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阿尔法工场
2025-04-10 08:09:18
(原标题:专家访谈汇总:中船系,谁是盈利最强企业?)
2019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CSIC)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CSIC)联合重组,形成了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CSIC),即“中船系”。
该集团包括众多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及上市公司,资产总额庞大,涵盖了船舶制造、海洋防务、船舶修理等多个领域。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船舶市场需求预计将持续增长,中船系作为全球最大造船集团之一,将充分受益。
零部件包括发动机、齿轮箱、螺旋桨等,代表性企业如中国动力(国内海军舰船动力及传动装备的主要研制和生产商)。
海洋工程服务涵盖海上油气开发、海上风电等。黄埔文冲在海上风电领域有显著布局,涉及浮式平台及系泊系统的建造与设计。
军工信息化是现代军事力量发展的核心支撑,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提升作战效率、增强战场感知能力、优化指挥控制、加强防御及打击能力。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智能化、信息化武器系统的发展,并计划到2025年,军队的信息化装备需求将超过2500亿元。
在全球范围内,罗克韦尔·柯林斯、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曼等是主要供应商,国内则有中国电科、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
3、《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打造商业航天核心竞争力》摘要
商业航天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商业航天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关键内容。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推动商业航天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正式步入战略加速期。
在全球商业航天浪潮中,以SpaceX为代表的公司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我国的航天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新型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商业航天正逐步融入国家各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商业航天的“新质”特征在于通过市场化商业模式创新,高技术跨界融合,推动智能制造和高水平科技创新,逐步形成商业航天的新动能。
当前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航天技术已深度融入社会经济多个行业,卫星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动低空经济、交通、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将商业航天视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通过“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运行机制,推动商业航天与通信、测绘、低空经济等行业的深度融合。
我国在卫星制造方面正从传统的单星研制模式向批量生产和低成本制造转型。卫星公司需要建立敏捷响应机制、创新设计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标准化、模块化、批量化生产提升市场竞争力。
商业航天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卫星和运载火箭制造、中游的商业发射、卫星运营和数据增值,下游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应用等领域。
产业链的完善要求卫星应用与卫星服务领域的创新,特别是应用技术创新和深入分析用户需求,推动卫星技术广泛应用。
商业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包括国家支持与市场驱动的结合、卫星制造与卫星应用的统一、航天传统企业与新兴企业的合作共赢等。
政府需要制定渐进式的产业发展战略,支持创新中心和智能生产平台的建设,推动企业与学研机构的联合创新。
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发行商业航天专项债券,建立产业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将更多战略资本注入商业航天领域。
弘扬航天精神,激发创新文化的力量,培养具备战略眼光和时代担当的企业家,带动更多创新人才参与其中。
4、《和主要国家启示》摘要
的核心是打破国防体系与经济体系之间的壁垒,依靠技术协同、资源共享和制度创新来实现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
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军事技术民用化)的溢出效应,也涵盖“”(民用技术军事化)的反哺机制,其核心逻辑是“双向赋能、协同进化”。
SpaceX的“星链”卫星最初为民用通信设计,但在俄乌冲突中被用于军事通信;中国的大疆无人机在农业和战场侦察之间灵活切换。
的这一阶段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形成了“人才-资本-数据”的全要素流动,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整体协同。
二战结束后,美国开始将军用技术转向民用领域,1986年通过《国防技术转轨法》推动了军事技术的民用化进程。
DARPA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商业应用,例如,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被用于无人机目标识别后,进入谷歌的搜索引擎优化领域。
苏联建立的“军工联合体”导致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割裂,军工产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民用经济则长期落后。尽管苏联的军工系统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过度依赖军工导致民用消费品匮乏,并为体制崩溃埋下伏笔。
冷战后,日本通过“产官学协同”机制推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学术支持的合作模式有效激发了民间技术的军事潜力。
以色列退役军官创办的高科技公司(如Check Point)将网络安全技术同时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形成了强大的创新链。
5、《 航天军工集体拉升,行情逻辑是什么?》摘要
2025年4月9日,A股航天军工板块逆势大涨,中航沈飞、航天电器等龙头股表现突出,标志着航天军工行业正迎来十年一遇的黄金周期。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随着军工装备订单的集中兑现,我国国防预算同比增长7.2%,达到1.66万亿元。
2024年珠海航展签约额超过2800亿元,歼-35隐身战机、红旗-19反导系统等高端装备受到国际买家青睐,军贸成为行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航天科技、蓝箭航天等企业积极抢占运力赛道,低空经济政策破冰,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商业化落地,催生千亿级市场。
内蒙一机推出的空地一体化无人作战系统,北方导航的远程火箭炮制导技术等领先全球,相关企业的营收增速触底反弹,预计2025年迎来爆发性增长。
中航高科在航空碳纤维预浸料市场上垄断,光启技术的超材料应用于歼-20隐身涂层,技术壁垒构筑了长期护城河。
聚焦歼-35、运-20等列装红利,特别关注中航沈飞(舰载隐身战机)、航发动力(航空发动机)等企业。
关注北方导航(制导系统)、蓝箭航天(液体火箭)等公司,这些公司将受益于海外订单增长及卫星组网需求。
关注中航高科(碳纤维)、光启技术(超材料)、内蒙一机(无人战车)等企业,这些公司在技术突破和产业革命中具有领先优势。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18
证券之星网站
2025-04-18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4-18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4-18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4-18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4-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