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平安银行激进转型失速,“谢冀配”纠偏到哪儿了?丨正经深度

来源:正经社

2025-03-29 14:52:30

(原标题:平安银行激进转型失速,“谢冀配”纠偏到哪儿了?丨正经深度)


文丨康康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3500字)


【正经社“银行升级战”观察之23】

平安银行A股3月15日公布的2024年业绩报告,交出的是近20年来最差的一份答卷: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0.93%和-4.19%。上一次“双降”还要追溯到2004年:分别为-12.00%和-31.83%。

根据2024年业绩报告,零售、对公和同业三大业务板块中,对公和同业的业务规模均取得了增长,唯独零售业务出现了收缩;零售业务中,收缩最明显的又是占个人贷款余额一半以上的信用卡和消费贷业务。而且,侵蚀净利润的重要因素——减值损失的98.6%来自零售业务,减值损失的压力又主要来自信用卡及消费贷不良率偏高。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导致2024年“双降”的主要因素是零售业务营收和净利润的大幅下滑,而后者又主要应归咎于信用卡及消费贷业务的规模收缩和不良率居高不下。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2016年底,谢永林、胡跃飞取代“民生系”分别出任董事长和行长之后,平安银行就启动了全面向零售转型的进程。背靠中国平安集团庞大的营销体系,平安银行选择了一条高风险高增长的发展道路。信用卡和消费贷业务成了支撑零售业务板块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当经济高涨的时候,平安银行依靠二者的高速增长完成了跑马圈地,成为继招商银行之后的“零售新王”;当经济进入调整期之后,消费下沉和替代金融产品的兴起,却使得二者的风险很快就暴露了出来,成为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的主要拖累。

3月17日举行的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表达了坚持零售转型不动摇的决心。

不过,究竟应该怎么转,恐怕远不止调整产品结构和控制经营风险那么简单。


1

零售业务拖了后腿


从平安银行2024年年度报告中,可以清楚看到如下几条主线:

一是对公业务规模继续增长且资产质量较高。2024年末,企业贷款余额16069.3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4%;对公客户数85.3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2%。增长较快的是对基础设施、汽车生态、公用事业、地产四大基础行业和对新制造、新能源、新生活三大新兴行业的贷款,分别同比增长35.4%和41.9%。企业贷款不良率虽然比2023年上升了0.07个百分点,但0.70%的不良率仍然明显低于1.06%的整体不良率水平。

二是同业业务规模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2024年,债券交易量的市场份额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达到4.4%;同业渠道销售债券规模达2901.37亿元,同比增长39.6%;绿色债券、小微债券、乡村振兴债券及别的可持续发展类债券交易量达1212.50亿元,同比增长40.7%;同业机构价值客户数达1559户,较上年末增长14.6%。

三是零售业务规模继续收缩且资产质量明显低于整体水平。2024年末,个人贷款余额为17671.68亿元,同比下降10.6%;占个人贷款余额约51.48%的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和消费性贷款余额下降幅度更是高达15.4%和13.0%;个人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升上0.02个百分点,达到1.39%;信用卡和消费贷不良率更是高达2.56%和1.35%,分别比上年末下降了0.21和上升了0.12个百分点。

四是个人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滑幅度明显大于对公业务。2024年,平安银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41.12 亿元,同比下降 18.1%。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结算手续费收入30.22 亿元,同比下降8.3%,主要是对公结算业务手续费收入下降;代理及委托手续费收入54.34 亿元,同比下降29.4%,主要是代理个人保险收入下降;银行卡手续费收入131.74亿元,同比下降 18.3%,主要是信用卡业务手续费收入下降;余下手续费及佣金收入47.58 亿元,同比下降23.0%,主要是理财管理费、贸易融资等收入下降。

五是零售业务营收和净利润大幅下降,对整体净利润贡献几乎为零。业务规模的收缩,直接导致了零售业务营收和减值损失前营业利润的大幅下降,不良率的居高不下又直接导致减值损失计提的居高不下,结果使得绝大部分利润被吞噬。2024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实现营收712.55亿元,同比减少25.90%;实现减值损失前营业利润492.19亿元,同比减少25.48%。但减值损失计提就高达487.29亿元,占全行减值损失计提的98.6%,最后只剩下净利润2.89亿元,仅占全行净利润的0.6%。

根据上述分析,正经社分析师认为,正是信用卡和消费贷业务的规模收缩和不良率居高不下,导致了零售业务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双下滑,进而导致了整体营收和净利润的“双降”。


2

从高频词到不愿提及


3月17日举行的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的一众高管很不愿提及信用卡和消费贷业务,但遥想3年前的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信用卡和消费贷还是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口中的高频词。

刻意回避的背后,是新一届管理团队对信用卡和消费贷业务爱恨交织的矛盾心态。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平安银行当初选择以信用卡和消费贷业务作为零售转型的主要抓手,是占了天时和地利的。

2016年底,谢永林、胡跃飞提出要全面向零售转型时,各界几乎一致认定,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正在由投资驱动切换成消费驱动,而且消费升级会是未来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似乎印证了上述判断:截至2018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78.5%。

动力切换和消费升级,对银行来说,就意味着消费贷和信用贷市场的扩张。

更重要的是,平安银行的禀赋给零售业务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平安银行背靠的母公司——平安集团是做保险起家的,有着与生俱来的零售基因。几十年的运营,不仅积累起了数以亿计的客户群体可供平安银行开发,而且搭建起了一套强大的综合营销体系可为平安银行开展交叉销售、提升获客能力提供支持。

谢永林到任后,便提出了要打造“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同时提出了一个三步走的策略。信用卡和新一贷、汽车融资被赋予了实现第一步战略目标的“三个尖兵”角色;消费金融和基础零售、私行财富则被确定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三大发力点;2020年以后就要看到业绩全面爆发、客户口碑及品牌影响力领先市场。

谢永林的零售转型策略从2016年到2022年推进得很顺利。

从2016年到2022年,平安银行信用卡应收账款从1810.85亿元猛增到5786.91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的比重由12.27%上升到17.4%;汽车金融贷款余额从952.64亿元猛增到3210.34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的比重由6.46%上升至9.6%。

信用卡和汽车金融贷款的上升直接推动了零售金融业务规模的扩张。2016年至2022年,零售金融业务营收由329.47亿元猛增到1030.07亿元,占全行营收的比重由30.59%上升至57.3%;净利润由93.15亿元猛增至198.28亿元,占全行净利润的比重由41.21%上升至43.6%。


3

“止血”真的完成了吗


依靠信用卡和消费贷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平安银行只用了五六年的时间便实现了零售业务占主导的战略目标。但是,信用卡和消费贷不良率不断上升、净利润率不断下降的问题随之暴露了出来。

2016年,平安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为1.43%,2020年上升至2.16%,2022年又进一步上升至2.68%;2016年,汽车金融贷款的不良率为0.89%,2020年下降至0.70%,但是2022年又上升至1.26%。

与不良率上升平行的,是零售业务净利润率的走低。2016年至2022年,零售业务营收增长了3.13倍,但净利润只增长了2.13倍;营收占比上升了近27个百分点,但净利润占比只上升了近3个百分点。

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那一年,零售业务实现营收618.83亿元,占全行营收的比重为53.0%;实现净利润171.29亿元,占全行净利润的比重高达69.0%。随后几年,虽然净利润不断增加,但是与营收增幅的差距越来越大,占全行净利润的比重越来越低。

曾经为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跑马圈地立下汗马功劳的信用卡和消费贷业务,逐渐成为了零售业务进一步扩张的拖累。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平安银行信用卡和消费贷业务不良率上升,固然跟宏观经济进入调整期有关,但是更关键的是平安银行过度追求规模扩张而放松了风险管控。2016年到2022年,平安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余额的比重上升了5个多百分点,而同为“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同期信用卡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余额的比重仅由13.57%上升至14.62%。

高速扩张之下,客户难免鱼龙混杂。

2023年6月,冀光恒出任平安银行行长之后,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和加强风险管控,主动压缩信用卡和消费贷业务。信用卡应收账款从2022年的5786.91亿元压缩到2023年的5140.92亿元和2024年的4349.97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的比重从2022年的17.4%下降到2023年的15.1%和2024年的12.9%;消费贷从2022年的6022.47亿元下降到2023年的5452.91亿元和2024年的5314.10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22年的18.1%下降到2023年的16.0%和2024年的15.7%。

3月17日举行的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冀光恒宣称,过去一年半的产品结构调整是“止血”,现在已经完成了“止血”阶段,接下来需要时间来实现“造血”功能。

但是,一些市场分析人士给出的预测没有冀光恒那样乐观。他们认为,2025年平安银行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还可能下滑,直到2026年才可能实现正增长。【《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平安银行(SZ000001)$$招商银行(SH600036)$$浦发银行(SH600000)$

fund

巨潮WAVE

2025-04-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3-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3-3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