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银行“打工人”薪金曝光!谁在增谁在减?

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04-01 23:40:00

(原标题:银行“打工人”薪金曝光!谁在增谁在减?)

上市银行年报披露进入中场。截至目前,59家A股、H股银行中,已有39家完成年度业绩发布,员工薪酬情况随之亮相。

券商中国记者梳理数据完整、可比对的37家银行(包括6家国有大行、9家股份行、14家城商行、8家农商行)发现,上市银行人力成本支出普遍有所提升。

与此同时,37家银行去年合计增员近万人,新增员工主要分布在业务营销、信息科技等方面,柜员及教育背景不占优势的员工群体继续优化。

人均薪酬方面,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高、分支机构集中于发达城市的股份行继续位居前列,但已披露年报的9家股份行人均薪酬整体下行。‍

其中,此前多年稳居第一的招行人均薪酬降至约58万元;中信银行受人员结构调整影响,人均薪酬微升至近60万元;浙商银行人均薪酬连续两年下降至约57万元。

多家股份行薪酬下降

据了解,银行员工薪酬主要体现在利润表中的“业务及管理费”栏中的“员工费用”,也有银行称之为“人力成本”“员工成本”等。

“员工费用”细化为工资奖金以及社保、五险一金、工会经费及培训费等项目,其中“工资奖金”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员工工资,其他细项则统称为福利。

前述37家银行中,大多加大人力资源投入,护航战略落地。其中,青岛银行连续两年保持10%以上增速;浙商银行总的人力资源投入增速连续三年领跑股份行,去年接近10%。

同时,15家银行总人力成本略有减少。其中,平安银行、广州农商行同比降幅连续两年高于5%,前者去年总人力成本同比减少8.5%。

人均薪酬方面,按照等效人力(年初、年末员工数量均值)计算,前述37家银行中,股份行整体下行,仍处于绝对领先水平。

其中,中信银行在连续多年增员后,去年员工数量减少约1400人。受此影响,该行人均薪酬水平微升至近60万元,反超招行,暂列股份行第一。

招行人均薪酬则连续三年下降,已回落至58万元左右,居股份行第二。浙商银行也连续两年下降,较上年同比减少2.3%至约57万元;兴业银行继续保持在56万元左右,同比微升,分别位列股份行第三、第四位。

此外,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渤海银行人均薪酬均在43万至50万元区间。其中,平安银行去年降幅超过5%。

从人均工资奖金角度看,招行虽然降幅接近7%,但绝对水平仍继续领跑,去年超过45万元。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紧随其后,分别约42万元、41万元和40万元。

同期,上市城商行人均薪酬普遍在40万元左右,且整体有所上升。其中,在港上市的泸州银行保持在59万元,继续位居上市银行前列;徽商银行人均薪酬则升至近53万元。

再看国有大行,虽然员工费用支出绝对规模大,但由于员工结构变化,去年人均薪酬整体升高。其中,交行、中行分别升至44.5万元、36.6万元,稳居大行前列。

高薪酬对应高产能

整体来看,上市股份行、城商行人均薪酬处于银行业前列,这背后有其客观因素:

一是,上市股份行、城商行的分支机构、员工相对集中,且主要分布在国内主要城市,势必要提供更为可观的薪酬吸引人才加盟。

二是,不同类型银行的员工基数与学历构成也并不一致。以扎根于乡村的农商行为例,小微业务对人员的依赖性强,员工基数普遍较大。

国有大行员工数量更是动辄以十万计。其中交行境内银行机构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超过91%,而农行74%。

反观上市股份行、城商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普遍高于85%,中信银行、浙商银行更是分别超过95%、93%,其对应的人均薪酬水平也较高。

此外,相对于国有大行,上市股份行、城商行机制更为灵活,也更为市场化,面对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吸引人才,提供的待遇也较为诱人,尤其是业务骨干、数字化人才的薪酬。

更为重要的是,与高企的人均薪酬相匹配的,是上市股份行、城商行高额的人均产能。

数据显示,前述37家银行中,合计8家人均创收高于280万元,其中包括6家股份行、2家城商行。

其中,平安银行去年人均创收接近350万元,继续位列第一;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紧随其后,人均创收分别约323万元、314万元。

城商行中,泸州银行、徽商银行人均创收分别约342万元、304万元,处于领先水平。

而国有大行人均创收普遍在190万元左右,同比变化不大。其中,农行不到160万元,交行去年人均创收超过270万元,为国有大行最高,这与该行较高的人均薪酬也相对应。

上市农商行则受员工基数较大、科技能力相对有限等因素影响,人均创收多在200万元以内。其中,人均薪酬相对较高的无锡银行去年人均创收超过270万元。

整体增员

看完薪酬及均产,最后看前述37家上市银行员工人数变动情况:2024年员工数量全年增加近万人,增量、增幅均高于2023年。其中,增员、减员的银行数量基本相当。

整体来看,银行员工的增加普遍出现在业务营销、信息科技等方面。其中,六家国有大行员工数量合计增加约7400人,中行、农行分别增员约5800人、3700人。

农行行长王志恒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提到,2024年农行全年招聘录用3.2万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保持人员招聘补充力度,预计2025年用工总量仍将有所增长。

交行行长张宝江也在业绩会上表示,该行坚持将数字化新交行建设作为战略推进的重要突破口,金融科技人才万人计划已接近完成。过去一年,该行员工数量增加约1500人。

股份行中,浙商银行员工数量连续三年增长,与此对应的是,该行营业收入同比增幅已连续四年位居上市股份行前列。

浙商银行年报表示,去年该行全力推进数字化系统建设,加大金融科技及零售人才队伍建设;重点突出对关键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员工管理素养和专业能力,为战略落地提供人才支撑。

此外,银行业继续推进员工结构的调整、优化。整体来看,银行业减员的人群特征较为一致,且主要集中于三类员工和岗位:

一是,可替代性比较强的岗位。譬如柜员、保安、电话客服、信用卡销售等岗位,这些岗位有可能是正式员工,也有可能是派遣员工。

这些岗位员工薪资水平不高,对银行创收贡献相对较低;随着数字化转型推进和客户偏好的转变,银行也裁撤了低效益网点,并推进网点向轻型化、智能化转型。

二是出于提质增效、缩短管理半径的考虑,银行选择精简内设机构,压降中后台机构和人员占比,部分管理岗位、运营人员的数量相应减少。

三是教育背景不占优势的员工。据统计,2024年,六家国有大行专科及以下学历员工总数合计减少超过5.5万人。

事实上,激励应与约束并重,让薪酬激励与业绩风险相匹配,才能更好地防范风险,防止激励不当或过度激励,让银行平衡好即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经营业绩与风险控制的关系。

责编:战术恒‍

排版:王璐璐

校对:陶谦‍‍‍‍

fund

证券时报网

2025-04-02

证券时报网

2025-04-02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