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见专栏
2025-05-05 09:46:22
(原标题:全球流动性现出“双刃剑”效应,恒生科技的未来有点难)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恒生科技指数自2020年7月底推出以来,已成为港股市场的“科技晴雨表”。这一由30家香港上市科技龙头构成的指数,涵盖电子商贸、金融科技、云计算等核心领域,其成分股总市值超14万亿港元,占港股总市值的18%。
2025年以来,指数在全球经济动荡中呈现出“高波动、高弹性”特征:4月上旬单日暴跌17.16%,但随后在政策利好推动下快速反弹,全周跌幅收窄至7.77%。这种剧烈波动背后,折射出恒生科技面临的全球流动性收缩、政策监管深化、技术创新瓶颈的三重挑战。
全球流动性的"双刃剑"效应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国际贸易关系的紧张波动与美联储政策的蝴蝶效应相互交织,深刻影响着港股市场,恒生科技指数首当其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数据释放出强烈的衰退信号。GDP环比萎缩0.3%,核心PCE物价指数却同比增长3.5%,陷入“低增长+高通胀”的滞胀困境。美联储为缓解经济压力,开启降息周期,但这一举措并未给市场带来明确方向,反而让港股市场陷入两难境地。
若降息推迟,美元流动性收紧,以外资为主的港股资金将加速撤离,致使市场失血。反之,降息落地虽能刺激经济,却可能引发通胀反弹,侵蚀企业利润,增加市场不确定性。这种政策摇摆直接反映在恒生科技指数的资金流动上。
2025年3月,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中权重超8%的阿里巴巴、腾讯因被动减持,合计流出资金达10.5亿美元,凸显出市场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
地缘政治的“黑天鹅”事件也在持续冲击恒生科技指数。美国对华科技脱钩政策不断升级,特朗普政府拟对进口商品加征60%关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预测,这一极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可能导致全球GDP萎缩2%、贸易量下降6%。
对恒生科技而言,这无疑是沉重打击。中芯国际等半导体企业面临设备进口限制,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受阻;小米、比亚迪等硬件厂商遭遇关税壁垒,成本大幅上升,产品竞争力下降。
2025年4月,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比亚迪电子单日暴跌8%,正是市场对关税政策的提前反应,凸显了地缘政治风险对企业股价的巨大冲击。在资金层面,南向资金与北向资金的博弈呈现出“跷跷板”效应,加剧了恒生科技指数的波动。
2025年以来,南向资金加速流入港股科技板块,4月净流入达2.18亿元,显示出内地投资者对港股科技股的青睐。
相比之下,外资却在同期减持腾讯、阿里等权重股。这种“内强外弱”的格局,使得恒生科技指数呈现出“估值修复与流动性扰动并存”的特征。
从估值角度看,当前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为20.9倍,处于近1年14.7%分位,相较于美股科技股,具备显著性价比,意味着长期投资价值凸显。
但外资持仓比例仍低于2021年峰值,表明外资对港股科技板块仍持谨慎态度,市场信心尚未完全恢复,外资的持续流出或流入将对指数走势产生关键影响。
综合来看,恒生科技指数在国际贸易关系、美联储政策、地缘政治及资本流动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短期内仍将面临较大波动。
但从长期视角,若能有效化解外部风险,随着内地经济结构转型和科技产业升级,恒生科技指数有望凭借其成分股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实现估值修复与业绩增长的双重提升,在全球科技股市场中展现独特价值。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动向,审慎把握投资机遇。
政策监管的"紧箍咒"升级
中国对科技行业的监管进入“深水区”。2025年4月启动的“天网2025”行动,通过《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强化数据治理,要求互联网企业建立全流程数据安全体系。
这对恒生科技构成双重挑战:一方面,腾讯、阿里等企业需投入更多资源满足合规要求,2024年腾讯研发费用同比增长,数据安全建设;另一方面,游戏、教育等细分领域面临更严格的内容审查,网易、新东方等企业的业务扩张受限。
香港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也在积极布局金融科技生态。2025年4月成立的Cargox专家小组,推动货运物流数据与“商业数据通”对接,优化贸易融资流程。
生成式人工智能沙盒计划的扩展,为银行提供AI创新测试环境,恒生科技公司可借此探索“以AI对抗AI”的风险管理方案。
这种“监管与创新并重”的策略,既为行业划定底线,也为技术应用开辟空间。尤其是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加速重构,香港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2025年3月,HashKey Capital获批开放加密资产实物认购通道,其虚拟资产保险覆盖规模达全球第一。
这种合规创新不仅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为恒生科技企业参与全球数字资产竞争提供支点。但与此同时,欧盟《数字市场法案》、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等规则的出台,要求恒生科技企业在全球运营中更注重合规能力建设。这对恒生科技而言,也将带来挑战。
技术创新的"突围战"压力
生成式AI的爆发式发展,正在重塑恒生科技的竞争格局。据了解,目前腾讯混元大模型已在金融、医疗等领域落地,快手的AI推荐算法已大幅提升用户留存率。但与OpenAI、谷歌等国际巨头相比,恒生科技企业在算力、数据、人才等方面仍存差距。
例如,中芯国际的先进制程技术落后台积电2-3代,商汤科技的研发投入也远不及芯片巨头英伟达。正如商汤科技高管接受采访时表示,中美之间的算力存在10倍以上的差距。这种技术代差,可能导致在AI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被“卡脖子”。
与此同时,科技企业也都进入了硬科技的“攻坚战”。尤其是半导体、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的突破,是恒生科技摆脱“低端锁定”的关键。
2025年,中芯国际14nm芯片产能提升至每月5万片,华虹半导体在车规级MCU市场占有率突破12%。但美国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的升级,使得这些企业的扩产计划面临不确定性。
此外,新能源领域的竞争白热化,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争夺中,需应对欧盟碳关税、美国IRA法案等贸易壁垒。
除了外部环境多变外,恒生科技商业模式的“创新焦虑”,也挥之不去。肉眼可见的是,消费互联网的存量竞争,倒逼企业探索新增长极。
例如,美团的即时零售业务GMV同比大幅增长,而京东的“百亿补贴”策略使其市场份额也大幅提升。但这种“烧钱换市场”的模式,也面临着新的盈利压力。而2024年第四季度,美团整体及美团外卖的净利润率表现不容乐观,京东的经营利润率同比也在下滑。因此,如何在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摆在互联网巨头面前的难题。
尤其可见,恒生科技或许需在危机中孕育新动能。才能走出“破茧重生”的阵痛。而在全球流动性收缩、政策监管深化、技术创新瓶颈三重压力之下,恒生科技在危机中也孕育着新的机遇。
一方面,随着腾讯、阿里等企业在AI大模型、行业应用场景的突破,可能催生万亿级市场。AI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也将给恒生科技的大盘带来一定的潜力;
另一方面,随着中芯国际、寒武纪等企业在半导体、AI芯片领域的崛起,有望打破外部垄断。硬科技的国产替代,也将“顶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科技实力的恒生科技。
此外,行业政策红利的释放,也可能让恒生科技受到积极影响。例如,香港《数字经济加速计划》投入500亿港元支持研发,或将直接惠及恒生科技头部企业。
结语
正如摩根资管预测,2025年恒生科技指数有望持续跑赢亚洲市场。投资者需以“望远镜+显微镜”的视角审视行业:既要看到短期波动中的风险,也要洞察长期趋势中的价值。在这个科技重构世界的时代,恒生科技的挑战与危机,终将淬炼出更具韧性的科技生态。
作为港股市场的“科技晴雨表”,恒生科技指数的变化,就是中国科技实力在全球科技领域行业地位、发展水平的标尺。
只是,随着海外贸易战的加剧、技术卡脖子的问题日渐突出,恒生科技也极其容易受到科技企业市场、业绩波动的影响,甚至命运难以自主。期待恒生科技会因为我们科技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以及不断走出被海外企业卡脖子的困境,而成为资本市场真正的风向标。
天眼查
2025-05-05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5-05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5-05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5-05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5-05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5-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