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5-15 14:58:48
(原标题:教育部发布两条新规 助力AI时代中小学教育)
5月1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助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
《指南》旨在以素养培育为核心,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通过螺旋式课程设计实现从认知启蒙到创新实践的素养发展: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同时,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局部试点转向全域覆盖。
过去的AI基于用户的提示语来生成一段文本,但现在海量的中间提示语由AI自己通过搜索和推理完成。AI的易用性和生成内容的质量直接提升了一个巨大的台阶。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今天的AI并不为过。
但将AI引入教育,并不是“教编程”那么简单。《指南》指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普及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和伦理安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核心素养。基于此,《指南》明确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更对怎么保障、如何实施,确保 AI 教育既安全又落地。将“伦理安全”作为核心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理解技术背后的规则。例如,在设计 AI 模型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算法歧视了某个群体,该怎么办?”这种“批判性思维”比单纯的技术操作更重要。
当人们完全依赖GPS导航后,很多人对城市的方向感和街道的记忆能力已经萎缩。那么当AI引入教育,如何让孩子仍能学会思考?
《指南》中,明确了各学段对人工智能的使用规范,在提出“分学段差异化应用”的同时,强调要避免学生的过度技术依赖。提出小学阶段学生在教师、家长帮助下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防止不合理使用影响学生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指导学生交叉验证生成内容的合理性。高中阶段可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评估生成内容的社会影响。
为防范学生因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弱化独立思考能力,《指南》还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同时,强化教师的引导职责,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逻辑缺陷、价值倾向及文化偏差,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质疑精神与甄别能力,切实提升信息处理的自主性。
AI普及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者。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为教师提供教学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辅导及教学研究的全面支持。依托其精准分析与内容生成能力,教师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效能,助力构建人机协同的高效教学体系。例如,在项目式学习场景中,智能体可作为“助教”或“学伴”,协助教师设计分层任务、提供实时反馈,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生成定制化的学习资源,从而提升教学精准度与学生学习效果。
考虑到具备AI素质储备的师资力量目前依旧稀缺,《指南》提出将 AI 教学能力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并鼓励跨学科教研。并希望让校外力量成为校内教学的重要补充。
比如邀请企业工程师进课堂,或利用AI工具辅助备课,让教师成为合格的“AI 引导者”。同时,鼓励企业开放实验室、研发适配性强的教学工具。与学校合作开发课程,整合产业前沿技术和教育资源。开放公益性教育资源,促进公平普及。依据中小学生特点研发适配性强的教学工具和课程产品,以降低学习门槛。
《指南》的发布,标志着 AI 教育将正式进入课堂。但如何让受教育者获得AI赋能,而不是被其吞没,如何让AI助力独立思考而非盲从算法,仍是值得长期研究的话题。
经济观察报
2025-05-15
金吾财讯
2025-05-15
经济观察报
2025-05-15
经济观察报
2025-05-15
经济观察报
2025-05-15
经济观察报
2025-05-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