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刊财经
2025-05-11 09:28:43
(原标题:华泰柏瑞挥别“韩勇时代”!转向失灵的“ETF巨轮”困在降费漩涡里)
当核心产品的高费率保护伞被拆除,当多元化冒进的试错空间被压缩,华泰柏瑞基金唯有回归“以客户需求为原点”的底层逻辑。韩勇时代的终结,既是公司业务结构失衡的“显性代价”,也是打破路径依赖的倒逼之机。
2025年5月9日晚间,华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柏瑞基金”)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因工作调整,韩勇不再担任总经理,由董事长贾波代行总经理职务。值得一提的是,华泰柏瑞基金在公告中特别感谢了韩勇在任期间为公司长期稳健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
数据来源:华泰柏瑞基金官网
“空降”华泰柏瑞基金
韩勇在华泰柏瑞基金担任总经理时间超过13年,堪称公募基金行业管理岗位上的“常青树”。
其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北京大学学习,分别获经济学学士、金融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是美国杜克大学的访问学者。
注:以上人物系华泰柏瑞基金原总经理韩勇
韩勇的职业生涯始于君安证券,曾担任海外部项目经理;后进入华夏证券担任发行部项目经理。1994年2月,韩勇加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先后在期货监管部、稽查部、纪委监察局以及基金监管部担任过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等职务。
2007年7月至2011年9月,韩勇任职于华安基金,担任副总裁一职。在任期间,恰逢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其主导基金产品华安国际配置的维权行动,通过法律诉讼与多方谈判,成功为投资者挽回4488.99万美元和解款项及相应利息。
此外,面对华安上证180ETF濒临清盘的困局,韩勇通过精准优化指数跟踪策略、组织团队普及ETF等方式,成功扭转产品颓势。这些成绩不仅在华安基金内部得到高度认可,也在基金行业内赢得了广泛赞誉,为其后续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11月,韩勇走马上任华泰柏瑞基金总经理。彼时公司成立已逾7年,管理规模却始终在300亿元以下徘徊。更棘手的是,因前任总经理陈国杰卷入“匿名信事件”,相关举报信直指内部管理及业务运作问题,公司于2010年受到上海证监局现场调查,外部形象严重受损。
应对这一复杂局面,韩勇与时任董事长齐亮一拍即合,决心以ETF业务为突破口,打破增长瓶颈,重塑品牌形象。自华泰柏瑞基金成立之初,齐亮就确立了“做一流的ETF管理者”这一愿景,以期形成差异化竞争战略。早在2005年,公司便针对红利主题ETF产品进行研发。2006年11月,公司推出首只ETF产品——上证红利ETF,这也是国内第一只运用“Smart Beta”策略的ETF产品。
然而,在强手如林的公募江湖,即便手握创新型产品,华泰柏瑞基金欲跻身以“老十家”为代表的头部阵营仍有漫长征途。而韩勇与齐亮两位管理者深知,破局的关键全系于沪深300ETF这张“王牌”之上。
扬名沪深300ETF首发战役
华泰柏瑞基金启动沪深300ETF筹备工作的时间是2007年。2010年4月,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填补了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空白。在专业投资者与行业资深人士眼中,股指期货与ETF结合可实现期现套利等策略,相关产品的需求势必会爆发式增长。这为沪深300ETF的激烈竞争和日后发行的火爆场面埋下了关键伏笔。
在经历三次全网测试,通过了两次证监会主席办公会议后,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及联接基金于2012年3月26日正式获批。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曾在华安基金主导ETF产品运作的韩勇迅速统筹调配资源,带领团队全面转入ETF发行的冲刺阶段。
产品发行期间,韩勇给全体员工发了一封内部邮件,提到“两只沪深300ETF的发行竞争,注定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的重要一页,我们华泰柏瑞现在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有利的外部因素几乎占尽,击败强大对手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而华泰柏瑞基金当时的对手,正是“老十家”之一的嘉实基金。
2012年4月26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的发售期结束,嘉实沪深300ETF则至4月27日结束。凭借先发优势,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的首发募集规模达329.69亿份,一举刷新A股被动型产品募集纪录;其成立时间仅早于嘉实沪深300ETF三个自然日。这在当时被业内视为战略卡位的关键体现。
在马太效应显著的指数型基金领域,规模与流动性会形成天然的正向循环——产品规模越大,交易活跃度越高,投资者买卖时的滑点和冲击成本越低,资金进出的便利性显著提升,进而持续吸引增量资金申购。作为国内首批发行的沪深300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在市场竞争中持续领跑,成为支撑公司ETF业务乃至整体发展的核心支柱。
Wind数据显示,华泰柏瑞基金的管理规模从2011年末的134.06亿元飙升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6339.42亿元,行业排名从第38位跃至18位。其中,ETF产品的管理规模上涨超4500亿元,仅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一只产品管理规模便超过3300亿元。
图:华泰柏瑞基金在管基金数量及规模变化
数据来源:Wind
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失利
遗憾的是,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的成功未能推动华泰柏瑞基金形成多元化的ETF产品矩阵。随着ETF赛道竞争白热化,华泰柏瑞基金的产品结构失衡问题饱受争议。Wind数据显示,当前华泰柏瑞基金旗下ETF产品共计51只,其中仅有4只ETF管理规模突破百亿大关。
表:华泰柏瑞基金管理规模超过百亿的ETF产品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止到2025年5月9日
反观同为“ETF大厂”的易方达基金和华夏基金,ETF产品线更加全面。易方达基金的9只百亿级ETF产品不仅覆盖沪深300、创业板指等“老牌”宽基指数,还延伸至A500等市场“新宠”。华夏基金的11只百亿级ETF产品则在深耕上证50、科创50等宽基指数的同时,持续加码半导体、机器人等高景气行业赛道。
表:易方达基金管理规模超过百亿的ETF产品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止到2025年5月9日
表:华夏基金管理规模超过百亿的ETF产品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止到2025年5月9日
尽管华泰柏瑞基金在ETF领域布局甚早,但直到2020年,公司才迎来ETF产品的密集发行潮,特别是在行业指数赛道开启批量布局。此前,公司相对有限的资源长期向量化投资领域倾斜。自2012年起,以田汉卿为代表的海归量化团队便获得公司的大力扶持,先后推出十余只公募量化产品,构建起覆盖主动量化、指数增强等细分领域的产品线。
市场的发展并未如预期般顺利,量化投资囿于小众赛道,难以成为国内公募行业的主流投资品类。与此同时,国内私募量化机构凭借灵活的策略机制、极具吸引力的超额收益分成模式迅速崛起,其高频交易、机器学习等前沿策略迭代速度远超公募机构。公司在量化领域的持续投入不仅未能培育出新的业绩增长引擎,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ETF等优势业务的发展资源。
2018年,并未满足于“单张王牌”优势的韩勇仍在试图寻找华泰柏瑞基金的“第二增长曲线”,将关注点放在了主动权益领域。公司不仅外聘具有海外顶级投行及对冲基金投研背景的李晓西担任副总经理兼投研负责人,还将华安基金原指数与量化投资事业部助理总监牛勇纳入麾下。至于ETF业务,华泰柏瑞基金当年只发行了两只产品,合计发行规模仅有22亿元,而全市场ETF发行规模超过760亿元。
然而,顶着“华尔街大鳄”光环的李晓西与身披“金牛奖”荣耀的牛勇,在华泰柏瑞基金实际操盘时尽显水土不服。前者管理过的5只基金产品里有4只任职回报均为负数,其中两只亏损幅度超过40%;后者任职亏损超过50%的基金产品多达4只。
表:基金经理李晓西历任基金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止到2025年5月9日
表:基金经理牛勇历任基金
数据来源:Wind
两位主动权益的核心人物匆匆卸任后,接棒的基金经理多是缺乏独立操盘经验的新人。这场声势浩大的转型不仅未能为华泰柏瑞基金打开主动权益市场,还严重消耗了公司的市场信誉,让投资者对其专业性与管理能力产生质疑。
费率改革下的“断舍离”
2024年11月19日,华泰柏瑞基金发布公告称,为更好地满足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理财需求,自11月22日起,调低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及其联接基金的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调整后,上述产品的年管理费率由0.50%降至0.15%,年托管费率由0.10%降至0.05%。
此前,由于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在规模保有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产品能够维持较高档位费率。但随着公募行业费率改革深化,降费已然成为华泰柏瑞基金顺应监管导向、应对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
当核心产品的高费率保护伞被拆除,当多元化冒进的试错空间被压缩,华泰柏瑞基金唯有回归“以客户需求为原点”的底层逻辑。韩勇时代的终结,既是公司业务结构失衡的“显性代价”,也是打破路径依赖的倒逼之机。
作者 | 赵红扬
编辑 | 吴雪
观点
2025-05-11
观点
2025-05-11
风财讯
2025-05-11
中国网财经
2025-05-11
乐居财经
2025-05-11
证券之星网站
2025-05-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