两人仅一岁之差的年龄差距,以及共同创业经历,使得这次交接更像是默契配合的自然延续。

随着胡晗即将升任董事长,其目前兼任的总经理职位或将空缺。鉴于公司高管团队中,早期创业团队成员占据核心地位,未来的人事布局很可能从这一群体中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管委会委员、董事会秘书徐天舒,同样是中财经济学学士,与杨帆、胡晗同出一门,且同为创业班底。在这样的背景下,若公司倾向于内部提拔,徐天舒凭借其专业背景和与高层的熟稔关系,或许将成为总经理职位的有力候选人。若其能顺利接任,将延续信美人寿“中财系”的管理血脉。

来源:2024年年报

去年新单业务大幅下降,经营范围或为“桎梏”

回顾过往,信美人寿的发展势头一度迅猛,2019年至2023年,信美人寿凭借与蚂蚁金服的深度绑定,在支付宝平台上缔造了一个保险业的增长神话——保费收入从20.11亿元飙升至90.84亿元,四年间增长逾四倍,距离百亿俱乐部仅一步之遥。然而,这场看似势不可挡的狂奔在2024年戛然而止,当年保费收入同比骤降23.1%。

数据来源:历年年报

在保费收入的另一面,信美人寿的分出保费规模同样引人注目。尤其是2023年,尽管保险业务收入高达90.84亿元,但分出保费也达到了60.46亿元。不过,2019-2024年净保费收入分别为12.20亿元、20.31亿元、21.85亿元、33.72亿元、30.38亿元、52.12亿元,虽然数额不及原保费收入,但整体趋势向上。这种“高保费、高分出”的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做大规模,却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公司在风险抵御能力上的潜在短板。

2024年的业绩滑坡直接体现在费用数据上:由于新单业务大幅萎缩,公司手续费及佣金净支出同比骤降80%,减少约11.3亿元。这一方面源于监管"报行合一"政策的强力约束——该政策严控佣金水平后,银保渠道销售动能明显减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公司在产品转型期的阵痛:从短期储蓄型产品向长期保障型产品的切换或许并不顺畅。

数据来源:历年年报

从2024年的产品销售情况来看,信美人寿的业务重心明显倾向于终身寿险。在该公司去年原保险保费收入排名前五的产品中,其中四款都是增额终身寿险,但均较2023年不同程度下滑。步入2025年,公司一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6.47亿元,较去年同期9.04亿元下降28.4%,显然,公司业务发展仍存在巨大压力。

数据来源:历年年报

值得注意的是,信美人寿的业务范畴与常规寿险公司有所不同。后者业务范围描述为:“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业务;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然而,据公司官网及监管信息披露,信美人寿业务范围被明确定义为:“普通型保险,包括人寿保险和年金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万能型保险;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显然,分红险作为新型人寿保险,并未包含在信美人寿的经营许可之内,这一点在其官网在售产品目录中也得到了体现,没有任何分红险产品的身影。

在行业逐渐向分红险倾斜的当下,信美人寿在这一领域的缺席无疑对其发展构成挑战。但相互制本身的特殊性,为信美提供了另类突围的可能。作为保单持有人共同所有的组织,其利润分配机制与股份制公司存在本质差异:不是通过传统意义上的"分红险"来实现利益分配,而是通过会员盈余分配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保费返还、保额提升等形式。这种安排虽不同于主流的分红险模式,却可能成为其在产品同质化困局中的差异化武器。

不过,根据公开信息,信美人寿自2017年成立至今(2025年7月)尚未向会员进行过盈余分配(分红)。信美相互在2025年3月的回应中明确表示,目前尚未完全具备盈余分配条件,需满足以下要求:弥补完以前年度亏损;净资产高于应提取公积金、运营资金本息及监管规定的其他金额;偿还全部运营资金借款利息。

可见,信美人寿距离实现盈余分配的目标尚有不小差距。在当前分红险盛行的市场中,共享保险公司经营成果已成为一种趋势,而信美人寿在这方面的滞后无疑对其中短期发展构成了阻碍。年报显示,2025年信美人寿将坚持“三叉戟”战略布局,以寿险主业“调结构”为中心,同步推进数智化+THH(旅居+居家+住院)“扩两翼”,配合持续增效降本、完善资负管理等机制为基底,促成实现“增利润”的财务目标。

显然,信美人寿似乎在追求一种“小而美”的发展模式,即在经历公司规模阵痛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这种策略可能是对当前市场环境和公司资源的一种适应,也可能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探索。然而,如何在分红险缺席的情况下,实现与市场趋势的同步,同时保持公司的独立性和特色,将是信美人寿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