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阿尔法工场
2025-05-06 07:05:34
(原标题:世界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巴菲特了)
导语:等到猪会飞,才可能有人真正有勇气去模仿沃伦·巴菲特。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只有一个,未来也不会再有第二个。
2025年5月3日,巴菲特宣布他将卸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首席执行官——他一手打造的这家投资控股公司,已经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投资案例之一。之所以说巴菲特无人能及、后无来者,原因有三:其人、其时、其体系。
先说“其人”。巴菲特不仅拥有卓越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几乎用自己整个漫长的一生,全情投入于股市之中。尤其是在他作为投资者的早期阶段,他那举世无双的成功,建立在一种常人难以忍受的牺牲之上——放弃了正常的社交和家庭生活。
一位后来的作家曾形容17世纪的伟大哲学家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为“被上帝附体的人”。那么,巴菲特就是“被股票附体的人”。
自1942年11岁那年买下人生第一支股票开始,巴菲特就开始疯狂吸收关于公司的信息,他读企业年报的投入程度,不亚于一般人沉迷音乐。
年轻时的他,常常手捧公司年报在家中来回踱步,走到撞上家具都浑然不觉,全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无视周围家人朋友的存在。孩子们在游乐园嬉戏时,他却坐在长椅上专心阅读财务报表。身体虽在场,思想与情感却早已飞驰到另一个世界——一个布满税损结转和摊销表的世界。
试想一下,能如此沉迷于此——而且还从中获得极大乐趣,是怎样一种人?
再想象一下,从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还是美国总统的年代开始,这种沉迷竟几乎填满了巴菲特清醒的每一刻时光。这就是巴菲特的非凡之处。
真正的专业素养,源于对“模式”的识别。而巴菲特,这辈子几乎见过所有可能出现的投资模式。根据我对他工作习惯的了解,我可以保守估计:在他七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阅读过的财务报表超过10万份。
他的记忆力更是近乎超自然。多年前我和他进行了一次电话采访,在结束前我随口提到了自己正在读的一本书。他立刻回应说自己在五十多年前也读过这本书。
更让我惊讶的是,他开始复述书中某一段落的内容,我赶紧翻开书查找那一页,结果震惊地发现——他几乎逐字逐句地记得当年的内容。
正是这种广泛的信息接触,再加上惊人的记忆能力,让巴菲特成为了“人形人工智能”。他几乎可以从脑海中的数据库随时调出答案,回应各种投资相关的问题。
这种能力,使他能够从任何一条新信息中迅速抓住最关键的部分,并在信息海洋中保持长期优势。可如今,人工智能已趋于普及,未来再出现一个像巴菲特那样凭借海量数据记忆建立优势的人,几乎不可能再享有这种先发红利了。
再说“其时”——巴菲特施展其投资天赋的时代背景。巴菲特曾多次说过,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赢得了“巢彩票”(the ovarian lottery)——他恰好出生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
如果巴菲特不是在1930年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Omaha, Nebraska),而是在1880年出生在同一地方,那他恐怕投资的就不是股票,而是牲畜;如果他是1930年出生在俄罗斯的鄂木斯克(Omsk)而不是奥马哈,那他可能不是铁路公司的所有者,而是西伯利亚铁路上的一名工人。
他还恰巧在对的时间步入成年,赶上了有幸在证券分析之父、本世纪最伟大的投资者之一——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门下学习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巴菲特开始其职业生涯的时代,距离如今巨额资金涌入股市(例如指数基金和大型机构投资者)还很遥远。
他的早期投资记录之所以如此耀眼,正是因为他在别人连鱼都不想钓的水域里,独自撒网。他靠着那些被市场忽视的“微小浮游生物”维生。
他对这些小公司大胆下注。
在某些时段,他管理的投资合伙企业有21%的资产投在了德姆斯特农机公司(Dempster Mill Manufacturing)——一家位于内布拉斯加州比阿特丽斯(Beatrice, Nebraska)的小型农业设备制造商,另外35%则投向了纽约地图公司(Sanborn Map)——一家地图绘制公司,其投资组合的价值甚至超过了自身股票市值。
有时候,为了买入某只几乎无人问津的股票,他要耗费数年时间慢慢建仓。
1957年到1968年,这些冷门投资帮助他实现了年均25.3%的收益率,而同期标普500指数(S&P 500)的平均回报率仅为10.5%。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超越市场,是因为他敢于脱离当时所谓“主流市场”的范畴。1945年到1964年间的一项研究发现,那段时期几乎没有任何共同基金的回报率能明显高于被称为“标准普尔综合指数”(当时的S&P 500)的市场基准,这意味着大部分基金的表现不过是“随机运气”的结果。
而巴菲特的投资对象,几乎完全不在道琼斯工业指数或标准普尔指数这些主流成分股之列。
而且,巴菲特不仅仅是成功了——他成功的时间跨度之长,也是史无前例。他在1965年接手了当时还是一家濒临倒闭的纺织企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直到去年年底,他已经连续实现了平均年化19.9%的回报率,而同期的标普500只有10.4%。
几乎任何一个人,只要运气好,可能都能在某一年击败市场。但据我所知,历史上从未有人能像巴菲特那样,在长达六十年的时间里,以如此大的优势持续跑赢市场——因为唯有巴菲特,才能把非凡的投资技艺与非凡的“职业寿命”完美结合。
最后,是“其体系”——巴菲特打造的独特投资平台。
沃伦·巴菲特将自己的投资安放在一个前所未有、无可复制的“容器”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伯克希尔的运作方式是上市控股公司,它像一个“投资容器”,巴菲特认为值得拥有的资产都能被装进去:上市公司的股票、美国国债、私人企业……曾经它还是全球最大的白银持有者之一;如今它手握超过3300亿美元的现金。
伯克希尔不是对冲基金、不是共同基金、不是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也不是任何一种常规意义上的投资工具。
按照巴菲特的设计,这家公司不收取任何会侵蚀回报的“管理费”,也不收取任何诱导投资经理铤而走险以追求短期回报的“业绩提成”。
相比之下,大多数投资基金都受困于经济学家所谓的“顺周期诅咒”(procyclicality):一旦基金连年表现良好,投资人蜂拥而入,把大量资金交到基金经理手里,迫使他们不得不在估值已经高涨的市场中继续投入资金,从而削弱未来的回报潜力。
而当市场下跌、基金表现不佳时,投资人又会惊慌撤资,迫使基金在最该买入的“低谷”时期被动卖出资产。结果,基金自身的投资人反而加剧了基金的亏损与市场的波动。
但伯克希尔的资金流完全来自内部:要么来自它所持有资产的现金回报,要么用于收购、投资等自身业务支出。外部资金无法在市场高点疯狂涌入,也不会在市场低谷仓皇撤出——因为投资伯克希尔的唯一方式,是在二级市场上从别人手中购买股票。
这一“体系”,为巴菲特带来了长期而稳定的结构性优势。他可以在任何他认为合适的时间、任何他看中的地方,追逐真正有价值的投资机会。这个自由度,是几乎所有职业投资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甚至很多人根本不敢奢望。
只要大多数基金经理依然能在跑输市场的情况下照样过上富足的生活,那么对于他们而言,真正的风险不是失败,而是尝试任何“与众不同”的策略。
换句话说——
等到猪会飞,才可能有人真正有勇气去模仿沃伦·巴菲特。(WSJ)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5-06
电鳗快报
2025-05-06
中国网财经
2025-05-06
挖贝网
2025-05-06
电鳗快报
2025-05-06
中国网财经
2025-05-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