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官宣!这家基金迎新掌门

来源:证券时报

媒体

2025-03-29 08:21:10

(原标题:官宣!这家基金迎新掌门)

  
  
  
  
    
    
     又有公募官宣新任董事长上任!     
    
  
  
  
  
  
  
  
  

3月27日,天治基金正式公告新任董事长柴晓秀上任,前任董事长马铁刚因工作安排离任。

  

业内人士指出,董事长等核心高管由股东方委派的模式,有助于公司与股东在战略层面的高度协同,并推动公司利用股东资源快速实现差异化竞争。不过,业内也提示,高管变动在为公司带来新理念和新战略机遇的同时,也需关注新高管与原团队的适配与融合,做好团队沟通和管理磨合,确保公司实现稳步发展的目标。

  
         

天治基金新任董事长上任

  
  

公告显示,柴晓秀于3月27日起正式担任天治基金董事长,前任董事长马铁刚因工作安排离任。

  

柴晓秀曾任中国工商银行支行对公副行长、党总支书记、行长;吉林银行长春分行党委委员、党总支书记(兼)、副行长;吉林银行总行公司金融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公司金融部普惠金融部总经理、吉林银行首席信贷官。

  

 

     

天治基金成立于2003年5月,公司注册资本1.6亿元人民币,注册地为上海。公司旗下有5位基金经理,总管理规模为91.87亿元。目前,天治公司旗下共有15只开放式基金,包括1只货币市场型基金、9只混合型基金和5只债券型基金。

  

股东构成方面,天治基金的股东为吉林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各股东出资比例分别为61.25%、38.75%。从过往任命情况看,公司董事长多为股东方委派。

  
         

一季度多家公募官宣高管变动

  
  

近年来,伴随资本市场的快速演变和政策环境的持续变化,公募基金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为更好地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动,多家公募基金公司纷纷对高管团队进行调整和更替。

  

具体来看,今年一季度,已有多家公募宣布了重要高管的变动,其中包括多位董事长。

  

3月20日,易方达基金原董事长(联席)兼总经理刘晓艳正式出任公司董事长。公开资料显示,刘晓艳自1994年7月至2001年3月任广发证券投资理财部副经理、基金经理、基金投资理财部副总经理,并于易方达基金成立前参与公司筹建工作。

  

2001年4月公司成立后, 刘晓艳历任督察员、监察部总经理、总裁助理、市场总监、公司副总经理、公司总经理、公司副董事长、公司董事长(联席),易方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易方达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广州投资顾问学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

  

同日,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原董事长吴显玲因退休原因离任,新任董事长刘峻上任。公开资料显示,刘峻历任广西南宁康迈商业有限公司会计、主管会计;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西监管局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副主任、主任,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秘书等职务;国海创新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长;国海证券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一季度以来,除了上述公募迎来新任董事长,也有多家公募迎来新任总经理。

  

3月20日,易方达基金任命吴欣荣为新任总经理;3月14日,贝莱德基金迎来新任总经理郁蓓华;3月13日,红塔红土基金宣布冯劲松出任总经理;1月23日,新华基金新任总经理胡三明正式履职;1月17日,兴银基金新任总经理易勇上任。

  
         

中小公募在差异化竞争中寻突破

  
  

沪上一位基金评价人士向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寻求突破与发展空间,频繁的高管变动正是这一趋势的重要体现。作为市场活力的标志,高管更替并非完全被动,而更多体现了公司主动调整战略布局,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从业内现状看,中小公募公司在竞争格局下需要通过持续的战略调整,确保在差异化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在此过程中,高管尤其是董事长等核心管理人员的更换与调整逐渐常态化。基金公司的董事长往往直接来自股东方,这种安排有助于股东与公司战略之间的更好协调,同时也能借助股东资源推动公司更高质量的发展。

  

在该人士看来,高管团队的适时调整与引进,可以为公司带来新的管理思路与创新动力,有利于公司未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外部高管的加入往往能为团队带来更加开阔的视野与资源支持,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沪上一家头部公募的市场部负责人则表示,高管变动的过程中,难免面临管理团队磨合的挑战。新任高管通常具备不同的管理理念与风格,融入原有团队、建立信任关系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引进新的管理人才时,基金公司也应注重高管与现有团队的适配性,做好过渡期的团队融合与内部沟通,避免短期内过多调整带来的管理波动。

  

来源:券商中国

  
  
  
  责编:万健祎

校对:冉燕青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证券时报网

2025-03-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3-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3-3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