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茅台:白酒王者害怕老去

来源:于见专栏

2025-05-28 06:06:43

(原标题:茅台:白酒王者害怕老去)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日,有关部门修订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其中明确指出强化勤俭节约,在公务接待中不得提供香烟,不上酒。这一政策的施行,无疑让白酒行业再次陷入动荡调整期。

就在新条例发布的当天,贵州茅台(下称茅台)举办的2024年度股东大会前夜晚宴上,此前盛情款待投资者的飞天茅台变为了自家生产的“悠蜜”蓝莓果汁,招待正餐改为了自助餐,签到伴手礼也由酒品改为了笔记本。

这一系列变化引起了股东的强烈讨论,甚至还登上了媒体热搜。但结合时间来看,茅台明显早就收到了中央新政策,按照规定执行。次日,茅台董事长张德芹在股东大会上表示要继续做好“三个转型”,确保2025年营收实现9%的增长。

按照以往的增速,茅台完成这一目标简直是手到擒来。不过当下白酒行业的不景气,以及新“限酒令”的出现,也引发了诸多投资者的担忧。作为白酒赛道的扛把子,茅台其实早就感受到了风雨的冷冽。

周期之下,稍显疲惫

4月29日晚间,茅台公布了今年一季度财报,营收506亿元,同比增长10.54%;归母净利润268.47亿元,同比增长11.56%。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上市白酒企业整体表现不佳,能够实现双增的寥寥无几。可见在行业下行周期内,茅台的活力依旧四射。

实际上,自2013年全面超越五粮液后,茅台已经稳坐白酒行业头把交椅十二载。而且自2001年登陆上交所至今,全年营收和净利润均没有出现过负增长,堪称奇迹。貌似行业寒冬对其一点影响也没有,然而果真如此吗?



去年白酒赛道最大的变局当属洋河从行业老三变为老五,至于为何失守自然是库存承压和价格倒挂“双杀”的结果。换言之,周期之下一线酒企也没有较强的市场抗风险性,随时都会栽跟头。

目前以营收划分,300亿的汾酒、泸州老窖、洋河为一线阵营;100亿-300亿的剑南春、郎酒、古井贡酒位列第二梯队;100亿以下的迎驾贡酒、老白干、口子窖等都属于三线地方品牌。除此之外,营收近900亿元的五粮液独占超一线,而早就迈入千亿的茅台更是当之无愧的顶级王者。

当下白酒行业头部虹吸效应明显,规模越大遭受的外部冲击就越小。所以茅台能够保持高速增长,一部分原因在于它一骑绝尘的市场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茅台没有毫发无伤。

去年茅台旗下的直营数字营销平台“i茅台”实现销售收入200.24亿元,同比下滑10.51%。这是“i茅台”自2022年上线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再把时间线拉长,茅台的业绩增速其实早已放缓。

2014—2019年茅台营收和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为22.5%和21.54%。而2019—2024年期间这两项数据已经降至14.4%和15.9%。在2017—2024年,茅台制定的营收增速目标均在10%~15%范围内,今年却将增速下调至个位数,可见白酒赛道的寒意对于茅台来说依然存在。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茅台价格的持续下跌。2022年53度飞天茅台零售价还在3000元以上,今年五一期间百亿补贴后电商平台零售价已经下探至2000元以下。另一个大单品茅台1935也从千元的成交价跌到了700元左右。

以前靠茅台躺赚的黄牛党都纷纷撤离,经销商们更是直呼赚不到钱。都说茅台是“硬通货”,是“液体黄金”,不过随着价格失守、倒挂现象的出现,这艘万亿市值的大船同样困在了“库存堰塞湖”。

求变寻新,转身不易

3月初,封面新闻一篇名为《茅台镇70%产能停产!酒价“破防”酱酒业正酝酿一场巨变》的文章,引起了外界极大关注。产能过剩、热度消退确实是当下酱酒发展的两大难题。作为酱酒的巅峰之作,茅台自然感同身受。

去年7月,瑞银证券发布了一份白酒行业评级报告,其中将茅台由“买入”下调至“中性”,理由是考虑到茅台的“社会库存”以及行业产能扩张之下,供需关系恐将进一步恶化。

当然除了茅台外,瑞银同样把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评级进行了下调。不过瑞银却单独点名了茅台,报告指出2016—2023年茅台酒销售中14-15个月的货量为囤积的社会库存。



近些年关于茅台社会库存,坊间疯传着无数个版本,真假难辨,但唯一的共同点都是数量庞大。其他二三线酒企的高库存,大多是因为产能扩张,市场竞争激烈,卖不出去导致。

而茅台不同,由于独一无二的社交价值,茅台根本不愁卖。所以很多人把茅台视为金融产品,作为投资理财。囤茅台本质上和炒楼、炒黄金一个道理。

所以社会库存对于茅台而言更像一把双刃剑。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让茅台稳坐超高端市场,在行业中一直处于不败之地。但是数量过高,处理不当会有价格崩盘的危险,进而引发品牌降级、投资交易链条断裂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影响酱酒整个赛道的生态发展。

茅台自然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不断地采取各种方法调节社会库存所带来的风险。去年茅台酒基酒产量约5.63万吨,同比减少了1.6%;系列基酒产量约4.81万吨,同比增产约5200吨。

在去年底举办的2025经销商大会上,茅台表示要调整飞天茅台、珍品茅台等产品的投放量,加大对茅台1935、茅台王子、汉酱等系列酒的开发。

很明显,茅台是想通过减产核心单品,确保品牌价值和稀缺性,再调整产品结构,向中低端靠拢来穿越行业周期。除此之外,对渠道进行全面升级,不再聚焦直销,加速实行“4+6”渠道战略,搭建自营经销互补生态。

如果说减产控品是治本,渠道改革就是治表。事实上,茅台发展的困境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渠道管理问题。近些年来,茅台销售体系腐败严重,多位董事长相继被查。价格双轨制滋生了众多乱象,虽然茅台一直在对渠道进行修整,但此次能有多大成效还有待观望。

抓不住年轻人,守不住“酒”江山

3月底,中酒协公布了一季度白酒行业数据:规模以上企业887家,同比减少了102家。产量103.24万千升,相比去年减少了约8万千升。销售额1963.04亿元,同比上涨仅为0.38%。净利润580.07亿元,同比微降0.73%。

去年一季度,大部分上市白酒公司业绩还一片形势大好,如今增速几乎都掉到了个位数,白酒赛道发展明显放缓。当然茅台的数据非常漂亮,投资者很满意,不过总有一个问题萦绕在心底:茅台的高增长还会保持多久?

去库存,整渠道,重营销,白酒企业能把想到的办法都试了一遍,效果还是不及预期。事实上白酒市场的遇冷,大家都心知肚明,除了受宏观经济影响,那就是年轻人对白酒的冷漠。

一杯白酒尝遍人生酸甜苦辣,人到中年才能体会到白酒里的乾坤。所以从消费受众来看,35岁以上的青壮年、中老年是白酒消费的主力军。只需等到消费者成熟变老,白酒自然不愁销量,然而时代变了。



以前物资匮乏,能上桌的饮品大多是白酒。老一代人对于白酒情有独钟,一是没有别的选择,二是文化传承。70后、80后还会被父辈们培养成为白酒的终身粉丝,而喝着肥宅快乐水长大的00后,对白酒是缺乏情感连接的。

本次股东大会茅台董事长张德芹分享了他的经历,一位年轻人在聊天中表示并不是不爱喝白酒,而是不喜欢酒桌文化,全是吹捧和恭维。或者说,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对白酒有抵触心理,很大原因在于白酒消费场景不是他们的圈子。

纵观茅台这几年最大的改变,那就是重塑场景。2022年和蒙牛达成战略合作,发布了两款冰激凌产品;2023年与瑞幸咖啡联名,推出“酱香拿铁”。同年又牵手德芙,打造“茅小凌”酒心巧克力。

一系列年轻化操作下来,茅台确实收获了极大关注,但当营销退潮,年轻人对茅台依旧不感冒。事实上,年轻人追求的只是“茅台”这两个字的流量,并非产品本身。

更何况这些联名产品价格昂贵,远超同类型产品。年轻人不是傻子,尝鲜可以,但可能不会复购。当然茅台的联名之举,不在乎销量,能在Z世代心里留下火种就算成功。不过这样的年轻化战略也引起了众多投资者的质疑。

从战略角度,茅台是想通过明星、联名等方式获取流量实现多生态发展,进一步唤醒年轻人的文化共鸣。但股民认为,茅台早就声名远播,并不需要再去借助外部流量扩大影响力。想要打动年轻人,就必须在价格、产品上拿出诚意,很明显茅台在营销层面有些操之过急,还未抓住重点。

结语

若以时间角度来看,茅台的历史并不长,不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符合社会主旋律的精神让其鱼跃龙门成长为行业中的庞然大物。短期内,凭借在高端市场的优势以及其他品牌无法媲美的金融属性,茅台还会一直火下去。

只是古语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任何企业向后看,才是发展的上上之策。近些年茅台一直在求变未雨绸缪。品牌焕新方向正确,然而想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买单,茅台还需重新划分产品圈层,推出高性价比的白酒产品,才能长盛不衰。

fund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