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云增速42%!百度Q1财报出炉,云+无人驾驶“点石成金”

来源:向善财经

2025-05-21 21:22:14

(原标题:云增速42%!百度Q1财报出炉,云+无人驾驶“点石成金”)


文:向善财经

做投资的朋友可能都有这么一个感觉:长时间关注一个行业、一家公司,最需要的不是对价值的判断有多准确,而是要做到理性决策超越时间。

正如巴菲特所言:“投资并非智商160打败智商130的游戏,而是需要时间和耐心。”

读完百度刚发的一季报,这种感觉似乎更强烈了。

5月21日晚,百度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总营收达325亿元,百度核心营收255亿元,同比增长7%,均超市场预期,盘前涨超3.5%。

这份季报有两大看点:云业务增长态势强劲,AI相关收入增势迅猛。

看到这个增长,我的第一反应是:“原来如此”。前阵子投行狂买百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前,桥水、富达10倍增持百度,女版巴菲特“木头姐”在一个半月内对百度6次增持,持仓数量翻倍。不得不感慨,大佬们的眼光还是毒辣。

财报增长,大佬增持背后,今天的百度,AI点石成金的增长逻辑不断被验证,率先在国内落地AI应用,“云+无人驾驶”的双核引擎开始进入“高转区”。

// AI+云大势已定

市场是理性的,甚至有时是唯结果论的。

从结果上看,百度一季度的业绩是超预期的。这样超预期的表现,核心在AI+云业务成绩亮眼。

这样的业绩,以及云计算业务这样的增长能力,表明一件事:百度AI驱动云业务的战略方向,在行业、财务两端被验证。


行业端,供需两侧都在朝着AI云的方向迅速增长。

供给端,Google、微软抑或阿里,都在走AI+云这条路。

科技行业有这么一个特点,如果一个方向被行业玩家共同验证,那么商业化的速度很可能会加速。

汽车行业就是一个例子,当端到端路线被验证,各家车企都加速推出自己的端到端方案,结果就是高阶辅助驾驶的普及速度明显加快了。

To B的云计算也是如此。

需求端,苹果签下了百度AI,招商局、天工等企业也与百度云达成合作,表现在财报,百度25年Q1季度中标金额和数量双第一。有苹果牵头,各行各业的客户多半会慕名而来,这既是“苹果供应商”独有的品牌力,也是AI技术自身的吸引力。

毕竟,这年头儿,各行业的老板都明白一个道理,AI是实打实的先进生产力。

归根到底还是时代变了,今天的老板们买云计算不带AI能力,就好比吃鱼香肉丝不要肉丝,吃饺子不就醋,没那个灵魂了。

总之,千行百业选择AI+云计算的大势已定。未来几个季度,百度AI云的成长性可能会进一步释放。

有朋友问,为什么百度在AI云计算这些领域还是很吃香,投资人也看好。

核心原因在于:1、百度技术的确能打;2、C端与B端存在认知差。

百度这样的大厂有丰富服务B端的经验,而且技术的确能打。

Q1云计算业务能增长42%,AI相关收入实现三位数的同比增长,不是只靠与苹果合作的案例效应,背后是模型、平台、技术架构都能打。

一个搞技术的朋友总结很值得思考。

他说,技术到底强不强这件事儿,造不了假的,百度搞芯片是2011年,搞无人驾驶是2013年,这么多年的技术储备,不是其他所谓的AI公司发发新闻稿就能赶得上的。

C端认知里,某某大模型很强,但现实里,百度40天内连发4个大模型,有端到端的优势,B端调用价格能拉到最低。


拿文心大模型4.5 Turbo来说,每百万token的输入价格只有8毛钱,输出价格也仅有3.2元,仅为DeepSeek-V3的40%。相当于买一瓶可乐的钱。

便宜永远是硬道理。

模型调用成本越低,企业就越愿意用,市场规模才能增长。反映到财报端,才有了增长42%的结果。

“不仅在AI领域或IT行业,回顾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大多数创新都与降低成本有关。如果成本降低—定比例,生产力也随之提高同样比例,这就是创新的本质。”李彦宏在WGS世界政府峰会访谈中表示。

也正是因为有成本优势,今天的百度千帆平台上囊括了国内外100+主流模型。百度的AI技术优势,低成本能力,正促成AI+云业务增长的正循环。

AI+云业务正循环增长,是能产生复利效应的。全栈的端到端的核心优势下,百度对AI技术投入的复利效应正在开始显现。

这种复利体现在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

短期来看,AI+云的增长飞轮可能撬动AI相关业务的营收继续增长。未来的半年报、年报相关业绩可以期待。

长期来看,持续技术产生的复利,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市场对百度的认知。

英伟达、苹果这样伟大的科技公司为啥能成长到现在的体量?就在这么多年投入大量资源去研发技术。技术产生复利,成就了今天的万亿市值。

2007年,英伟达发布CUDA 1.0,奠定了此后十几年的技术路线,今天英伟达站上AI之巅,坐拥3万亿美元市值,本质上也是技术产生复利的结果。一季度,百度刚刚点亮了三万卡集群,capex投入进一步增加。对技术的投入持续加码,将会持续反馈到业务端,最终成为百度AI业务的核心壁垒。


// 无人驾驶迎来估值奇点

财报里AI+云业务的表现,影响的是当下节点市场对百度的价值判断。相比AI和云,我认为未来颠覆市场认知的,可能会是无人驾驶。

市场对增量是很敏感的。

中商产业研究院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2023年全球无人驾驶市场规模约为1583亿美元,同比增长29.97%。2025年全球无人驾驶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738亿美元。

万亿市场的规模,再加上这个增长率,无人驾驶无疑是一座更大的金矿。目前来看,放眼全球有能力挖这个金矿的玩家并不多。百度是一个。

截至5月,萝卜快跑在全球累计提供超1100万次的出行服务。今年一季度,萝卜快跑在全球提供超140万次出行服务,同比增长75%。

我们太熟悉百度了,也太熟悉大街上跑的萝卜快跑无人车,以至于忽略了一点:无人驾驶这项业务是有稀缺性的。

稀缺性之一,在于技术能力。

技术上,百度“Apollo ADFM大模型+硬件产品+安全架构”的方案,通过10重安全冗余方案、6重MRC安全策略,确保车辆的可靠性。

这个安全水平,接近国产大飞机C919。

无人驾驶的安全性与商用飞机的安全性一样重要。安全性、可靠性对于无人驾驶来说,不是从0到1,而是从0到100。

从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到1929年福特Trimotor第一次商业飞行,这期间不光是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飞机作为交通工具的安全性被验证。

关于无人驾驶的安全性,有些数据很值得玩味。目前萝卜快跑L4安全测试里程累计已超1.3亿公里,出险率为人类司机的十四分之一。

从数据端来看的话,AI似乎已经可以比人更可靠,更安全。

窥一斑而见全豹,当无人驾驶的安全性逐渐被验证之后,百度无人驾驶业务商业化可能会让很多人吃上一惊。

稀缺性之二,在于行业竞争力。

放眼国际市场,在无人驾驶这一领域,头号玩家只有百度、Waymo、特斯拉。

“木头姐”曾谈到,自动驾驶发展十年之后,目前只有三家成功落地运营,分别是美国的Waymo、特斯拉和中国百度。

去年10月,特斯拉发布无人驾驶Cybercab,最近特斯拉又在社媒上暗示,其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或将于今年6月1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上线。

Waymo方面,与丰田合作,将在东京开启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并且计划到2026年,在全球范围内增加2000辆Robotaxi。

国内能直面Waymo、特斯拉,目前也只有百度。

如今,萝卜快跑已落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十余个城市,并且在新城市、地区落地时长和难度已经大幅降低。

此外,百度无人驾驶业务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其实也是一种稀缺性。

稀缺性之三,国际市场落地的能力。

有国际竞争力,才能进一步在更多的市场落地。

4月底,香港更新自动驾驶车辆试行牌照,并扩大萝卜快跑自动驾驶车辆在香港的测试区域。


在海外市场,萝卜快跑宣布与迪拜道路交通局(RTA)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迪拜市区开展无人驾驶规模化测试和服务,双方计划在迪拜部署超过1000台全无人驾驶汽车。

此外,有消息透露,百度正积极探索将旗下无人驾驶出行服务“萝卜快跑” 扩展至瑞士与土耳其……

这出海密度,属实不低了。

出海的密度高,说明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被国际社会认可。也代表着无人驾驶作为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之一,在全球开花结果。

无人驾驶业务出海,其实已经有点前些年中国高铁出海那味儿了。某种程度上,萝卜快跑出海,意义不亚于中国高铁出海。

为什么萝卜快跑能够被海外市场广泛认可?

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在于落地成本。目前,萝卜快跑第六代车的单车成本20.46万,比特斯拉低30%,是Waymo运营成本的1/7。

事实一再证明,成本先进,才是真先进。

中国制造能干翻全球,不就是因为我们数一数二规模的市场,再加上顶级先进的成本控制?你看汽车行业,比亚迪干倒了丰田、本田,不也证明了这点?

先进成本、先进的技术、再加上规模化的市场,这些要素总有一天会反映到企业的估值中。

当无人驾驶业务估值奇点临近,整个百度的估值也就有了新的支点。这可能也是诸多机构频频出手的原因之一。不得不感慨,真正的大佬往往最能拿捏得住出手的时机。


// 云+无人驾驶双引擎发力,期待一场估值“豹变”

估值层面的变化,往往最先体现不是股价,而是市场上的动作变化。

市场是用真金白银投票的。

我们“马后炮”式的复盘,也能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点。

比如,桥水基金于2025年一季度10倍增持百度股票,从2024年底持仓20万股增持至近210万股;富达投资于2025年Q1增持百度股票,从2024年底的33.5万股涨至3月31日的257万股;木头姐一个半月内增持6次,持仓数翻倍。

这么高频次的买入操作,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对照百度一季度业绩来看,至少说明一点:在机构端的价值判断中,百度估值里,云+无人驾驶的增长逻辑被认可,而且不少机构都想要抓住这个机会。

这似乎也表明,对于百度AI的技术能力,和对AI的持续投入,市场一直都是肯定的,并且认为很多年之后依旧会是百度的护城河。

接下来,百度云+无人驾驶的双引擎,转数只会越来越高。就像内燃机一样,进入高转区间之后,分子燃烧做功,增长的动能也就越来越强。

在云+无人驾驶之外,AI能力其实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3月,百度APP月活用户达7.24亿,同比增长7%。有了AI能力,新的超级入口正在形成。在多模态内容分发和AI智能体加持下,百度移动生态依然有机会诞生下一个超级APP。AI搜索之外,百度文库也达成9700万的AI MAU,百度网盘的AI MAU也超过8000万。

AI技术正在赋予百度移动生态新的生命力。

AI+云也好、无人驾驶也好,抑或是AI重构百度移动生态,变化实实在在地发生了。业务、财务端发生变化之后,也期待市场对百度的一次估值“豹变”。

时间是衡量价值的最佳标尺。

价值永远在波动变化,唯有时间才能给出最公允的评判。当AI+无人驾驶的逻辑被后续季报、年报所验证,百度云+无人驾驶的“点石成金术”也将会获得更多认可。

还是应了股神那句话:“投资并非智商160打败智商130的游戏,而是需要耐心与时间”。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