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4-28 12:18:29
(原标题:云鲸智能创始人张峻彬:迎接“家庭具身智能”的iPhone时刻)
在清洁电器市场“内卷”加剧、行业企业寻求增长新动能之际,云鲸智能以一记大额融资和明确的战略转向,将行业目光引向了“家庭具身智能”。
2025年4月14日,这家由“90后”张峻彬掌舵的以扫地机器人知名的公司宣布完成1亿美元新一轮融资,由腾讯投资与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联合领投。同时,云鲸亦正式启动Pre-IPO轮融资,开始上市冲刺。
这笔1亿美元新资金的注入,除了用于推进云鲸的全球化进程之外,还直指一个全新的目标:开发云鲸首款“家庭具身智能产品”。这款由张峻彬亲自带队、预计两年内问世的机器人,将搭载自研移动底盘与机械臂,旨在“一键式”解决家庭三维空间的清洁与收纳难题,彻底解放用户双手。
云鲸将这款产品定位为家庭服务机器人领域的“iPhone时刻”级产品,意图开创一个全新的品类和市场。支撑这一雄心的是云鲸在2024年逆势增长的强劲业绩:营收同比猛增超130%,海外市场更是飙升近700%,并已实现稳定盈利;其扫地机在关键促销节点市占率登顶,洗地机发布仅一年即稳居行业前五,产品已覆盖全球超50个国家。
从扫地机的“自清洁”革命,到如今进军被视为机器人终极形态之一的“具身智能”,云鲸似乎总能精准卡位行业变革的关键节点。
“当前扫地机器人仅是清洁智能化的‘iPod阶段’,具备三维空间认知与自主决策能力的家庭具身智能体,才是开启行业‘iPhone时刻’的密钥。”张峻彬如是称。
他认为,云鲸将以“空间智能体”的形态,完成从功能工具向自主智能体的范式迁移,并在这场变革中扮演“操作系统级推动者”的角色。同时,云鲸在三年前已经开始布局具身相关双目视觉技术,并已经运用于常规扫地机机器人。
那么,在新融资、Pre-IPO、具身智能战略的多重背景下,云鲸如何平衡投入与产出?其家庭具身智能产品的具体路径与差异化何在?面对海内外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行业“内卷”的现实,张峻彬有着怎样的思考与破局之道?
经济观察报记者就此与张峻彬展开了深度对话。
|对话|
具身智能:战略与产品定义
经济观察报:进军具身智能,并启动Pre-IPO融资,这背后有哪些战略考量?比如市场对估值的反应如何?如何平衡具身智能的高投入与公司当前的现金流、融资节奏及未来的上市规划?
张峻彬:做具身智能机器人确实是一个比较耗钱的决定,但这取决于你要做到什么程度。我们非常明确,做的是消费级的具身产品,是未来能够真正落地商业化的,因此我们会花很多精力去做成本控制。现在很多企业在做具身产品时会做得很复杂,但我们从功能限定上,不会去做很复杂的、面面俱到的、什么都能做的人形机器人。
我们更多还是围绕用户更关注的需求和核心场景,比如我们目前最看重的是收纳和清洁这两个功能,来做我们整个机器人的设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块的花费是相对比较可控的。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我们本身在做扫地机的过程中,就已经投入研发了很多扫地机和具身智能相关的、可以复用的一系列技术。比如我们的AI双目视觉技术,它除了可以用在扫地机上,也可以用在未来的具身产品上。类似的技术还有很多,包括传动件的设计、电池的安全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我们在扫地机上面已经做得比较全面和扎实,能够直接复用到我们的具身相关研发中。
所以,我们在做机器人机械臂的设计,包括硬件结构设计这一块的时候,整个的成本是要远远比现在很多从零开始做AI具身公司的成本要低的。
至于资金方面,其实我们目前压力不大,账上资金是比较充沛的。公司估值已经超过百亿了,我们这次启动的Pre-IPO主要是面向战略投资方。当然,我们去年的营收规模同比增长了130%,今年的目标会更高,但更高规模的增长一定会带来整个的现金流的压力,这是毫无疑问的,进行融资也是为了支撑未来的发展。面对资本市场,我们还是要坚持长期主义,踏踏实实做好企业最重要。
经济观察报:对家庭具身智能产品的理想形态是如何构想的?产品会是人形吗?如何看待当前市面上一些在扫地机上加装机械臂的尝试?
张峻彬:我们未来的具身产品肯定会有机械臂,但是不一定会有腿。
云鲸是典型的围绕用户需求设计产品的公司,我们更多是围绕用户到底要什么、我们能为他提供什么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需要用户花多少钱去买、用户愿不愿意买单,这样的逻辑去推进这件事情。而不是说我要做一个具身,先要一个人形,然后再思考应用场景和这个场景能不能支付,这个其实有点本末倒置。
云鲸一直都是以用户出发为导向去做这个东西。至于说几十年后的终极形态,我觉得可能会像人一样,但现阶段不会。
对于目前一些在扫地机上加装机械臂的产品,我认为它更多是扫地机未来技术的一种探索。但这种产品形态能否满足用户需求,是要打个问号的,因为它能做的事情相对有限。
另外,扫地机一直在追求机器人要更薄,但加个机械臂的话,它其实就很难去兼顾厚度了,那它本身对扫地机的基本功能是一种伤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觉得目前两者是很难进行兼容的。
经济观察报:云鲸计划推出的首款家庭具身智能产品,具体会是什么形态?它与扫地机的供应链关系是怎样的?后续还有其他具身产品规划吗?
张峻彬:我们首款产品是复合型的,将收纳、清洁等核心功能都在一款机器人上能够实现,而不是分开做不同的机器人。
这款产品跟我们原来扫地机的硬件供应链基本是一样的。比如我们具身产品的动力部件,虽然跟之前的扫地机的零部件不一样,从设计上来看,它在功耗、扭矩性能这些会有变化,但我们还是会找相同的供应商做,因为这样可以利用我们扫地机业务已有的规模和供应链优势。至于后续的产品规划,到时再说,我们要集中资源和精力先把这款首代产品做好。
经济观察报:你将这款产品定义为行业的“iPhone时刻”,具体是指什么?预期达到怎样的市场规模才算成功?
张峻彬:我觉得iPhone跟其他智能手机的核心区别就是上量。所以我们定义的“iPhone时刻”主要是指产品能够大规模放量,比如年销售量能达到10万台以上。
经济观察报:做具身智能是否是为了应对扫地机行业的激烈“内卷”?
张峻彬:其实不是,具身智能一直是我们想做的事情,是公司的长期战略方向。
当然,现在国内的很多企业非常“内卷”,整个行业的“内卷”一定会导致品牌方收入和利润下降,最后引起上游“内卷”,核心零部件成本也得降,供应商可能亏本也要做。品牌方受消费下行影响,有时不得不卷。这也是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之一。
但我认为,现在唯一能突破所谓消费下行的就是新质生产力。如果能给用户提供超乎预期的好的产品,就能真正地推动经济和消费。云鲸在智能清洁赛道,依旧会去做我们认为的最好的产品,同时,通过具身智能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市场、竞争与全球化
经济观察报:面对国内扫地机市场渗透率不高但竞争激烈,以及海外市场存在关税等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并寻找新的增长突破口?
张峻彬:国内市场虽然“卷”,但增长潜力依然很大,今年一季度我们国内市场的增量应该在百分之四五十左右,因为产品体验越来越好了。
我们3月份在国内刚上市的高端旗舰新品逍遥002,预售成绩同比去年增长了4倍,我认为扫地机行业还没有达到一个从成本和体验角度来看用户都认为非常好的状态,所以它的渗透率提升没有很快。未来需要行业共同努力把基础功能做得更扎实(如更安静、寿命更长、清洁效果更好、人机交互更便捷等),而不是过多追求噱头,这才是提升渗透率的正确方向,我们也会持续在这方面投入。
海外市场方面,关税风波(主要指美国)确实带来了不确定性,也引发了关于海外产能布局的思考,很多企业都在观望。
但对云鲸来说,我们目前海外的销售市场有五十几个国家,美国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少了美国市场对我们会有影响,但不会影响那么大,其他几十多个国家还可以增长。全球化是必然趋势,去年我们海外营收占比约30%,今年预计能到50%。
我们在海外采取的是混合渠道模式,自营、进驻大型家电卖场(如BestBuy、Costco等近300家)、零售网点都有,根据不同国家情况调整。
产品策略上,我们在产品定义早期就把国内外需求都融入,做统一的产品平台,只是在宣发和销售时根据市场特点有所侧重。比如针对海外地毯多、宠物多的情况,我们很早就推出了防缠绕产品,去年底到今年的销量也在持续增长。
今年新发的逍遥002更是针对地毯做了深度清洁设计,将除尘率从行业普遍的百分之二三十提升到七八十,解决了传统扫地机在地毯场景不如吸尘器的问题,相信能带来新的增长。
“具身智能”的场景落地
经济观察报:很多机器人公司认为家庭场景过于泛化,挑战巨大。云鲸为何反而认为这是优势?在具身智能的研发、量产、推广环节中,你认为哪个最难?
张峻彬:在整个链条中,我认为产品研发是最难的环节。因为我们通过扫地机器人多年的研发和迭代,已经把机器人在家庭复杂环境中的泛化性训练得相对比较好了。
比如我们去年发的高端旗舰产品逍遥001,搭载AI双目技术,能识别100种家庭常见障碍物;到今年最新发的迭代产品逍遥002,物体识别能力已经提升到200种以上。而且比如像电线(线材)这种“难点障碍物”的识别率,我们已经从50%提升到了95%以上。所以我们在家庭泛化这块,做得已经是比较好了。
经济观察报:从扫地机到具身智能产品,技术上需要攻克哪些关键点?目前遇到了哪些比较大的挑战或卡点?
张峻彬:从二维平面空间到三维立体空间的感知、理解和交互,肯定有很多技术要去突破的,比如对算力的要求更高,控制的复杂度也比平面高很多。卡点也很多,但是目前没有看到完全解决不了的。
经济观察报:在AI能力建设上,云鲸的策略是什么?目前使用的芯片主要来自哪里?
张峻彬:首先大模型我们不会自己做,因为它所需要的显卡的数量、训练的时间、人才密集度等都很高,所以这个事情我们不会做,但是大模型以下的所有基础模型我们会自己做。
大模型未来肯定更多是用开源的大模型。这些中小模型,比如说运动控制,比如说不同任务的模型,就要自己做。大模型的普适化的能力肯定都是很强的,但回归到细分的行业,它本身在训练过程中没有数据的话,它在这一块领域肯定还是不强的。也就是说,每个垂类都有机会。
芯片方面,我们有使用国产芯片,比如我们的算力芯片用的是地瓜机器人的。
经济观察报:你如何看待具身智能在不同场景(如工业、家庭)的落地前景和节奏?
张峻彬:人形机器人进工厂我觉得没那么快,因为工厂确实是不能容忍错误的,比如说一条产线,如果有个机器人出问题了,是会影响到整个产线的。
人形机器人要能做到那样一种稳定的状态,我觉得目前难度是很大的。而且现在很多机器人去干活的时候,速度是比较慢的,也会拖累整个产线的速度。加上现在中国的用人成本其实并没有在急剧上升,让人形机器人进厂工作的必要性不高。所以,我觉得短期内让人形机器人进厂,难度比较大。
但人形机器人,包括狗形机器人去做一些特种作业,我觉得需求还是有的,比如说撒农药。很多行业还是有机会利用机器人去提升生产力的,但离大家所设想的那种通用人形机器人,我觉得距离还是比较远的。相比之下,家庭场景虽然泛化,但我们有积累,且需求更贴近生活。
经济观察报:你定义的“具身清洁”与传统的家电清洁有何本质区别?未来机器人和家电会是怎样的关系?
张峻彬:家电清洁其实就是更偏手动的或半自动的。(扫地)机器人清洁是属于地面清洁的全自动,洗地机是半自动,吸尘器也是半自动,但具身清洁就是全自动。
比如你跟它说,“把客厅收拾好”,它除了把东西放好之后,还会帮你把地面、桌面擦干净,这叫全自动。
家电未来应该是配合机器人,成为机器人的工具。比如说洗衣机属于家电,但我们因为有了具身产品之后,让具身产品去完成“洗衣服”这个动作,这是不合理的。具身产品承担的工作应该是把衣服扔进洗衣机里面去洗,衣服洗好了以后,再把衣服拿出来晾或者拿出来折叠。
这些家电在各自行业的效率已经做到最高,成本做到最优,而这些都是机器人未来的工具,也是我们人的工具。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具身智能可以真正产品化的“成熟”标志?
张峻彬:我举个类比的例子,第一代iPhone只有三个核心功能:一个叫MP3,一个叫阅览器,一个叫手机。我觉得我们做的第一个(具身智能)产品,需要定义清楚两三个核心功能是什么,而不是说想把它做成一个什么都会的东西。
现在人工智能的泛化能力、算力的支撑等,这些都相对成熟了,对于用户刚性需求的一些功能,我们能做了,这就会是很好的卖点,这样的卖点有两三个,就够了。这就是技术快要到成熟的时候,可以支撑起有价值的产品落地了。
经济观察报:如何看待中国在发展AI具身智能方面的优势?
张峻彬:制造其实还是中国强。“AI加硬件”这一波技术趋势,需要非常强的工程师和制造能力的结合,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产品。我相信它一定是诞生在中国的。
所以接下来AI具身、AI机器人或者AI硬件这些技术趋势,我觉得中国有巨大的优势。
经济观察报:作为90后,你是刚毕业就创业,云鲸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你个人最大的感受和挑战是什么?
张峻彬:市场会推着你走,不会因为你是应届毕业生,这个市场就会对你客气。
所以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个过程中你会遇到非常多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会因为你是应届毕业生就不存在。我能做的就是尽全力活下去,做得更好,所以需要我在很多方面,包括个人成长速度、认知速度的迭代要非常快。
经济观察报
2025-04-28
经济观察报
2025-04-28
经济观察报
2025-04-28
经济观察报
2025-04-28
经济观察报
2025-04-28
经济观察报
2025-04-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