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张礼立:以链主企业为引擎,共建垂直产业互联网新生态升级中国制造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4-24 14:07:35

(原标题:张礼立:以链主企业为引擎,共建垂直产业互联网新生态升级中国制造)

全球产业链正经历数字化与服务化的双重革命。中国制造业虽规模庞大,却面临“全而不强”的困局——平均利润率低、附加值不足、产业链协同低效、中小企业研发投入薄弱。在关税壁垒加剧、国际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传统制造模式难以为继。唯有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构建“制造+服务”的生态体系,才能破解困局,抢占全球价值链高地。这一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困局与破局:从“造产品”到“造生态”

中国制造业覆盖全产业链,但“大而不强”的症结在于产业链服务化能力的缺失。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升级的“催化剂”,通过技术赋能、数据驱动和生态协同,可显著提升产业附加值。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从硬件销售转向服务与贸易输出,将技术红利转化为可持续收益,破解利润困局。其次,通过数字平台连接上下游,激活协同效应,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最后,以“中国标准”主导全球数字秩序,重构国际竞争力,替代传统代工模式。 制造业的未来在于让每个生产环节融入数字基因,让每笔订单成为价值杠杆。唯有构建服务生态,才能让中国制造从“世界工厂”迈向“智造文明”。

链主企业引领:垂直产业互联网的引擎作用

垂直领域的领军企业(链主企业)是产业转型的核心引擎。它们具备技术积累、资源整合和行业号召力,可带动中小企业实现从“物理集聚”到“化学融合”的跃升。 具体路径包括技术赋能,即链主企业开放核心数字平台(如工业互联网、AI模型),为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的技术工具;生态共建,通过共享专利与协同研发模式,将技术攻关转化为全产业链的数字资产;金融联动,引入供应链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放大订单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链主引领+服务赋能”模式,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在智能芯片、新能源等领域共建产业互联共同体,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这种模式验证了垂直产业互联网的可行性。

实施路径:三步走战略与系统化赋能 

(一)三步走战略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需分阶段推进。第一阶段以筑基为核心,建设科创中心、数据中心、人才中心和算力平台,夯实数字基础设施。第二阶段聚焦连链,推动链主企业牵头,带动供应链企业全面数字化转型,实现订单、研发、生产全流程上云。第三阶段致力于共生,构建可持续生态,让车间工程师成为“产业互联网建筑师”,依托人才平台与算力网络支撑万亿级数据吞吐。 

(二)系统化赋能体系 

从数据治理到应用生态,赋能体系需覆盖技术、资本、人才三大维度。关键举措包括主导行业数据标准以抢占全球数字贸易制高点,推动高校与产业链共建“数字手术刀”人才梯队,以及发展高附加值科技服务以扭转服务贸易逆差。 这一体系的核心目标是将制造业从“物理空间”升级为“数字生态”,让技术革新真正渗透到产业链的毛细血管。

城市转型范式:从“制造之城”到“服务之都”

制造业城市的崛起不仅是GDP增长,更是价值创造模式的革命。以技术红利转化为例,通过共享专利孵化千亿级产业集群,可显著提升产业附加值。在就业层面,物流革命、数字孪生等技术催生千万级高技能岗位,为劳动者提供“向上生长”的阶梯。在国际竞争中,一站式全球科创服务助力企业获取“世界通行证”,推动“中国标准”从跟随走向领跑。 这一转型范式的核心逻辑在于,城市的竞争力已从单一制造能力转向“制造+服务”的生态协同能力。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需要多方合力。政府需出台专项政策,支持链主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优化税收与土地配套;智库应深入研究垂直行业转型路径,提供战略指引与风险评估;企业须摒弃零和思维,主动融入生态,将数据资产视为核心竞争力;园区需打造“物理+数字”双基建,成为产业互联共同体的枢纽。 唯有通过政企研协同、上下游联动,才能将转型愿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结语:定义中国制造的未来

未来三年是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当算力平台吞吐万亿级工业数据,当新一代人才接过产业链的“数字手术刀”,我们将见证一场静默而深刻的革命。这场转型没有旁观者:赢了,我们定义“中国制造2.0”;输了,则沦为产业链洗牌的代价。期待与各方同行者携手,共同书写中国制造业的黄金时代——让中国制造不再是“世界工厂”的注脚,而是“智造文明”的扉页! 

经济观察报

2025-04-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