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看好这类公司!私募最新发声

来源:中国基金报

媒体

2025-04-06 19:50:30

(原标题:看好这类公司!私募最新发声)

【导读】私募研判二季度投资机会:看好内需、科技等板块

中国基金报记者 刘明 吴君 任子青

今年以来,科技板块强势崛起,A股市场表现活跃,进入到二季度,美国在全球发起“关税大战”,A股市场将何去何从?有哪些投资机会?对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六位私募投资人,他们分别是星石投资副总经理、高级合伙人方磊,重阳投资合伙人寇志伟,远策投资投资总监陈殷,东方马拉松投资总经理兼投资经理陆江川,深圳市和沐投资董事长李茂林和明世伙伴基金权益投资副总监张妍哲。

受访人士表示,美国的关税政策超预期,考虑到各国可能采取反制措施,海外宏观不确定性短中期或持续上升。就国内而言,二季度基本面数据将更加清晰,市场将进入新的投资阶段,关注真正受益于AI、智能驾驶、创新药的科技公司以及内需消费和军工等板块。

星石投资副总经理、高级合伙人 方磊

重阳投资合伙人 寇志伟

远策投资投资总监 陈殷

东方马拉松投资总经理兼投资经理 陆江川

深圳市和沐投资董事长 李茂林

明世伙伴基金权益投资副总监 张妍哲

科技板块长期投资价值明显

持续关注AI产业链

中国基金报:今年一季度科技板块强势崛起,您认为科技板块估值和未来投资价值如何?

陆江川:毋庸置疑,AI是当前最具时代特征的主题性机会。今年以来,随着DeepSeek、宇树科技等科技企业火爆“出圈”,以及华为等科技巨头持续取得突破,中国科技资产迎来价值重估的阶段。

中国科技企业在部分领域将引领全球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在AI应用领域,中国有望出现全球性的科技巨头公司。我们将持续关注AI产业链的发展变化,动态分析挖掘投资机会。

陈殷:从DeepSeek等案例可以看到,AI产业的技术迭代进步非常迅速。虽然许多公司的AI业务还没有形成盈利,加大了估值的难度,但重点在于判断其在AI相关业务上的参与能力和体量规模,以此来比较、选择投资标的。

寇志伟:短期来看,中国科技板块显性和静态的估值修复已经基本到位。但是,中期来看,中国科技产业的竞争力仍在快速上升,后续可能进入盈利驱动和个股分化的过程。那些真正受益于AI、智能驾驶、创新药等科技趋势的公司可能出现盈利和估值的“双击”。

李茂林:从长远看,经过近期调整,当前板块估值不算高。AI会是未来A股的投资主线之一,随着各个行业垂直运用落地,其价值会逐步显现。

方磊:长期来看,以AI为代表的科技成长板块中蕴含了较多投资机会,但中短期看,科技板块的投资性价比可能不是最高的。一方面,科技板块当前仍处于交易拥挤阶段;另一方面,前期的快速上涨透支了较多的乐观预期,考虑到科技突破对于上市公司短期业绩的影响尚未体现,部分科技板块和中小盘股票的业绩表现偏弱,叠加产业驱动边际走弱,基本面因素似乎并不支持科技板块短期持续强势。

张妍哲:首先,中国科技自主的大方向是非常确定的,科技板块是值得长期关注并保持配置的;其次,年内科技板块可能还有不少亮点值得关注。

在半导体领域,国内头部晶圆厂先进产线的进展值得期待,国产光刻机的进展也随时可能引发半导体产业行情;在大模型领域,DeepSeek-R2模型上半年即将发布,若该模型推理成本进一步降低,或者实现文本、图像与代码的多模态联合推理,将进一步推动下游应用的进展;在AI应用领域,当前确实不一定能看到划时代的应用,但根据我们的调研,不论是互联网龙头,还是各细分行业,企业都在积极研发和探索,我们对应用领域的进展保持高度关注;在智能驾驶领域,今年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消费者心智的转变和法律法规的匹配都可能有明显进展。

海外宏观不确定性增加

国内投资仍“以内为主”

中国基金报:对海外宏观环境怎么看?如何研判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

陆江川:特朗普政府4月2日宣布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其广度和深度超预期,引爆全球对滞胀风险的担忧,并预示着全球贸易格局和宏观经济环境或将面临重大调整。该政策会带来几个影响:一是关税增加推高进口成本,加剧美国通胀压力,同时抑制需求,拖累企业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构成压力;二是面对滞胀压力,美联储降息预期可能进一步延后,增加经济下行和市场调整压力;三是加速全球供应链重构,挑战与机遇并存。

寇志伟:美国对全球大幅加征“对等关税”,将使全球贸易环境更加复杂。我们认为,关税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冲击可能大于对其他国家的负面影响。对中国而言,外部风险已经落地,今年宏观政策托底的决心和准备更加充分,市场期待的生育补贴、降准降息等逆周期政策可能加速落地。

陈殷:美国经济转入周期性走弱阶段,同时政策不确定因素上升。美国的关税政策对其自身也极具破坏性,通胀风险上升,美联储政策势必受到掣肘。外部宏观环境走弱,此消彼长效应会降低中国资产的相对压力,同时,有利于国内形成共识,依靠内需的增长支持,重视自主可控等方向。

方磊:一方面,特朗普上任后以收缩性政策为主,加大了美国内部滞胀甚至衰退的风险,使得美联储货币政策处于更难操作的境地;另一方面,考虑到各国可能采取反制措施,海外宏观不确定性短中期或持续增加,全球衰退预期有所增加。

对中国而言,中美之间存在货币周期差,考虑到市场对关税的预期相对充分,国内有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有望在关键时刻形成有效对冲,海外风险影响可能相对偏弱,国内投资仍将“以内为主”。

李茂林:美国当前出现滞胀迹象,降息预期比之前强,欧元区近期公布一系列财政扩张计划,整体国际环境扩大了中国的货币和财政调节的空间。从长期来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明显,出口依然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大行注资提升金融支持实体能力

二季度仍有政策发力空间

中国基金报:近期,财政部注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5000多亿元落地。您对二季度国内宏观政策怎么看?对市场有什么影响?

方磊:财政部注资有助于减轻大型银行资本压力,增强银行信贷投放灵活性、主动性,促进货币传导机制更加顺畅,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货币政策的掣肘,叠加此次注资行动相对迅速,有助于提振国内市场风险偏好和政策信心。在外部环境更为复杂的背景下,二季度国内宏观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将保持积极,后续应密切关注高层会议的政策定调。

陈殷:注资国有大行可以有效提高银行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按照此前的政策表述,随着经济状态逐渐清晰,二季度仍然有政策发力空间。

陆江川:根据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相关政策,我们估算本轮注资将带来大约4万亿元的增量贷款,很大程度上增强了银行体系为经济注入流动性的能力。预计后续降准降息相关政策落地后,我国经济将进入流动性宽松阶段,社会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在外需扰动背景下,刺激政策将瞄准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等,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张妍哲:当科技领域有一定突破后,政策的重点会回过头来放在消费的提振上。3月底,我们看到了首批大行补资本方案,新一轮的经济提振政策可能正在酝酿中。关于政策可能出台的方向,我们认为服务性消费补贴是值得期待的。

李茂林:二季度宏观比较友好,关注几个政策,如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生育补贴、财政补贴消费,对消费会有托底作用,利好市场。

二季度看好内需、科技等板块

中国基金报:二季度,看好哪些投资机会?需要注意哪些风险点?

方磊:相较于一季度,二季度的投资主线或有所变化,主题炒作热情将逐步回落,基本面因素和政策面因素对股市的影响会有所增加,我们更关注内需板块的投资机会:第一,在国内逆周期政策拉动下,内需类公司经营情况向好;第二,相较于科技、周期资产,以消费为代表的内需类资产估值偏低,在股市流动性整体充裕、炒作回落情况下,偏低估值意味着向下风险小于向上空间。

寇志伟:科技将是今年行情持续的主线,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经济整体处于筑底过程,但底部可能是磨出来的,不会一蹴而就,这种情况下大部分顺周期行业基本面缺乏弹性;二是当前处于多重科技革命互相交汇的时代,中国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生物基因技术等领域都走在最前沿,科技领域会有很多惊喜和机会。

李茂林:二季度比较看好连续多年调整的医药和军工板块,这两大板块估值低,政策面也出现了积极的信号。

张妍哲:二季度,我们将加大布局顺周期标的。提振内需,既是长期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也是短期对冲海外宏观压力的有效措施。

陆江川:投资风险方面,美国的“地毯式”关税政策将对全球经济秩序造成冲击,预计投资者会对全球经济增长目标的态度更为悲观。

红利股作为防御类资产具有配置价值

中国基金报:红利股仍是很多投资者的防御选择,您对当前红利股如何看?

陆江川:“红利”与“成长”本质上是价值的两个方面,反映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当投资者态度较为悲观、偏好“即时满足”短期现金流时,红利资产就会得到追捧;当投资者态度更为乐观、偏好“延迟满足”未来现金流时,成长资产就会得到追捧。

美国的关税政策短期会对全球供应链和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冲击,投资者态度可能趋于保守,红利股仍有一定的投资机会。同时需要注意,红利股投资也需要研判红利的可持续性,以规避“伪红利股”。

陈殷:从其他经济体的历史经验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换挡”,红利股投资的重要性是上升的,当前红利股仍然是适合长期关注和配置的资产。红利股的防御性来自盈利稳定和分红可持续,这需要观察、判断和验证,因此,盈利和分红不及预期是红利股需要警惕的风险。同时,也要关注一些公司随着发展进入稳健阶段,公司治理思路也发展转变,转型为红利股的机会。

李茂林:红利股这几年涨幅较大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回报率下降,社会资金成本与红利股派息率之间存在利差。在经济没有明显改善之前,资本回报率会继续走低,红利股类债券可提供稳定的回报,股价还会走高。

寇志伟:红利资产仍有机会。当前处于宏观经济的磨底期,低利率环境下很多股票的股东回报是高于无风险利率的,实际上是进可攻退可守的选择,具有期权价值。对于红利资产,我们倾向于寻找广义的、有潜在成长性的高息股。

方磊:避险情绪可能带动资金流入红利板块。在不确定性因素较大的环境中,红利板块作为防御类资产具有一定配置价值。考虑到当前国内稳经济政策保持积极,预计年内经济基本面将逐渐走出底部,红利资产的中期投资价值可能不是最好的。

消费领域或受益于政策拉动

看好创新药产业的机会

中国基金报:您对仍处于底部的消费、医药板块怎么看?有没有反弹的机会?

方磊:当前处于底部的消费板块和医药板块值得关注,具有较好的中长期投资机会。短期来看,消费板块和医药板块处于历史低位,筹码出清较为明显,政策预期以及细分政策落地有望带动板块业绩预期上行。中长期来看,今年政策发力将带动消费基本面持续出现好转,直接受益于政策拉动的消费领域有望在年内出现基本面兑现;在医药板块中,创新药供给端进入兑现期、需求端获得政策支持,预计有较好的中期表现。

寇志伟:中国创新药领域的机会可能是行业性的,不完全是个体性的,因为我们看到的是整个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崛起。2023年,中国创新药的License-out开始井喷,去年全球5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新药管线交易有30%涉及中国资产。回头看2020年至2021年那一轮多个新兴产业的融资热潮,创新药是少数创造了经济价值的领域。在供给端竞争力持续增强的情况下,如果需求侧有一些扶持性的政策,中国创新药产业的机会将非常大。

陆江川:过去4年,消费、医药板块的走势均处于被压制状态,主要与经济结构调整、医药政策改革等因素有关。在消费板块中,与人口总量强挂钩的必选消费品投资机会有限,可以重点关注消费升级、消费新趋势、消费新价值、消费出海以及奢侈品等五大方向。在医药板块中,密切关注以下几大方向:一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爆发,大病种、大基数将带来大机会;二是医药政策的调整与变化带来的机会,如集采、创新药定价机制、地方器械采购等政策变化;三是AI+医药,AI深层次地改变了创新药的研发模式,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四是创新药出海,将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李茂林:医药板块已经连续调整四年,主要受集采政策挤泡沫压制,而实际消费量是逐年增加的。今年,随着集采边际效应减小和创新药企国际化,医药板块有机会走出复苏行情。短期看,M2和M1增速剪刀差依然居高不下,表明个体不活跃,消费意愿较弱,消费板块难有反弹机会。

陈殷:消费、医药等内需型板块的趋势主要是由国内消费环境和行业环境的改善决定的。在持续下行之后,结合市场阶段性的风险偏好变化和资金轮动特征,这类板块具备低位反弹的阶段性机会,但在具体操作上面临一定的偶然性。

汽车板块机会与风险并存

中国基金报:新能源汽车板块去年9月以来表现不错,您认为当下的投资机会和风险如何?

陆江川:未来汽车发展的本质特征是智能化。AI技术的发展将对汽车产业进行革命性的智能化改造,并深刻改变未来汽车驾驶的形式,其突出特点是越来越高的“科技属性”。放眼未来,随着L3级别智能驾驶在法律法规层面的落地,汽车产业的科技属性会进一步加强。汽车行业将迎来几轮行业“洗牌”的阶段,大浪淘沙,机会与风险同在。

李茂林:我们认为,新能源车当前的投资机会不大。一方面,2024年7月份以后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超过50%,未来的渗透边际效应在逐渐减弱,成长性在降低;另一方面,各大车企销售变动情况比较大,车企推新车的频率依然很高,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投资风险比较高。

编辑:张洁 校对:纪元 制作:小茉 审核:木鱼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中国基金报

2025-04-07

中国基金报

2025-04-07

中国基金报

2025-04-07

中国基金报

2025-04-0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0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0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