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访网
2025-05-16 10:41:00
(原标题:上银基金发力权益投资,要一雪业绩垫底之耻?)
2025年以来,上银基金频发产品,而且以权益类产品为主导。Wind数据显示,今年1月23日,上银基金成立了上银先进制造A、C,由郑众担任基金经理;3月21日,上银资源精选A、C成立,由卢扬担任基金经理;3月27日,上银慧盈利C成立,由楼昕宇和傅芳芳共同管理;5月13日,上银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A、C成立,由翟云飞担任基金经理。
目前,上银基金还有上银创业板50指数A正在发行,上银国证自由现金流指数基金在等候发行。此外还有上银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基金、上银稳健慧选三个月持有期混合基金两只产品已经上报。
1
被“施敏佳现象”刺激到了
今年上半年,上银基金成立的权益类产品比公司现存的股票基金数量还多。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目前,上银基金旗下管理有58只产品,管理资产规模为2,264.60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仅有3只,规模为1.63亿元,混合型基金17只,规模为24.48亿元,而且大多权益类产品都是在近两年才成立。
由此来看,权益投资在上银基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上银基金为何突然发力权益投资了呢?这就不得不提起2024年年初爆火的“施敏佳现象”。
施敏佳原本为上银基金的基金经理,于2024年1月离任。而在离任之前,施敏佳因为管理的产品业绩太差而火了一把。据悉,在上一年全市场14000多只开发式基金中,近1年业绩倒数前10的基金中,就有4只属于上银基金公司,而且基金经理都是施敏佳,亏损幅度都超过50%,由其管理的上银新能源业绩排名垫底。
在公募圈,因为业绩表现好而出圈的大有人在,但是因为业绩表现太差了而走红的可能就仅此一例了。
施敏佳现象深深刺痛了上银基金。由此,上银基金开始发力权益投资,自2024年以来公司频频发行权益产品。
不过想要扭转局势,绝非发行产品就可以。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固收、轻权益让公司在人员配置、投研能力建设等方面均出现了不足。
2
投研能力成为最大掣肘
截至目前,上银基金旗下拥有19位基金经理,低于行业平均23.87人,人均管理资产规模却高达119.19亿元,远高于46.51亿元的行业平均值。
但实际上,上银基金大部分资产分布在少数几位固收基金经理旗下。比如,基金经理楼昕宇管理资产规模为927.48亿元,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其管理的产品全部为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基金经理傅芳芳管理资产规模为872.70亿元,其管理的产品同样以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为主。
此外,葛沁沁、许佳、王辉、蔡唯峰、陈芳菲等几位百亿基金经理均是固收型“选手”,他们管理着上银基金大部分资产。
相比之下,上银基金旗下的权益投资团队,不仅管理规模小,而且不少基金经理从业经历很短,部分产品亏损严重,暴露出其投研能力上的不足。
Wind数据显示,上银基金旗下目前任期最久的权益投资基金经理赵治烨,在管基金总规模8.40亿元,历任管理基金数11只,其中上银新兴价值成长、上银鑫达A、上银鑫卓A三只产品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任期回报分别93.37%、99.89%、70.45%,但其他产品业绩表现就差强人意,其中上银高质量优选9个月持有A在两年时间亏损了40.81%,上银科技驱动双周定期可赎回A一年时间亏损了20.50%。
而上银基金旗下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权益投资基金经理则是卢扬,在管基金总规模11.92亿元,历任管理基金数16只。然而,其中收益率为正的仅有3只,2022年5月20日成立的上银鑫卓C以11.58%的回报率居前,而其他产品任期回报大多为负,其中上银鑫恒C、上银医疗健康A、上银医疗健康C、上银科技驱动双周定期可赎回A等产品任期内亏损超20%。
而吴伟、王振雄、王振雄、鉏国彬、郑众等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均不足3亿元,而且任期内管理的产品均出现了亏损。
从整体来看,上银基金旗下目前有3只股票型基金,成立时间均在2020年之后,其中仅上银中证500指数增强A取得了0.63%的收益,而上银内需增长A自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为-19.63%。
而在17只混合型产品中,仅上银新兴价值成长、上银鑫达、上银鑫卓、上银未来生活、上银丰瑞一年持有等5只产品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两位数的收益率,而有7只产品则出现了亏损。(内容来源|远见资本局)
中国基金报
2025-05-16
证券之星网站
2025-05-16
中国网财经
2025-05-16
挖贝网
2025-05-16
阿尔法工场
2025-05-16
挖贝网
2025-05-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