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见专栏
2025-05-21 11:37:35
(原标题:市场萎缩、困于生态,鸿蒙电脑恐难走出行业迷局)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当华为在2025年春季发布会推出搭载鸿蒙系统的全新MateBook系列时,科技圈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个试图改写PC行业格局的中国品牌。
距离鸿蒙系统2019年8月首次亮相已过去近六年,从手机到汽车,从穿戴设备到智能家居,华为构建的全场景生态正在逐步成型。
不过,作为传统PC市场的后来者,鸿蒙电脑面临的挑战远比想象中复杂——这不仅是一次产品层面的技术攻坚,更是一场涉及品牌认知、生态建设、全球竞争的系统性战役,而全球PC市场的持续萎缩,更让这场战役增添了几分悲壮色彩。
巨头阴影之下,鸿蒙电脑如何对抗市场萎缩挑战
论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华为的江湖地位毋庸置疑。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台式机和笔记本出货量达到3970万台,其中,华为以430万台的出货量和1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也位居第二梯队前列。
不过,当“鸿蒙”的logo出现在笔记本电脑上时,消费者的认知惯性成为第一道关卡。很显然,虽然鸿蒙高举高打推出PC版本,但是消费者认知仍显不足,更多人仍将其与手机操作系统绑定。而这种认知代际割裂,在高端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售价23999元的MateBookFold非凡大师版为例,该款产品试图以折叠屏形态叩开高端PC市场的大门。然而,这个价格带早已被苹果MacBookPro和微软Surface牢牢把控。
据观察,前者凭借M系列芯片和专业软件生态占据高端市场过半的市场份额。此前,市场调查机构CIRP的最新报告也指出,苹果重塑MacBook产品线,虽然M4芯片的引入,大幅提升MacBookAir性能,但MacBookPro凭借专业定位和长期积累的市场优势,仍牢牢占据高端笔记本主导地位。
无独有偶,后者以SurfaceStudio树立创意设计领域的标杆形象,在高端市场也有不少拥趸。由此,也折射出华为的高端化策略及其面临的微妙悖论:一方面需要通过高价产品建立技术标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买系统送硬件”的市场质疑。
与苹果电脑销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为的大本营产品——智能手机,在高端市场同样面临出货压力。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到284万部,同比增长53.1%,市场表现有所回暖。
其中,华为凭借全面的产品形态,市场份额达到76.6%。不过,MateX系列折叠屏手机仅仅数百万的出货量,相比其智能手机出货总量,市场贡献依然是杯水车薪。与此同时,这样的历史数据也警示着,单纯的硬件创新,恐怕难以打破高端市场的生态壁垒。
更深远的挑战在于,PC市场的品牌认知与智能手机存在本质差异。在手机领域,华为通过拍照算法、5G技术建立差异化认知;但在PC端,用户更依赖操作系统构建的使用习惯。
Windows的兼容性、macOS的设计美学,早已成为用户选择设备的关键决策因子。而鸿蒙电脑试图以"全场景互联"作为破局点,却并不能解决跨设备协同需求并不刚性的显示问题。
因此,当用户打开一台搭载鸿蒙系统的笔记本电脑时,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技术革新,而是操作逻辑的细微差异——这种隐性的认知成本,正在考验华为多年积累的品牌信任度。
与此同时,而全球PC市场的萎缩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境。根据IDC的数据,2024年全球PC出货量达到了2.627亿台,同比仅仅增长了1%。而据Canalys最新报告,2024年中国大陆PC市场全年出货量受到商用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同比下降了4%,降至3970万台。
据分析,全球PC市场增长缓慢、国内市场甚至出现下滑,与消费级市场需求疲软关系密切,更是因为受到PC端市场萎缩的直接冲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华为的高端化策略面临双重风险:既要在萎缩的消费市场中争夺有限的高端用户,又要应对联想、惠普等传统厂商的价格战。
例如,惠普为应对市场萎缩,将供应链转移至东南亚以降低成本,联想则凭借中国供应链优势在性价比市场占据主动。鸿蒙电脑若无法在高端市场建立差异化优势,可能陷入“高价低量”的尴尬境地。而整体来看,鸿蒙电脑正在与这个逐渐萎缩的PC市场对抗,胜负恐怕难料。
难逃生态暗战,恐难跨越系统构建的鸿沟
业内人士的共识是,操作系统的竞争,本质上是生态系统的博弈。尽管鸿蒙官方数据显示,其开发者数量已达720万,原生应用超过1.5万个,也在呈现规模效应。但是当这些数字投射到PC领域时,短板更加清晰可见。
例如,工业设计领域的AutoCAD、视频剪辑领域的PremierePro,游戏平台的Steam,这些构筑PC生态的核心应用,要么尚未推出鸿蒙版本,要么仅提供有限功能。这对鸿蒙电脑拓展更大的市场来说,显然是不可忽视的挑战。
同时也将意味着,华为试图通过虚拟机技术兼容Windows应用,但实测显示复杂任务处理性能损耗较高,这种“过渡方案”在专业用户眼中,更像是鸿蒙电脑生态不完善的无奈妥协。
更值得关注的是,鸿蒙开发者生态的失衡状态。要知道,Windows拥有全球超1亿开发者,macOS也有2000万开发者的庞大阵营,而鸿蒙的开发者群体仍以国内企业和个人为主,国际参与度极低。
由此也导致了,华为的生态结构是“内强外弱”,因此在全球化市场中也是进退两难:一方面,海外用户熟悉的主流应用难以快速适配鸿蒙系统;另一方面,国际开发者对鸿蒙的技术架构和市场前景持观望态度。
据了解,虽然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对其表现出一定兴趣,但在地缘政治的影响下,鸿蒙电脑的海外推广依然举步维艰——部分国家甚至将其视为“技术主权”的竞争对象,设置政策壁垒。
抛开软件生态本身,华为鸿蒙的硬件协同生态建设同样充满挑战。据了解,鸿蒙的分布式技术依赖特定硬件配置,例如星闪无线协议需要专用芯片支持。
目前,华为主要与华勤技术、莱宝高科等国内厂商合作,而罗技、戴尔等国际外设品牌的适配进展缓慢。当用户试图将鸿蒙电脑与传统外设连接时,可能会遭遇兼容性问题,这种体验上的割裂,正在削弱其所谓的“全场景互联”的核心卖点。
值得一提的是,PC作为生产力工具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用户对硬件性能和软件兼容性的容忍度极低,较为极端的情况也变得更为常见。例如,对一些挑剔的用户而言,一次文件格式的不兼容,都可能就会导致用户转向其他系统。
此外,PC市场萎缩,也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建设的难度。在PC市场整体下滑的背景下,开发者更倾向于优先适配用户基数大的Windows和macOS平台,鸿蒙PC的开发者激励计划。例如,对于在2024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活跃度排名前30名的应用,有机会获得最高10万元的奖金。
但是,对于一个很难看到前途的PC端市场,这些激励措施,显然难以提升开发者的积极性,更难在短期内扭转这种“PC市场大势已去”的趋势。
而对于企业用户而言,其选择操作系统时也更加谨慎。相比而言,中小型企业也更加倾向于选择生态成熟的平台,这使得鸿蒙在政企市场的推广面临统信UOS等国产系统的竞争。
全球博弈带来挑战,鸿蒙电脑如何抉择?
从PC电脑硬件的角度来看,鸿蒙电脑也将面临一场来自全球巨头品牌的产业生态博弈。尤其是供应链的自主化进程,更是鸿蒙电脑必须跨越的门槛。
据了解,目前鸿蒙PC采用的是“鲲鹏CPU+昇腾AI芯片”的国产化组合,国产化率相对较高。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其核心制造环节仍依赖外部代工。
例如,昇腾910C虽然用的是中芯国际7nm工艺(晶体管数量约530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产能需求。但是要知道,高精度芯片的制程设备依然受到美国出口管制的影响,产能稳定性存在隐忧。
华为不会忘记,2020年以来,华为手机芯片断供的历史教训足以证明,在全球化产业链深度分工的今天,单纯的技术突破无法解决供应链的安全问题。
而放到鸿蒙电脑,其要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需要推动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协同进步,这无疑是一场漫长的产业升级战役。
与此同时,鸿蒙电脑的国际市场的开拓,或将面临着比技术壁垒更复杂的挑战。例如,美国对华为实施的数十项制裁中,包括禁止向其提供x86架构授权、EDA设计工具,导致鸿蒙电脑初期采用ARM架构。由此也导致了,部分依赖x86生态的软件商,为维护与英特尔的合作关系,故意放大“ARM架构不兼容工业设计软件”等问题,实则隐瞒华为同步开发x86版本的事实。
这种政治化的解读,正在压缩鸿蒙电脑的全球化空间,迫使华为在市场策略上更加谨慎。不容忽视的是,全球PC市场的萎缩,也进一步放大了这些挑战。
在市场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华为需要在存量竞争中争夺份额,这意味着其不仅要面对Windows和macOS的生态优势,还要应对联想、戴尔等传统厂商的价格战和技术迭代。例如,联想在AIPC领域的先发优势,可能使其在商用市场进一步巩固地位。
结语
从鸿蒙系统问世后的发展来看,华为布局鸿蒙电脑是顺应公司发展战略的必然之举。而且,鸿蒙电脑的发布,不仅是华为的技术突破,更是中国科技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的标志性事件。
只是,其面临的挑战,本质上却是一场操作系统生态的全球权力重构。在全球PC市场萎缩的背景下,鸿蒙需在政企市场建立根据地,通过政策红利反哺生态建设;突破专业软件适配瓶颈,构建“AI原生+全场景协同”的差异化体验;在国际竞争中找到平衡,避免被政治化标签束缚。
不过,以华为技术实力以及市场基本盘,鸿蒙电脑也并非没有与苹果以及操作系统巨头抗衡的资本。正如余承东所言:鸿蒙系统不是安卓的替代品,而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统。
在全球PC市场的寒冬中,期待鸿蒙电脑成为那束穿透迷雾的光,能够借助国产操作系统的崛起,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更能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时代终局。
证券之星网站
2025-05-21
乐居财经
2025-05-21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5-21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5-21
乐居财经
2025-05-21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5-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