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子弹财经
2025-05-08 18:36:12
(原标题:昔日“输液大王”陷增长瓶颈,科伦药业连续两季营收下滑)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孟祥娜
编辑 | 胡芳洁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4月23晚,素有“输液大王”之称的科伦药业公布最新财报,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18亿元,同比微增1.67%;归母净利润更是攀升至29.36亿元,同比增长19.53%,这份成绩刷新了公司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
科伦药业还同步推出《2024年利润分配预案》,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03元,预计派现总额高达8亿元。
若叠加2024年中期已实施的4.13亿元分红,公司全年累计分红达12.14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比重达41.34%,展现出十足的回馈股东诚意。
但资本市场风云总是瞬息万变。科伦药业4月29日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却是另一番光景。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骤降至43.9亿元,同比下滑29%;归母净利润更是大幅缩水至5.8亿元,同比降幅高达43%;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为4.5亿元,同比锐减65%。
财报发布当日,科伦药业股价收跌0.6%,市值526亿元,剧烈反差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1、连续两季度业绩下滑
事实上,科伦药业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的滑坡并非偶然,早在2024年便已埋下伏笔。
2024年公司营收达到218.12亿元、归母净利润29.36亿元,双双创下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但光鲜数据背后,增长动能的衰减已十分明显。
2024年,公司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67%、19.53%,较2023年同期的13%、44%分别骤降11个百分点与25个百分点,与2022年的增速差距更是进一步拉大。
分季度数据更直观地折科伦药业的增长困境。
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业绩出现显著滑坡,单季营收骤降至50.24亿元,同比锐减12.03%;归母净利润亦承压下行,仅录得4.6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滑5.65%。
这组数据不仅打破了全年营收利润的增长惯性,更预示着企业经营面临的严峻挑战。
究其原因,输液业务板块营收下滑是根本症结。输液业务堪称科伦药业的业绩“顶梁柱”,自2004年率先推出可立袋(科伦药业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全密闭输液包装)产品后,公司凭借技术壁垒与规模化生产优势,长期占据国内大输液市场超20%份额。
2019年,公司输液板块营收在百亿以上,占公司总营收比重超60%,成为支撑其全国扩张与研发投入的核心引擎。
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冲击,输液业务光环渐褪。
一方面,国家推行“限抗令”、“合理用药”等政策,严控门诊输液率,直接压缩行业需求;另一方面,集采常态化导致输液产品价格承压,第九、十批国家集采中,科伦药业部分输液产品中标价较此前大幅下降,毛利率显著收窄。
2024年,公司输液产品销售量同比下滑0.7%至43.47亿瓶/袋,营收同比下滑11.85%至89.12亿元。
从资产构成来看,存货和应收账款是值得关注的重点。科伦药业的存货、应收账款分别为38亿元、47.95亿元,占资产的10.53%、12.85%。二者占比较高,对公司资产质量和运营资金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从财务数据来看,2024年,公司信用减值损失达到1.0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4598万元,增加了6314.5万元;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损失为0.76亿元,仍居高不下。
(图 / 科伦药业财报)
尽管公司通过积极管控,使销售费用同比缩减21.5%,但综合上述不利因素,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依然出现了下滑。
进入2025年,业绩颓势未能扭转反而加速恶化。首季营收骤降至43.9亿元,同比大跌29%;归母净利润更是腰斩式下滑43%至5.8亿元。这是科伦药业近五年以来首季度业绩双降。
与此同时,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为4.5亿元,同比锐减65%,显示出公司在经营与资金周转层面面临的严峻挑战。
令人疑惑的是,除输液板块受集采影响外,还有什么原因让这家曾稳居行业前列的医药巨头,在2025年首季交出如此惨淡的答卷?
2、核心子公司业绩滑坡
自2002年创立于成都,科伦药业以输液业务为起点,持续推进战略升级,逐步形成“科伦药业+川宁生物(合成生物)+科伦博泰生物(创新药)”的品字形发展架构。
在科伦药业战略转型的征程中,川宁生物与科伦博泰生物俨然成为驱动营收增长的强劲引擎。但相比仍处于亏损阶段的科伦博泰生物,川宁生物已成为当下更具确定性的业绩支柱。
2024年,川宁生物实现营收57.58亿元,不考虑分部间抵消的情况下,其营收对科伦药业的贡献率达26%;斩获毛利润20.95亿元,占科伦药业总毛利润的比例为18.6%。
(图 / 科伦药业2024年财报)
科伦药业财报明确指出,川宁生物是推动公司业绩增长的关键动力。
2024年,川宁生物凭借原料药中间体产品销量的稳步攀升,结合生产工艺革新与节能降耗措施,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利润的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川宁生物为科伦药业贡献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3.3亿元,成为公司业绩增长当之无愧的“头号功臣”。
(图 / 科伦药业财报)
但好景不长,2025年第一季度,川宁生物的业绩却出现了明显下滑,其营收13亿元,同比减少15%,归母净利润2.88亿元,同比减少18.26%,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16亿元,同比缩减57%。
作为科伦药业的重要控股子公司,川宁生物此番业绩滑坡,无疑会对科伦药业的整体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川宁生物成立于2010年,为科伦药业负责抗生素中间体业务的子公司,于2022年分拆上市。
川宁生物主要从事生物发酵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主要产品为硫氰酸红霉素、青霉素类抗生素中间体、头孢类抗生素中间体以及熊去氧胆酸等,其中抗生素产品营收占比高达9成以上。
但近年来,“限抗令”等政策使抗生素市场逐步萎缩。虽行业政策壁垒高,但长期看不利于抗生素业务发展。
川宁生物在2019年经过充分调研和考察后,将目光瞄准合成生物学赛道,制定了“生物发酵”与“合成生物学”双轮驱动战略。但2024年,合成生物学产品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仅为0.74%,从战略规划到商业变现存在较长的转化周期。
财报中,川宁生物并未披露业绩下滑的原因。对此,「界面新闻·子弹财经」向其发送了采访提纲,询问相关原因,但截至发稿,尚未回复。
资本的嗅觉更为灵敏。2024年财报中,川宁生物的前十大股东中,寿光市易行投资、寿光市惠宁驰远投资等多家资本减持了川宁生物的部分股票,这种减持行为或暗示着市场对其未来业绩增长的担忧。
(图 / 川宁生物财报)
3、将迎接班大考,母子公司市值倒挂
作为一家创立于1996年、凭借输液业务起家的老牌药企,科伦药业在2010年6月以83.36元/股的高价登陆A股市场,上市之初市值便突破300亿元,与恒瑞医药并称“药界双雄”,二者营收规模旗鼓相当,风光无限。
但时至今日,科伦药业与恒瑞医药已经相去甚远。
如今的恒瑞医药,凭借在创新药领域的持续深耕与突出成果,市值早已超过3000亿元。反观科伦药业,市值仅在550亿元左右徘徊。
2022年,科伦药业迈出分拆子公司上市的关键一步,将川宁生物分拆至A股创业板上市。截至2025年5月8日收盘,川宁生物报11.7元/股,市值达260.6亿元。
2023年7月,科伦药业再次出手,分拆科伦博泰生物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科伦博泰生物在创新药研发领域成果斐然,特别是在ADC药物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与默沙东达成超百亿美元合作,其市值一路攀升,截至2025年5月8日收盘,报收326.8港元/股,总市值742.7亿港元(约690.75亿元)。
然而,这一局面却让科伦药业陷入尴尬境地,科伦博泰生物的市值已然超过了母公司科伦药业。
就此,有投资者对科伦药业提问,为何子公司的市值高于科伦药业,但公司并没有正面回答,仅表示将结合市场动态,规划合理的市值管理策略,以保障投资者权益。
(图 / WIND投资者关系)
但随着两家子公司的上市,科伦药业实控人刘革新的身价也在上涨。据《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刘革新财富达115亿元。
2024年末,刘革新持有科伦药业23.67%的股权,以此计算,他将获得科伦药业2.87亿元的现金分红。不过,他的年薪为560万元,较2023年降低了130万元。
其子刘思川出生于1984年,自2009年起便负责分管公司非输液产品营销板块,从基层销售到执掌核心业务,历经十年磨炼,逐步积累起企业管理的实战经验。2015年,刘思川正式出任公司总经理。
然而,二代接班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在业务层面,科伦药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传统输液业务受集采政策冲击,利润空间压缩;创新药研发虽有科伦博泰的亮眼成绩,但仍需持续投入巨额资金,且新药上市周期长、风险高。如今,川宁生物也面临业绩下滑的难题。
而2025年,科伦药业的高管也发生了一些变动。2月,副总经理王亮因个人原因离职。她自2005年加入科伦药业,在质量管控方面贡献突出,曾主导设计集团化质量管理体系,使公司大输液产品不良率大幅降低。
要知道,2024年,王亮刚解锁了2.5万股限售股,年薪高达120万元。高管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在组织架构和管理层面的调整,也引发了市场对于公司后续战略执行和运营稳定性的关注。
当2025年首季业绩的“倒春寒”与代际传承的关键节点不期而遇,科伦药业不仅要直面输液业务萎缩、子公司业绩波动的现实困境,更需在创新药研发持续“烧钱”与合成生物学的商业化阵痛中寻找破局之道。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智通财经
2025-05-08
和讯财经
2025-05-08
智通财经
2025-05-08
智通财经
2025-05-08
和讯财经
2025-05-08
观点
2025-05-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