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投资深圳 | 一文看懂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与投资机会前瞻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5-04-25 12:20:41

(原标题:投资深圳 | 一文看懂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与投资机会前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全球发展格局。其意义不仅在于技术迭代,更关乎人类文明迈向智能时代的关键跨越。

于产业升级而言,人工智能通过将知识密集型技术转化为核心生产力,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催生工业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业态,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在国际竞争的战略博弈中,我国多模态大模型技术领跑全球,推动 “中国智造” 向全球价值链顶端攀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科技力量。

深圳,作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依托完备的产业链、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战略,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深圳正以敢为人先的魄力,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贡献 “深圳智慧”,助力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勇立潮头,向世界科技强国大步迈进。

1、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环境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重点政策梳理

深圳近年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体系展现出“战略聚焦、生态构建、全域赋能”的鲜明特征,在产业规划上,坚持全周期技术攻坚与场景开放双轮驱动,以“基础研究-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为主线,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在企业方面,推动立体化企业培育与生态优化,着力构建“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国际标杆”梯队;在制度领域,开放全球化视野下的规则引领,支持企业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同时通过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先锋城市等目标,推动深圳从“技术应用者”向“规则输出者”转型。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各区域政策统计

分区域看,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呈现三重特征:一是“硬软协同”,东部(宝安、龙岗)强化芯片、传感器等硬件基础,西部(南山、福田)主攻算法与应用创新;二是“梯度递进”,核心区(南山、福田)重点突破原创技术,外围区(光明、坪山)侧重成果转化与产业融合;三是“场景驱动”,通过河套、前海、深港合作区等政策特区先行先试,构建“技术研发-场景验证-标准输出”的闭环体系。

2、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图谱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图谱

深圳已构建起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栈式人工智能产业链,形成“硬科技底座坚实、算法创新活跃、场景辐射全域”的协同格局。基础层以芯片、传感器和算力设施为核心;技术层在计算机视觉、大模型等领域实现全球领先,腾讯混元大模型、华为盘古大模型等已渗透金融、医疗等垂直领域;应用层则以智慧物流、智能制造、智能终端为主导,龙岗、坪山推动机器人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福田、罗湖聚焦智慧城市治理,深汕合作区探索“AI+新城建设”范式,形成全域全时应用生态。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图谱(按区域维度)

在东部,宝安、光明等区以传感器与芯片制造为核心,打造工业检测、智能感知等硬科技底座;西部南山、福田聚焦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算法研发,依托金融科技、智慧医疗等场景开放加速技术转化;中部龙岗、坪山推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深度融合,深汕合作区探索新城建设与AI深度绑定。政策层面,通过河套、前海等特区开放数据资源与算力统筹,破解技术商业化瓶颈,形成“硬科技突围+软场景驱动”的创新范式,为全国特大城市布局未来产业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3、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模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现状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赛道”,以“规模倍增、创新裂变、生态跃迁”的强劲势头引领全国。数据显示,产业总产值从2022年的2488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600亿元,3年间增长44.7%,2024年增速更是高达19.5%,印证了“深圳速度”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全新演绎;核心产业规模五年增长超3倍(2020年143亿元→2024年464亿元),年均增速达26.8%,凸显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乘数效应。

当前,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已从单一技术应用向“技术-产业-规则”三位一体的生态体系跃升,通过河套深港合作区、前海扩容等战略支点,率先探索数据跨境流动、自动驾驶立法等制度型开放,正从全国第三极(核心规模占全国15%)向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中国方案”输出高地转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注入“智能内核”,彰显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创新话语权与产业引领力。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区域现状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正以“头部引领、全域协同、生态跃升”的强劲态势领跑全国,展现出超大城市布局未来产业的战略魄力与创新能级。南山区以550亿元产值稳居首位,构建起覆盖“算法研发-场景应用-标准输出”的全产业链闭环;龙岗区紧随其后,依托华为、云天励飞等龙头企业形成“芯片设计-智能网联-城市治理”的垂直整合优势;宝安区在工业检测、智能硬件领域打造出“产业集群+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的生态样本。

东部硬科技走廊(宝安-光明-龙岗)聚焦芯片、传感器等基础层技术,形成工业互联网与智能硬件高地;西部技术转化带(南山-福田-前海)驱动算法研发与场景创新,前海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等制度型开放;外围场景试验区(坪山-深汕-大鹏)验证智能网联、低空经济等未来赛道。

4、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企业布局分析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企业情况

深圳市人工智能企业正以“量质齐升、生态跃迁”的强劲态势领跑全国,展现出超大城市布局未来产业的战略魄力与创新能级。

近5年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1318家跃升至2024年的2400家,年均增长16.2%,2024年增速更达5.9%,印证了“深圳速度”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全新演绎。这种增长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伴随着结构性优化:截至2025年,全市已形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6家)—独角兽企业(14家)—上市企业(36家)”的梯度发展格局,其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超6成,凸显中小企业在视觉算法、工业检测等细分赛道的深耕优势,而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则通过大模型、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突破,带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当前,深圳人工智能企业已从技术应用向“技术标准+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跃升,通过河套深港合作区数据跨境流动试点、前海自动驾驶立法探索等制度型开放,率先破解AI伦理治理、数据要素流通等全球性难题。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企业空间布局

深圳市人工智能企业以“全域协同、层级互补”的布局格局,构建起覆盖“基础研发-技术攻坚-场景落地”的全链条生态,彰显超大城市培育未来产业的战略纵深与创新势能。南山区作为创新策源地,汇聚如本科技等前沿企业,依托高校与科研院所打造技术转化高地;福田区以茜奥规划等平台为核心,聚焦智慧城市治理与数字政务服务,构建政务场景开放标杆等。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载体空间布局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特色载体以“全域协同、制度赋能”重构产城空间逻辑,形成全球领先的产业生态范式。东部龙岗、坪山依托智造载体集群构建“研发-量产”垂直链条;西部南山、福田以高密度科创园区驱动算法突破与制度创新;中部宝安、龙华通过专业载体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转化。更以河套、前海等战略平台推动载体功能跃迁——通过自动驾驶立法、数据跨境试点等制度型开放,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全球规则创新试验场。

5、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融资分析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融资现状分析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融资呈现“高频次、广覆盖、深聚焦”的蓬勃态势,彰显资本市场对技术攻坚与产业升级的战略性押注。2024年12月至2025年3月间,超20家企业完成多轮融资,覆盖A轮、Pre-A轮、B轮等全周期资本赛道,单笔融资金额跨越数千万至数亿级规模,国产开源架构大模型、三维视觉、磁悬浮技术等硬科技领域吸金能力强劲,反映出资本从应用层向基础技术层深度渗透的趋势。

融资方向高度聚焦三大维度:一是AGI与智能终端融合,标志通用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商业化临界点;二是产业级AI应用,凸显大模型向制造、检测等实体经济场景加速下沉;三是核心器件自主化,破解人工智能算力“卡脖子”环节。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融资区域分布

近2年南山区以超20家融资企业数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资本密集度相当于龙华、福田、宝安三区总和的3倍,印证了“中国硅谷”的磁吸效应。其他区域则形成差异化补充。

6、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各区发展前瞻与规划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以“全域协同、梯次突破”的战略格局,构建起全球领先的产城融合创新范式。各区基于禀赋,着力打造“东部硬科技突围(宝安智造、龙岗算力)、西部场景革命(南山算法、福田治理)、全域生态跃迁”的布局逻辑,既形成梯度互补的产业纵深,又以深圳湾、前海等六大集聚区为载体,串联起“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商业落地”的闭环链条。

——产业优势及投资机会总结

深圳人工智能产业未来机遇蕴藏于三重维度:技术层面,智能算力、多模态传感器等核心领域突破将重塑全球产业链;场景层面,“AI智能体开发计划”催生先进制造、商贸流通等万亿级融合市场;制度层面,河套数据特区、前海自动驾驶立法等制度型开放,使深圳成为全球AI治理规则策源地。

这种“硬科技筑基+软规则领航”的深圳范式,不仅夯实全国第三极地位,更以“技术标准输出+治理经验复制”赋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人工智能高地,为全球特大城市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战略引领力。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布局全景梳理与招商策略建议深度研究报告》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