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和讯财经
2025-04-01 18:35:39
(原标题:2025,排队去港股)
文/李悦
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热情持续迸发。
2025年首季,包括宁德时代(300750)、晶澳科技、三一重工(600031)等行业巨头的30余家A股企业披露了拟港股IPO的计划或已提交申请。除推进“A+H”之外,还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将分拆子公司上市的目的地转向港交所。
A股公司为何竞相赴港?
“简单一句话,港股大盘好了,自然IPO都争取在这个时间窗口上市。”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认为,港股大盘上涨,流动性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此时发行上市较容易成功,而且估值也比较高。
除此之外,政策层面的推动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赴港二次上市的重要原因。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曾在一个月前透露,为进一步协助特专科技和生物科企筹融资发展业务,特别是已在内地上市的公司,港交所正筹备开通科企上市申请专线,提供更全面的咨询和指导,确保申请过程更加顺畅。
“未来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潮将持续,但增速和质量存变数。”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安光勇认为,短期看经济下行、行业内卷和美股路径受阻将继续推动企业赴港,2025年或成高峰期,尤其半导体、新能源等龙头将加速布局“A+H”。
01 A股公司赴港热
今年以来,港股IPO市场升温。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年内港股市场共有16家公司完成IPO,募资总额约182亿港元。
随着港股IPO市场的持续升温,企业递表港交所的步伐也在加快。以首次聆讯公告日为准统计,今年前三个月,已有50家内地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而去年同期仅有16企业。
这其中,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情尤为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年内已有超过30家A股企业披露了拟港股IPO的计划或已提交申请,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其中,晶澳科技、宁德时代、三一重工等行业巨头赫然在列。从行业分布来看,新能源产业链和医药生物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赴港IPO较多。
数据显示,目前港股市场已有151只“A+H"股,去年以来,顺丰控股(002352)、美的集团(000333)、龙蟠科技(603906)、赤峰黄金(600988)等A股公司成功完成H股上市。
此外,多家A股上市公司还将分拆子公司上市的目的地转向港交所。比如,2025年1月,歌尔股份(002241)吹响“A拆H”号角,其子公司歌尔微电子向港交所递表。
今年3月25日,诺力股份(603611)公告称,拟分拆控股子公司中鼎智能(无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至港交所上市。同日,南山铝业(600219)的控股子公司南山铝业国际在港交所主板挂牌并上市交易。
科方德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认为,中资企业“A+H”双重上市可能会重构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的定价逻辑。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赴港上市,“A+H”双重上市的模式可能会逐渐成为主流。
“未来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潮将持续,但增速和质量存变数。”安光勇认为,短期看,经济下行、行业内卷和美股路径受阻将继续推动企业赴港,2025年或成高峰期,尤其半导体、新能源等龙头将加速布局“A+H”。中期趋势取决于香港市场容量以及内地政策导向。长远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债务危机加剧,企业国际化需求将更迫切,但成功的关键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而非单纯依赖资本运作。
“趋势总体向上,但需警惕短期过热风险。”安光勇指出。
02 多因素驱动
热潮背后,是多因素的共同推动。
政策层面的推动无疑是关键因素之一。2024年4月,新“国九条”提出“拓宽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渠道,提升境外上市备案管理质效”。当月,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其中一项便是“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
港交所也在创新制度降低上市壁垒。2024年8月23日,香港证监会联合香港联交所宣布下调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时的最低市值。同年10月,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宣布将优化港股IPO审批流程,预计市值达到100亿港元的A股公司在香港的上市申请可以进一步缩短到30个工作日,只经过一轮意见即可完成监管评估。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今年2月26日表示,为进一步协助特专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企业筹集资金发展业务,特别是支持已在内地上市的公司赴港融资,港交所正筹备开通科企上市申请专线,提供更全面的咨询和指导,确保申请过程更加顺畅。
张新原指出,香港资本市场相对成熟,上市制度灵活,能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更广阔的投资者群体。随着内地与香港经济联系的加强,两地市场的融合度也在不断提高,这为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火热的二级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也带动了港股的IPO市场。Wind数据显示,恒生指数在3月31日报收23147点,较年初上涨15%;恒生科技指数报收5400点,较年初上涨21%左右。从成交额来看,今年以来,港股市场的日均成交额达到了2206亿港元,是2024年日均成交额的1.7倍。
“简单一句话,港股大盘好了,自然IPO都争取在这个时间窗口上市。”郑磊认为,港股市场最近出现大盘上涨,流动性可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此时发行上市较容易成功,而且估值也比较高。
郑磊称,港股市场的特点就是市场转好时,IPO数量也增加,相反,IPO较少,发行失败或估值低的情况比较多。港股市场在市场流动性充沛的情况下,港股市场的投资和融资机会更多。
从企业自身而言,安光勇认为,A股龙头企业赴港二次上市的核心驱动是生存与发展并重:在内卷加剧、行业危机频发的背景下,企业不得不“走出去”寻找增量机会。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杨德龙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A股龙头股赴港二次上市一方面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企业出海,扩大在全球的影响;另一方面赴港上市可以募集资金,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比如,宁德时代在公告中表示,赴港上市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高综合竞争力,招股书显示,其港股IPO募集资金用于推进匈牙利项目第一期及第二期建设以及营运资金等。
三一重工称,为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加强与境外资本市场对接,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透明度和规范化水平,公司目前正在筹划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事项。
安光勇指出,当前境内融资能力削弱,A股市场流动性不足以支撑企业扩张需求,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更灵活的融资渠道和更广的全球投资者基础。其次,地缘政治等因素,也使得香港成为企业上市的选择。
03 双重上市的挑战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A股企业而言,赴港上市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A+H”上市正成为国内龙头企业的主流选择。
从企业自身角度看,赴港股上市,能够用好内资和外资两类资金,提供融资灵活性,尤其对于有跨境布局需求的企业,赴港上市能更好地筹措国际资本,有助于企业打开国际知名度、开拓国际市场。
然而,赴港上市并非易事,“A+H”双重上市将面临包括市场接受度、估值水平和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诸多挑战。
“‘A+H’双重上市的挑战更为复杂。”安光勇指出,两地市场估值逻辑不一致,A股散户驱动的高溢价与港股机构主导的理性定价常形成“剪刀差”,企业需平衡两地股价表现。其次,监管叠加负担加重,同时满足证监会和港交所要求,运营成本上升。此外,流动性分流风险,若港股表现不佳,可能拖累A股信心,反之亦然。
不过,杨德龙指出,A股公司赴港上市,虽然初期可能会面临估值相对较低、流动性不如A股市场的情况,但这些并非决定性的关键因素。他认为,随着外资的持续流入以及内地南下资金的增加,港股的估值有望逐步提高。这一过程将促使A股与H股之间的溢价指数逐渐缩小。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和讯。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智通财经
2025-04-02
子弹财经
2025-04-02
子弹财经
2025-04-02
和讯财经
2025-04-02
和讯财经
2025-04-02
和讯财经
2025-04-0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0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0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