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5-05-23 10:00:51
(原标题:预见2025:《2025年中国商用遥感卫星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中国卫星(600118);欧比特(300053);航天宏图(688066);中科星图(688568);雷科防务(002413);航天电子(600879)等
本文核心数据:产业链;发射数量;市场规模;在轨数量;
产业概况
1、定义及分类
遥感卫星是一种利用卫星上所装载的遥感器对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进行光学或电子探测以获取有关信息的应用卫星。用卫星作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称为卫星遥感。通常,遥感卫星可在轨道上运行数年。卫星轨道可根据需要来确定。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
遥感卫星本体由卫星平台和卫星载荷两大系统组成。卫星平台系统包括主平台、散热片、敏感器、可撤回孔径盖、仪器孔径、供电单元、推进模块、太阳电池翼等组成;平台载荷系统由推力器、GPS天线、控制电子元件、存储器及散热器、电池等组成。
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从遥感集市平台获得的卫星数据可监测到农业、林业、海洋、国土、环保、气象等情况。
注:左为卫星平台系统结构,右为卫星载荷系统结构
按照使用目的划分,有专门搜集气象数据为主要任务的气象卫星、以搜集地球资源和环境信息为主的陆地卫星、以搜集海洋资源及其环境信息为主要任务的海洋卫星。
2、产业链剖析
从产业链区分,商业遥感卫星产业上游由卫星制造、卫星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其中制造包括金属材料、芯片、面板、固液推进器、电源、天线等;卫星发射包括运载火箭研制、设计总装、在轨交付等;地面设备制造包括网络设备和大众消费设备。
中游为商业遥感卫星运营,主要是地面运营商和数据运营商,其业务有数据产品销售和服务解决方案。
下游为商业遥感卫星应用领域,按照客户类型划分为B端和C端,B端大部分是政府企业,C端是消费者。基于卫星系统和卫星技术,将各类信息产品与服务分发至各级用户,从而构成价值传递的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中国商业遥感卫星产业集中度较高,尤其上游卫星制造及发射主要由中国航天、中国卫星等企业完成;商业遥感卫星地面设备制造商较多,代表企业有中国卫星、长光卫星、欧比特、世纪空间、北斗星通等。中游商业遥感卫星运营商主要分为有自有卫星和没有自有卫星两类。有自有卫星的企业,其产业链覆盖上中游,代表企业有中国卫星、欧比特、世纪空间和长光卫星;另一类没有自有卫星,主要通过购买数据后处理再应用,开发出售相关软件,代表企也有航天宏图、中科星图等;下游为应用领域,诸如气象观测、海洋观测等。
行业发展历程:目前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
中国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在政策的推动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商业航天也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商业遥感卫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科技实力的增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商业遥感卫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2014-2017年为政策推动起步期,自2014年起,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商业遥感卫星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正式开启了我国遥感卫星商业化的进程。2014年,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自主研制商业遥感卫星,成为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随后,该公司自研的吉林一号首组4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国内商业遥感行业正式起步。
2015—2019年为快速发展期,商业航天向民营企业、资本开放。2015年“北京二号”是政府核准的首个民用商业卫星项目,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商业火箭公司、商业卫星公司、商业测控公司等商业航天公司纷纷出现,并迎来快速发展。2017年北斗三代顺利升空,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北斗三代的全面建设。
2020年至今为大规模商用期,商业公司开始大规模开展商业航天业务。垣信、星网及多家民营企业都宣布了组网、发星计划,星座建设如火如荼也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鼓励商业遥感卫星拓展应用场景
商用遥感卫星政策上,卫星遥感战略重要性凸显,产业支撑政策陆续出台。商用卫星遥感作为卫星应用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措施与行业规范,有力地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与我国商用卫星遥感技术水平的进步。国家层面商用遥感卫星行业政策汇总如下:
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遥感卫星发射数量上升
近年来,我国遥感卫星进入快速发展期,遥感卫星发射数量迅速上升。2022年共发射105颗遥感卫星,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发射遥感卫星数量最多的国家。2023年,我国成功发射160余颗遥感卫星。这些遥感卫星的发射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的进步,也为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2、中国商业遥感卫星占比39%
2024年中国航天发射再创纪录,全年发射运载火箭68次,其中民营火箭公司发射12次,占比18%。2024年中国全年累计入轨各类航天器共计257颗,其中商业卫星201颗,占比78.2%。2024年商业卫星共发射201颗,通信卫星121颗,占比60.2%;遥感卫星79颗,占比39.3%;空间环境探测卫星1颗,占比0.5%。
3、中国商业遥感卫星在轨数量
近几年,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引导下,中国遥感卫星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中国民用遥感卫星系统研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逐步形成了气象、海洋、陆地资源和科学试验等遥感卫星系统,也具备了一定的应用基础,但遥感卫星技术水平和商业化程度还比较低。总体来看,中国持续、稳定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源严重不足,急需发展以商业模式运营为主的遥感卫星产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止到2023年底,我国在轨的商业遥感卫星在轨已超过323颗,覆盖从光学到视频、雷达,从全色、多光谱到高光谱,数据类型越来越丰富,获取能力不断增强。
注:《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每年8月更新上一年数据,截止2025年5月,暂未有2024年数据发布
4、中国遥感卫星商业化运作模式
中国遥感卫星商业化运作模式主要分为自有卫星运营商和无自有卫星运营商两种。自有卫星运营商通过自主研制发射遥感卫星,并进行组网获得一手遥感数据,根据企业业务规划,可以直接出售遥感数据或者对遥感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供更高利润的数据服务、技术服务和软件服务,代表企业有中国卫星、长光卫星、欧比特和世纪空间。无自有卫星运营商主要通过购买数据后的深度加工处理,形成特有产品出售,如航天宏图的PIE-Engine遥感云平台;中科星图的数字地球产品;四维图新的电子地图产品;超图软件的GIS软件等。
5、中国商业遥感卫星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近年来,中国商业遥感卫星市场规模逐年增长,主要由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等因素共同推动。
在政策方面,中国近年来推动“新基建”,包括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建设与应用。这些技术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和高精度的地球观测数据,而遥感卫星正是提供此类数据的重要来源。新基建的需求为遥感卫星应用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
在技术方面,随着小型卫星技术的发展,商业遥感卫星的制造和发射成本大幅降低。以前遥感卫星的开发和发射往往需要巨额投入,但如今通过小型化、标准化的卫星平台,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发射卫星,进入市场。比如,低轨微小卫星星座的崛起使得全球观测能力增强,降低了传统大型遥感卫星的技术门槛。
在市场需求方面,遥感卫星的应用领域日益扩展,涵盖了环境监测、农业、自然灾害管理、城市规划、资源勘探、气象预报等多个行业。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扩展,越来越多的行业需要高精度、高频次的遥感数据。例如,精准农业依赖遥感卫星提供的土壤湿度、作物健康状况等信息,以提高作物产量;城市规划则依赖遥感数据来监控城市扩展和基础设施的变化。
根据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发布的《中国遥感应用事业发展蓝皮书(2024)》显示,2023年中国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2023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700亿元,其中,直接效益超过500亿元,间接效益超过600亿元,带动效益超过1400亿元。在直接经济效益中,除去上游卫星制造和发射业,遥感卫星市场产出超过200亿元。初步核算,2024年市场规模达210亿元,同比增长5%。
行业竞争格局
——企业竞争:合作与并存
在商业遥感卫星行业中,合作与竞争并存。一方面,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共享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市场份额和客户资源方面又存在激烈的竞争。商业遥感卫星竞争格局每年变动较大,这跟商业遥感卫星制造周期、下游应用需求、数据产品服务交付以及市场对行业的发展潜力评判有关。部分新入场的企业在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卫星制造和发射上有规模优势,在2023年竞争力大大提升,这样的企业有微纳星空等。而航宇微等企业在2023年由于账期问题经营受到了波动,竞争力相对下降。2023年竞争梯队如下:
第一梯队是经营情况、技术研发、资本运作能力等方面保持领先优势的企业,如以东方红等为代表的遥感卫星国有制造企业。以长光卫星、天仪研究院、四维图新、航天宏图、微纳星空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掌握制造、发射、运营、数据产品服务等商业遥感卫星全产业链业务,拥有相比其他梯队企业更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以及资本运作能力。
第二梯队企业主要运营模式为卫星制造和运营服务。例如二十一世纪、中科星图、航宇微、国遥新天地等企业,这些企业通常具备较好荷载系统的研发及地面系统的研发制造能力。
第三梯队企业运营模式主要是遥感卫星信息数据增值、应用领域方案定制,代表性企业有亨通华海、中建国信、天润科技等。该类企业不具备遥感卫星制造和发射的资质和能力,拥有自主研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及软件平台产品,在市场上有较好的应用案例,享有一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荣誉。
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72亿元
——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白皮书》《卫星应用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了遥感卫星行业的发展目标,鼓励商业卫星应用和市场化发展。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更多发射机会等方式,促进商业遥感卫星市场的快速扩展。
同时随着遥感卫星在国防、环保、城市管理、农业、物流等多个行业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精准农业、智能交通和自然灾害监测等领域的需求持续增长,预计未来五年中国遥感卫星市场规模将保持10%左右的增速增长,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72亿元。
——产业发展趋势总结
未来,技术创新方面,小型化与星座组网,高分辨率与多光谱成像,雷达遥感技术(SAR),数据处理与AI智能分析,低轨道通信和数据回传技术;场景创新方面,未来继续在农业遥感与精准农业、气象与环境监测、灾害预警与应急管理、海洋监测与渔业管理等领域深入推进;市场竞争趋势方面,低轨卫星星座的激烈竞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竞争加剧、垂直行业解决方案的竞争。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5-05-23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5-05-23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5-05-23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5-05-23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5-05-23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5-05-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