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光环下,锦波生物仍有多重挑战

来源:于见专栏

2025-05-21 12:15:01

(原标题:“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光环下,锦波生物仍有多重挑战)

编辑 | 易每

出品 | 深度美业

作为北交所“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锦波生物被誉为医美赛道“现象级”企业。

凭借着技术壁垒与先发优势,锦波生物取得了非常不错的业绩表现。以2024年财报为例,公司实现营收达14.47亿元,同比增长85.4%;净利润达7.33亿元,同比增长144.65%。毛利率表现上,锦波生物更是以92.02%的数据超越贵州茅台(91.93%)。基于种种表现与光环,锦波生物在资本市场也收获了巨大认可,公司市值一度突破371亿元。

然而,在资本狂欢与技术垄断的表象下,考虑到锦波生物的增长逻辑同时正面临着市场竞争、研发后劲与渠道管控等多重考验,关于公司的未来,投资者似乎需要理智看待。

竞品围剿,锦波生物技术壁垒松动?

众所周知,锦波生物旗下的核心产品名叫“薇旖美”,是一款重组Ⅲ型胶原蛋白冻干纤维产品。该产品曾以国内唯一三类医疗器械批件的身份独占市场,2024年,薇旖美销量突破200万支,为公司贡献了超过10亿元收入,是当之无愧的营收主力。



但是,随着薇旖美在市场中的“械三证垄断”优势渐失,锦波生物的未来也开始面临隐忧。

据悉,同行企业中,巨子生物、创健医疗等企业的同类产品已经进入优先审批通道,比如巨子生物的注射用重组胶原蛋白填充剂已进入优先审评,创健医疗的重组Ⅲ型胶原蛋白植入剂亦处于注册申报阶段。预计2025年,将有3-5款竞品获批。在此背景下,锦波生物的市场垄断地位面临瓦解。

产品优势“松动”之外,薇旖美的价格体系也在承压,行业竞争加剧直接冲击了产品溢价能力。

据统计,2024年“薇旖美”出厂价同比下降7.5%至908元/支,叠加如新氧、美团平台低价促销等渠道乱价问题,终端价格体系的混乱导致产品利润空间逐步被侵蚀。

此外,玻尿酸巨头华熙生物、爱美客等纷纷加速布局重组胶原蛋白,通过规模化生产与复合成分策略分流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剧行业价格战风险,锦波生物将面临直接冲击。

与此同时,重组胶原蛋白的应用场景局限性进一步显露出来。

当前,重组胶原蛋白在医美行业中主要用于眼周细纹填充,维持周期仅3-6个月,消费者需频繁复购。而玻尿酸凭借更低成本(单价低至几十元/ml)与成熟安全性仍是面部填充主流选择。医美机构调研显示,70%消费者因重组胶原蛋白的高单价与维护成本选择混合治疗方案。

管线瓶颈下的后劲不足困局

从财报数据当中,能够发现锦波生物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研发投入滑坡。

近年来,锦波生物研发费用率持续下降,研发投入占比从2021年的15.35%降至2024年的4.39%。

2024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同比骤降40%至2469.69万元,远低于同期销售费用56.73%的增速。

相比之下,巨子生物虽研发费用率仅1.9%,但专利布局更广;创健医疗则通过多管线并行研发加速追赶,锦波生物的技术与产品力面临持续挑战。

还有在研项目进展缓慢。

公司XVII型胶原蛋白毛发再生项目仍处Ⅲ期临床,V型、Ⅶ型胶原蛋白尚未进入临床,而竞品创健医疗已有6款“械三”产品进入试验或申报阶段,涉及膀胱炎、脱发等差异化领域。尽管锦波生物2025年新获批的凝胶产品拓展了中面部填充市场,但其降解周期仅12-18个月,长期依赖“续费经济”的可持续性存疑。

以及技术转化效率争议。

锦波生物核心技术高度依赖与中科院、复旦大学的合作,自主产业化能力存疑。此外,其10吨级产线产能利用率仅60%,若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可能陷入产能过剩困境。

种种问题下,投资者不应该只关注公司风光的那一面,这些可能决定企业长久未来的B面,也同样值得关注。

估值泡沫、股东减持,资本终将退潮?

不可否认,投资者对于锦波生物的期待值非常高,但公司高估值引发的回调压力值得警惕。

据悉,锦波生物当前市盈率(TTM)约为46倍,显著高于爱美客的27倍与巨子生物的38倍。

根据机构预测,其2025年净利润增速将回落至30%-40%,若叠加政策收紧(如欧盟安全性审查趋严)与行业增速放缓(2024-2027年CAGR降至10%-15%)考量,公司估值中枢或下移至20倍以下。



更令投资者不安的,是关于锦波生物股东的减持套现潮。

2025年一季度,锦波生物实控人任先炜家族合计减持套现超1.5亿元,景顺长城等机构股东同步减持,机构持股数量从101家腰斩至51家,反映资本对公司高估值可持续性的担忧。此外,锦波生物销售费用激增62%至1.08亿元,但渠道乱价导致品牌溢价受损,其“烧钱换增长”模式被很多人认为难以为继。

国际化布局方面,锦波生物的进展似乎也不太顺利。

尽管锦波生物已获越南医疗器械注册证,并与欧莱雅合作原料供应,但公司2024年境外收入只有456万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仅有0.3%,且毛利率(79.06%)低于国内业务,全球化战略尚未形成实质性突破,成效待考。

客观来看,锦波生物的技术红利期正被红海竞争与资本退潮挤压。

未来三年,其需从“单品依赖”转向生态构建的突围之路,并在三大战线寻求突破:技术端加速XVII型胶原蛋白等管线商业化,拓展严肃医疗场景;市场端强化渠道管控与价格体系,抵御玻尿酸巨头跨界冲击;资本端平衡股东回报与研发投入,避免估值泡沫破裂。

若未能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与全球化生态,锦波生物的“医美新王”光环或将随行业周期褪色。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