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易财经ESG
2025-05-20 16:31:01
(原标题:迈威生物:持续亏损,董事长涉嫌短线交易,公司面临资金流动风险|ESG案例)
出品|网易财经ESG
作者|王晓丽
2025年5月9日晚间,$迈威生物-U(SH688062)$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大涛因涉嫌短线交易,已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并被立案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迈威生物于2025年1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公司表示,本次事项系对刘大涛个人的调查,不会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迈威生物成立于2017年,自2022年1月起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然而,自2017年以来,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累计亏损超50亿元。根据公司最新披露的2025年一季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4478.85万元,同比下降33.70%;归母净利润为-2.92亿元,亏损金额进一步扩大。
在ESG表现上,根据万得最新ESG评级,迈威生物获评“BB”级,处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迈威生物的实际情况,目前公司正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公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另一方面,正值港股IPO,公司董事长突遭立案调查,暴露出公司治理的潜在危机。
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化学品安全管理待加强
在社会维度,据MSCI公布的制药行业ESG评级标准,MSCI非常重视制药企业在此维度的表现。然而,据迈威生物的实际表现,公司在社会维度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来源:MSCI官网
在产品安全与质量方面,据《迈威生物2024年ESG报告》,公司强调了对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完善和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视。
在药品质量管理体系中,公司自称加强员工培训,起草质量手册,建立委托生产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加强了对物料供应商的管理。在患者用药安全方面,公司自称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的药物警戒体系,对已上市品种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目前未发现已上市品种新的风险信号。
不过,此前公司曾被卷入一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2024年10月,迈威生物因医疗损害责任纠纷被三名自然人起诉至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案号为(2024)粤0104民诉前调22339号。该案件分别于当年11月和12月开庭审理,但截至当前,裁判结果尚未对外披露。
在人力资本开发方面,迈威生物表示建立了人才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制度,旨在提升短期创新能力和形成内生式人才供给机制。公司通过引进中高端创新人才和注重员工培养,提升员工职业发展空间,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
诚然,当前药企行业普遍采用“以研养研”的模式,但迈威生物高额的研发投入并未带来显著的正向效益。与此同时,在研发进展缓慢的背景下,公司还发生了多位核心人员离职的人事动荡。
2024年4月,公司副总经理兼核心技术人员、创业“元老”张锦超离职,其长期负责抗体药物发现与临床前开发工作;同年12月,公司非独立董事谢宁和郭永起也因个人原因辞职。谢宁是天然药物化学专业博士,曾在高校及企业担任关键职务,郭永起在医药研发领域经验丰富。这些核心人员的离职或对公司的研发和管理带来冲击。
此外,2023年公司为控制研发成本,将部分研发人员调整为生产人员,导致研发人员数量从2022年末的568人降至398人,降幅达30%。2024年公司研发人员为403人,变动幅度不大。
综上所述,迈威生物在社会维度的ESG表现中,尽管在某些方面有所努力,但仍需在产品安全、人力资本开发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升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财务困境、高额研发与资金流动风险
在治理维度,MSCI给予制药企业超过30%的权重。然而,迈威生物在这一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财务困境、研发成本高昂以及资金流动性风险等治理问题。
作为上市三年的创新药企业,迈威生物虽已实现三款产品商业化销售,但公司至今仍未扭亏为盈。财报显示,2022—2024年,迈威生物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772.82万元、1.278亿元、1.99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9.552亿元、10.53亿元、10.44亿元。
翻阅财报,公司持续亏损的背后是其高位的研发费用。2022—2024年,迈威生物的研发费用分别为7.59亿元、8.36亿元、7.83亿元,占当期营收比达2735.89%、653.79%、391.86%,与营业收入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研发投入巨大,但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上市的君迈康、迈利舒、迈卫健三款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商业化表现并不乐观。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迈威生物在管线分级和管理上存在不足,最初对商业化前景过于乐观,未精细规划管线管理和投入分配,导致在高昂研发成本面前陷入被动局面。
在资金流动与担保风险方面,迈威生物同样面临严峻挑战。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迈威生物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末的24%飙升至69.86%。其中,流动负债达17.56亿元,包括10.73亿元短期借款和2.11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而同期公司货币资金仅为11.2亿元,难以覆盖短期债务。短短三年间,资产负债率激增近70%,偿债压力显著增大。
自成立以来,迈威生物收购了泰康生物、普铭生物等多家公司,其固定资产规模迅速攀升,截至2024年年末已达16.53亿元。但多数子公司未能实现盈利,反而拖累其业绩。截至2024年末,公司旗下18家参股子公司中,仅迈威康、德思特力和普铭生物3家公司盈利,净利润分别为8765.60万元、1355.78万元和17.11万元。
业内人士分析,迈威生物在商业化能力不足时大规模并购重资产子公司,导致固定资产包袱沉重、盈利压力巨大。与行业主流创新药企轻资产运营模式不同,其模式虽有资源整合优势,但灵活性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
过多子公司也给公司带来了压力。根据3月31日公告,迈威生物将为6家全资子公司提供担保,预计担保总额不超过31亿元。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及其子公司对外担保余额为16.75亿元,占2024年末净资产及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06.76%、39.18%。若本次担保额度生效,担保余额最高将达47.75亿元,占比分别升至304.33%、111.67%。
此外,除了此次董事长涉嫌短线交易被立案调查之外,在子公司管理与信息披露方面,迈威生物也曾遭遇挑战。2020年12月,迈威生物子公司北京科诺信诚科技有限公司由于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被北京市昌平区国家税务局给予行政处罚,罚款100元。同月,其另一家子公司南京诺艾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也因同样问题受到有关部门处罚。
面对当前的挑战,迈威生物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治理结构,加强研发投入的精细化管理,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至于迈威生物能否化解危机走出困境,仍有待时间验证。
参考资料:
1《迈威生物-U“三重门”:董事长突遭立案调查、财务黑洞与港股IPO生死劫》;华夏时报
2《迈威生物商业化困境拆解报告:在研药物强敌环伺,两款新药合作“夭折”》;时代投研
3《董事长突遭立案,迈威生物能坏事变好事?》;首财
4《三年亏损30亿元,迈威生物融资回血迫在眉睫》;中国证券报
网易财经ESG
2025-05-16
网易财经ESG
2025-05-13
网易财经ESG
2025-05-07
网易财经ESG
2025-05-06
网易财经ESG
2025-04-30
网易财经ESG
2025-04-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