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张小泉集团及法人等被执行31.3亿 老字号陷资本困局

来源:网易财经

2025-04-03 14:21:58

(原标题:张小泉集团及法人等被执行31.3亿 老字号陷资本困局)

作者 |郑皓元 赵雪莹|实习生

主编 |陈俊宏

2025年4月2日,杭州中院一则执行信息将张小泉集团推上风口浪尖:其控股股东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及实控人张樟生等新增被执行标的31.3亿元,累计被执行金额超38亿元。这家拥有近400年历史的“刀剪第一股”,正面临财务危机、控制权动荡与品牌信任崩塌的多重困境。

更深层的矛盾源于控股股东富春控股的激进资本运作。富春系通过高杠杆扩张物流、房地产等非主业,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将风险传导至上市公司张小泉。财报数据显示,张小泉连续三年增收不增利,2022-2023年净利润同比腰斩,却仍大额分红三年累计1.4亿元,被指“掏空上市公司”。老字号如何在资本化浪潮中自救?这场危机或成传统品牌转型的警示样本。

债务雪球与分红争议

目前,张小泉的债务规模已远超注册资本,流动性危机凸显。

据天眼查显示,张小泉集团注册资本仅1681.7万元,但截至2025年3月,其作为控股股东涉及的逾期债务已超59亿元,包括逾期本金8.03亿元、质押担保代偿风险5.56亿元,以及对外保证担保未代偿金额45.66亿元。更严峻的是,富春控股持有的张小泉48.72%股份已全部冻结,若预重整失败,控制权或将易主。

业绩方面,张小泉出现增收不增利,且现金流开始恶化。财报显示,尽管2024年前三季度张小泉营收同比增长12.39%至6.36亿元,归母净利润1720万元同比大增85.52%,但这一“复苏”暗藏隐忧。2023年四季度至2024年三季度,净利润从1584.7万元骤降至493.9万元,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暴跌78.57%,应收账款占净利润比例高达125.43%,资金回笼能力堪忧。

在业绩连年下滑的背景下,张小泉因坚持高额分红被指“掏空”上市公司。公开数据显示,2021-2023年,其累计分红1.4亿元,其中半数流入实控人张国标、张樟生家族。此举引发投资者不满,质疑其通过分红转移资金,而非投入研发或偿债。

据了解,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控股股东富春控股的资本运作失控。富春系以供应链业务起家,2018年后大举进军物流、房地产、医疗康养等领域,仅在陕西的投资规模便达130亿元。2023年,其投资的杨凌供应链项目因资金断裂导致借款违约,触发连锁债务危机。

富春控股通过频繁质押张小泉股权融资,质押率高达99.9%,所得资金多用于非主业投资。但项目回报不及预期,导致融资逾期(共5笔,涉及本金5.1亿元)。截止今年3月,其对外担保未代偿金额更高达44.86亿元。

此外,产品质量问题也加速了品牌价值流失。2022年“拍蒜断刀”事件中,客服“菜刀不能拍蒜”的回应及高管“中国人切菜方式不对”的言论引发舆论风暴,直接导致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9.48%。2023年子公司因组织员工刷单虚构销售额被罚25万元,进一步消耗消费者信任。

资本化与主业背离的代价

张小泉的困境折射出传统老字号在资本化过程中的普遍矛盾。上市后,张小泉试图通过多元化布局突破行业瓶颈,推出炊具、厨房电器等产品,但2023年厨房五金收入不足2亿元,家居五金收入仅7734万元,未能形成第二增长曲线。反观竞争对手双立人、十八子等,凭借专业化与高端化策略占据市场。

张小泉的家族化管理加剧了危机。2024年5月,张樟生卸任董事长,由张国标之子张新程接任,张樟生之子张新尧任副总经理。这种“二代接班”被指为家族内部风险转移,但未能改善治理透明度。

2023年,商务部将张小泉列入“限期整改”老字号名单,要求其6个月内提升经营能力。与此同时,刀剪行业竞争加剧,小微企业以低价策略冲击市场,张小泉中高端定位难以突围。

有业内人士向网易财经表示。“张小泉的危机本质是资本逐利与工匠精神的冲突。若想重生,需剥离非核心资产、聚焦产品创新,并重建消费者信任。然而,控股股东预重整的结果仍存变数,若控制权易主,品牌战略或将再次调整。”

对行业而言,这一案例警示老字号:资本化并非万能药,守住“匠心”才是立足之本。

中国基金报

2025-04-0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