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券商中国
媒体
2025-05-17 07:40:52
(原标题:迈入浮动管理费率时代!首批浮动费率基金上报 这家券商资管在列)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落地后,备受市场关注的首批浮动费率产品正式上报!
5月16日晚间,首批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新模式浮动费率产品正式上报,共26家基金管理人上报产品。其中,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后文简称“东方红资产管理”)作为唯一一家券商资管名列其中。
业内人士分析称,浮动管理费率机制的常态化,将使得基金持有人与基金管理人之间的长期业绩保持一致,改善运作机制,激励资管机构注重长期投资并且提升自身的投资能力,打破传统固定管理费率基金旱涝保收的收费模式,直击“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行业痛点。
东方红资产管理上报浮动费率基金
东方红资产管理此次上报的浮动费率产品是“东方红核心价值混合型基金”。所谓“浮动费率产品”,即投资者持续持有一定时间后,根据投资者持有期间的收益情况来确定管理费率档位。
5月7日,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其中对于浮动费率产品的推出,作了明确要求:在未来一年内,引导管理规模居前的行业头部机构,发行浮动管理费率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
据悉,此次浮动费率产品的上报,意味着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费收取模式改革落地,推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的模式转型,同时构建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共担机制,引导行业聚焦专业投研能力。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东方红资产管理作为首批唯一一家上报浮动费率产品的券商资管机构属于“预期之内”,东方红拥有公募基金牌照,且是行业内权益类公募基金规模最大的券商资管子公司,并且过去在“与投资者利益共担”机制方面经验丰富。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东方红资产管理是行业内浮动管理费率基金数量最多的公司,有15只基金,管理规模达到104.59亿元。同时,东方红资产管理也是目前市场上较早开始探索浮动费率产品模式的基金管理人。2005年6月,东方红资产管理首批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东方红1号起开始实行固定管理费+业绩报酬的收费模式。此后,东方红资产管理通过东方红产业升级、东方红睿元等产品的设立,不断探索浮动费率模式。2019年,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之下,东方红部分资管计划转型后的产品仍保留浮动管理费,例如启恒A类份额、启兴A类份额。
此外,5月9日,东方红资产管理官宣资管猛将成飞正式出任总经理。据悉,成飞拥有19年证券从业经验,此前是国信证券副总裁、国信资管董事长,任职期间带领国信证券资管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从2021年的2.03亿元逐年增长至2024年的8.20亿元,国信资管的收入排名也在2024年跻身行业前十。
券商资管迈入浮动费率时代
纵观此次首批上报浮动费率产品的机构,多是规模较大,排名靠前的公募基金机构,例如易方达、华夏、嘉实、广发、汇添富基金等。而首批入围的券商资管仅东方红资产管理一家。
某中型券商非银分析师告诉记者,此次其他券商资管子公司并未纳入浮动费率调整清单的原因或有二:一是部分券商资管子公司并无公募基金牌照;二是拥有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资管子公司整体权益规模均不大,同类小型公募基金亦未开展试点。“中小公募基金及资管机构成本较高,存在一定生存压力,若过早推进浮动费率改革或面临较大盈亏平衡的挑战。”该人士表示。
目前来看,券商资管产品结构中,公募权益类产品规模仍然较小。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东方红资产管理的权益类公募基金产品规模约880亿元,占据该机构全部公募管理规模半壁江山。排名第二的中泰资管,公募权益类产品规模为174.66亿元;财通证券资管、国泰君安资管的公募权益类产品规模也超100亿元。
目前,共有14家券商或券商资管子公司取得公募牌照,分别是东方红资产管理、华泰证券资管、中银证券、财通资管、国泰君安资管、招商资管、中泰资管、浙商资管、山证资管、长江资管、渤海汇金、兴证资管、国都证券、北京高华证券。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末,除北京高华证券暂未披露相关业务数据外,其余13家持牌机构管理公募基金规模为8520亿元,相比2023年末规模增长了13.63%。
业内人士分析称,在改革推动下,未来将会出现更多浮动费率产品,它们让投资者利益和基金利益保持一致,有利于提高基金长期的回报。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将通过利益共担的约束机制,脱离短期的利益追逐模式,回归到以投资者为核心、以专业价值为引领的正确轨道上。
打破传统“旱涝保收”收费模式
《行动方案》显示,对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大力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在未来一年内,引导管理规模居前的行业头部机构发行此类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试行一年后,及时开展评估,并予以优化完善,逐步全面推开。
在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负责人张青看来,浮动管理费机制是《行动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创新。浮动管理费率机制的常态化,将使得基金持有人与基金管理人之间的长期业绩保持一致,改善运作机制,激励基金公司注重长期投资并且提升自身的投资能力,打破传统固定管理费率基金旱涝保收的收费模式,直击“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行业痛点。
中泰证券非银联席首席蒋峤告诉券商中国记者,相较于过去的监管政策,本次《行动方案》从变革激励机制、升级投资者保护、强化监管执法、优化行业结构、重视长期投资五方面发生转变。其中,变革激励机制方面,从过去 “重规模轻回报” 转变为 “投资者回报优先”,建立浮动管理费和长周期考核体系。
蒋峤表示,在公募基金改革方案落地后,将推动资管行业从“规模导向”向“回报导向”转变,实现质量提升。权益投资占比上升,产品和基准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对于资管机构而言,经营与激励将转向“重回报”,重构考核评价体系,推行浮动管理费、强制跟投和薪酬追回制度。延长基金经理考核周期,支持专业化治理架构,完善股权激励与晋升机制。同时,加强合规与风险管理,严格查处违规行为,修订风险防控指引,提升治理水平。
蒋峤进一步解读称,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与产品收益关联更紧密;对公募基金从业者而言,薪酬与基金业绩挂钩,也将打破传统“旱涝保收”模式。
中国基金报
2025-05-17
时代财经
2025-05-17
智通财经
2025-05-17
证券时报
2025-05-17
国际金融报
2025-05-17
国际金融报
2025-05-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