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
2025-05-27 09:42:01
(原标题:业绩走势和情绪波动)
wangdizhe(北仪小孩)
股价=每股收益(eps)*市盈率(pe)。。。每股收益代表业绩,市盈率代表对于未来的看法,也就是情绪变化。。。二者的变化的乘积,构成了k线的涨跌。。。所以投资需要了解业绩,这部分不仅是“看过往”,而且要对未来有所展望,财务报表分析,商业模型预判,必不可少。。。。同时,也要了解情绪,周期往复,悲喜交加,考验对常识的深谙,以及人生阅历的沉积。。。
所以投资并不容易,因为对于业绩部分,需要“专业度”,也就是学习很多东西,需要硬解能力。。。对于感兴趣标的,进行快速而深入的“业绩拆解”,并且还要进行业绩跟踪及调研。。。。。
对于情绪维度,那是更难的,因为理解周期本身,先要经历周期,这需要“时间的沉积”,而且在经历完之后还要进行梳理总结,然后从这种沉积物中提炼某种“常识”。。。这说起来简单,比如“低买高卖”这种认知,但纯语言的描述,有时候逻辑性强,但质感性差。。。不经历暴涨暴跌的癫狂,难以深谙人性情绪的“振幅”。。。所谓的历史,就是把一个个周期串接起来,那些行情的跌宕起伏,躺在时间的长河中,化为某条k线的连绵延续。。。。。
业绩和情绪,相互调配,大概有3种范式,逐一来看看。。。
第一,所谓的“业绩驱动”,其实就是,即便pe不怎么动,靠着业绩提升,然后股价上涨,这种模式,是价投逻辑,也就是关注切实的业绩维度。。。根本没太指着“情绪助攻”(当然有最好)。。。在看清楚业绩稳健提升的趋势之后,进行下注。。。。。但其实细想想,如果买的时候pe就是60倍了,甚至更高,即便业绩持续增长,结果就一定好吗?未必的,还是要估值尽量低的,老巴买股票一生基本重仓都是14pe以下,这点“提示度”已经足够高了。。。从实战角度而言,“低估才买”甚至高于“护城河概念和dcf逻辑”,也是安全边际思维的一种量化表达。。。。
任何优势,其实都是双刃剑。。。比如,长的漂亮,但往往糟心事多,容易“红颜薄命”。。。能力强,容易被嫉妒,所以往往“秀木先毁于林”。。。那么业绩好呢?往往也“慕强者众”,会带来显著的市场关注度,并导致资金加速流入,股价容易快速上冲。。。当情绪乐观度超过潜在业绩增速的时候,其实就是pe同比提升速度,超过eps潜在速度,这个时候估值性价比是下降的。。。
当然了,聚焦点不同,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如果按照技术分析来看,这是放量上冲,趋势确立。。。。。但以价投逻辑而言,会对这种趋势保持警惕。。。因为投资比的不是业绩,而是估值性价比。。。业绩是一维空间,判断它是基本功,没这个,没法进行价值“锚定”,因此它是重要的。。。。但如果只看它,随意上重仓,很多时候是一种“刻意的自欺”,因为明显是想做波趋势,但也知道说业绩好比较硬气,而且利于壮胆,所以在众人簇拥之下,这种“唯业绩论”会成为一种思想潮流,一种掩盖高估的“最常用而且堂而皇之的认知传播手法”。。。。
因此,安全边际这种东西,从来不是看pb这么简单。。。它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以长周期的常识,俯视当下情景的一种视角。。。任何优势都蕴含着一种“色诱”可能。。。通过观察业绩趋势和情绪变化,综合评定估值性价比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安全边际的核心。。。具体的评测手法可能很多,比如分位点,比如peg,比如pe、pb、ps,甚至dcf这种,每一种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因为一个公式只要能清晰表达出来,在说明它逻辑清晰自洽的同时,也预示着这种“高聚焦的专业度”,往往隐藏着某种整体判断维度的缺失。。对于这点,其实就是查理芒格强调“格栅理论”的原因,需要多角度观察一件事物。。
因此作为一种“常识”,首先要明白,任何公式都天生存在“残缺性”。。投资需要综合判断,这不容易,但能意识到这种“不容易本身”,基本就算安全边际思维已经入门了,可以有效降低赔钱概率。。
第二,所谓的“估值修复”。。。其实就是EPS变化不大的情况下,pe部分出现明显改进。。比如去年924那种,没有业绩验证,甚至q3可能有些行业业绩更差一些。。。但市场突然不管这些了,随着超预期的重大利多政策出台,信心起来了,认为“现在虽然承压,但未来会好”。。。这种群体信念,导致pe放大,沪指从2700点,快速拉到接近3700点。。。大部分人去年盈利,都是源于这波拉升的。。。所以不理解情绪波动的规律,难以在2700那块,重仓进货啊。。。。
情绪这东西,未必需要“业绩验证”。。。它是一种群体意识,有时候政策刺激一下,就起来,有时候,业绩刺激,也能起来。。。。但核心是“要有惊喜”,也就是必须“超预期”。。。
所以情绪很难判断的,它具有不可消除的“不可预测性”,也就是有时候你不知道“估值修复”会啥时候出现。。。。这就是“带量低吸”之后,即便震荡盘整,但也尽量拿着的原因。。。一方面是业绩硬,经营稳健,这部分表现为分红或者eps提升。。。。但同时,等的也是“情绪提振”,因为放大pe,可比业绩提升狠多了也快多了。。。
业绩部分是“保底守正”,测算好业绩,以及收息比例,心里有个数,这也是价投派经常说的。。。。但其实等待“情绪变好”是更重要的,因为这是“拔高出奇”。。。任何一笔nb的投资,如果没有完成“泡沫出货”,至少是略有遗憾的。。。
长短从来都是表象,高低才是重点。。。但是股价=每股收益(eps)*市盈率(pe)啊。。。业绩增长需要时间沉淀,它也不是匀速增长的,有高速增长期。。。。另外情绪波动更加复杂,它往往“慕强”。。。具体而言是两种强,一个是业绩持续上冲,第二是股价持续上冲。。。。所以其实往往业绩一旦加速启动,不多会儿,股价也开始启动,二者“心灵相惜”。。。因此好的卖点,往往需要等到二者这种默契的“峰值点”,其实就是戴维斯双击了。。。
等这点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所以持股时间长一些,往往等到的出货点“更准更狠”。。。核心是等2个,第一是业绩高速增长期的来临,第二是情绪提振的峰值。。。。当然了,很多时候也要做出妥协,但对于业绩高速增长的公司,在情绪不是拔很高情况下(比如pe40倍以下),出货要更谨慎。。。因为如果pe不是很高,随意就卖掉的话,它业绩增速很快啊,一转眼的工夫,即便pe不变,但靠着eps“单引擎”也有可能把股价拉上去,一旦卖丢了,不好买回来的。。。
第三,所谓的“戴维斯双击双杀”,就是业绩和情绪同涨同跌。。。。这是基本就是所谓的“击球区”,利用业绩和情绪的“波峰或者波谷的叠加”,获得进出货机会。。。 。道理很简单,但加上耐心就不简单了。。。。而且如果再加上,好机会出现时候,要带量买就更不简单了。。。核心是“能等够狠”。。。
打歼灭战,而不是游击战。。。对于股票业绩趋势长期关注,这是“围”,但“围而不打”,等待低估时候下手。。。。。难点在于2点,第一是对于业绩的持续关注,因为股价快速拔起来,往往需要业绩持续高增长助推的
。。。业绩这个东西,是“二像性”的,第一推动eps增长,第二也会影响情绪进行提升pe。。。。也就是即便是做短线,也会关注业绩的,因为拉涨时候,它是最强的故事梗。。。。试想一下,如果拉涨一只股票,说它未来多么多么NB,具有大幅业绩潜在提升空间,但突然最新财报出来,发现净利同比大幅下滑,这对于未来趋势的展望会有影响,即便是最狂热的想象力都会受到一些抑制的。
拉涨的最强剧本往往这么写:连续多年业绩走强,并且最新季度业绩创出历史新高,未来还会持续创出新高。。。。这样写的话,第一过去可验证,第二当下可感知,第三未来可想象。。。想让一个成人认同一个观点谈何容易,需要形成“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共振,这样他在验证时候,不仅逻辑自洽,而且过去和当下都可验,对于未来的想象也会放下戒心,进而放松对于pe放大的警惕。。
所以业绩是轴点,它具有广谱性影响力。。。。一边影响切实的eps数据,一边也在影响“观察业绩变化的人的情绪波动”。。。对于“观察业绩的人”这部分的影响被低估了,类似于一个“量子效应”,观察者本身有时候也在决定观察结果。。。。
同时,业绩低点或者高点,往往对应的是股价低点或高点。。。可能会有些小间隔,但从中长周期来看,总体上大差不差。。。。这也意味着要警惕业绩走弱迹象,因为一旦下探趋势出现,往往意味着股价走弱仅仅刚刚开始。。。
在业绩持续走弱之后,触底反弹,需要重视,因为业绩刚触底时,未必反弹有多强。。。另外股价长期走弱或者持平之后,情绪惯性会延续,认知偏见也难以快速消除,所以此时股价未必很快拉起来。。。。但如果通过调研分析,是周期拐点,那往往是买入良机。。。也就是业绩刚启动,但不明显,大家关注度也不足。。。
。。。。
所以整体看,业绩和情绪两个维度要同时关注。。。。一个是“识事”一个是“识人”。。。每个都不容易,识事,需强调逻辑性,了解商业模式,并在梳理和总结过往的同时,谨慎提炼“确定性因子”,警惕“简单的线性外推”,因为业绩部分简单的外线外推,难以产生“区隔性”,即便猜对了,收益也有效。。。而猜错的话,往往代价惨痛。。。
“识人”需要充分理解情绪和人性,这个更难的,因为变量和变数更多。。。总体而言,人们天生注重短期,这是基因注定的东西,不会因为“理解某种逻辑”而有太多改变。。。只要短期股价不涨或者下跌,就会出现“怀疑”,无论业绩如何都是如此。。在很多时候上涨就是上涨的理由,下跌也是下跌的理由,其他的都是借口。。
刀口舔血,只要挣过几次,就会对这种“舔赢”的感觉上瘾。。。那种快感是双重的,一种是短期盈利明显,收益明显,同时还有在心理层面的成就感。。“既得利,还有面”的感觉,让人沉醉的不想醒来。。。。事实上,很多时候清醒是一种“惩罚”,一个成年人,如果足够清醒,会面对“现实的种种的刺痛”,所以“半醉半醒”是很多人追求的意境,故而冷静这个词,很多时候不招待见。。。。
对于投资者而言,都会谈论些巴菲特,价值投资,长期主义这些词。。。但也会天生和它们保持心理距离,因为对于“价投逻辑”,往往被认为缺乏“估值提升爆发力”。。。这种“温温吞吞”的盈利模式,让人在敬仰的同时,敬而远之。。。当然了,作为谈资说说还是不错,因为可以表现自己的品位,进而收获短期的情绪价值。。
在高位追涨,一旦得手,容易上瘾,而且会慢慢加大仓位,甚至会上杠杆。。。即便明知危险,也在所不辞。。。很多文章把这种状态叫作“贪婪”,其实细想想,那是一种对于“极致效率的追求”。。是一种维度审视的缺失,也是一种姿态上的“攻守失衡”。。。。
价投逻辑强调的是一种“攻守一体”的理念,而且是由防守带动进攻。。。随时阅读“情绪及业绩”变化,动态评估估值性价比,掌控博弈过程的节奏感。。。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IXIC)$ $恒生指数(HKHSI)$ $上证指数(SH000001)$
雪球
2025-05-28
雪球
2025-05-28
雪球
2025-05-28
雪球
2025-05-28
雪球
2025-05-28
雪球
2025-05-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