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基金报
媒体
2025-03-27 14:30:37
(原标题:兴银理财总裁汪圣明:回归资管本源,推动理财行业高质量发展)
【导读】兴银理财总裁汪圣明:加强资管能力建设,坚持财富和资管双轮驱动
中国基金报记者 任子青
3月26日,由中国基金报主办的“新趋势、新动能、新发展 开启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2025中国银行业财富管理论坛”在北京举办。
兴银理财总裁汪圣明出席论坛并发表了题为《回归资管本源,推动理财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
汪圣明在演讲中表示,作为理财公司,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应当加快从以资产为重心转向以策略为重心,从资产构建转向大类资产配置,通过多资产、多策略的组合,提升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的资管能力。
理财业务模式逐渐被“定义”大类资产配置偏好趋于稳健
在主题演讲中,汪圣明围绕银行理财公司如何顺应新趋势、把握新动能、实现新发展分享其精彩观点。
谈及当前理财行业的现状,汪圣明表示,银行理财是财富与资产管理的结合体。不同于其他资管行业,银行理财在诞生之初,客户就视其具备较强的存款替代属性。而且,银行理财也是商业银行在存款以外,吸收募集资金的重要补充,因此理财公司天然带有浓厚的财富管理属性,离客户近,资金募集便利。这首先体现为理财公司创设的产品更容易进入客户的视野、更容易被接受;然后才是在过程中捕获客户需求,逐步为客户量身定制,提供一站式财富解决方案,向投顾模式进阶升级。所以一直以来,银行理财公司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用财富管理的思路做资管。
上述做法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让理财行业能适应资管新规要求,平稳地完成了净值化转型。截至2024年末,全市场理财存续规模达到29.95万亿元,净值型理财占比达98.5%;全行业规模较上年末增长3.15万亿元,结束了连续两年的负增长。
但在汪圣明看来,高质量发展不应只是简单地停留在规模层面,而是要更多地看到规模背后妨碍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汪圣明在演讲中表示,目前影响理财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财业务模式逐渐被渠道和资金“定义”。理财资金的募集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持续的渠道覆盖拓展虽然为理财产品带来了增量客群,但新增的客户仍以低风险客群为主,这使得理财产品的类存款属性更加牢固。同时,受股债波动影响,银行理财加大低波产品供应,这虽然顺应了客户需求、稳住了市场,但也使得理财供需两端的力量叠加,进一步强化、定义了理财产品的低风险属性和客户对其“类存款”的定位,加剧了理财产品的短期化、低波化。
二是大类资产配置偏好趋于稳健,配置空间受限。前面提到的渠道端、资金端、产品端的问题,也相应体现到了资产配置层面,表现为风险资产配置持续收缩,短期化、低波化特征明显,实际的资产配置空间较为有限。这也就导致产品管理要求降低,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尤其在渠道覆盖逐渐饱和,获客、留客越来越难的情况下,行业开始出现一些卷发行、卷费率,甚至通过制造收益幻象来吸引客户资金的乱象。这不仅有悖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突破了监管的底线要求。
坚持财富和资管双轮驱动聚焦长期可持续增长
在演讲中,汪圣明强调,不能简单地用管理规模来评价理财公司的发展质量,而是应当聚焦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
汪圣明表示,影响规模增长的核心因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稳定的资产回报会推动管理规模自然增长,实现资管规模的内涵式增长;另一方面,良好的业绩也会吸引外部资金流入,实现规模的外延扩张。
因此,作为资管机构,关注短期规模的变化并无实质意义,关键还是要坚持财富和资管双轮驱动,聚焦长期可持续增长的驱动因素,形成能力提升与规模增长的良性循环。
汪圣明强调,短期的规模增长固然体现了客户对理财的认可,反映了理财在与财富融合方面的优势,但与财富融合的深度只能决定理财公司的规模天花板,而理财公司自身的资管能力才能决定最终的规模承载容量。只有创造收益的资管能力和募集资金的财富能力相匹配,才能实现“能力—业绩—品牌—规模”的正循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坚持财富和资管双轮驱动。反之,也就有可能成为双重约束。
“从国际资管的经验来看,外部的资金流入规模要显著低于总资产规模增速,规模增长主要依靠资产回报率的提升。所以理财公司下阶段发展要更加聚焦内涵式增长,提升规模增长的内生动能,也就是专业的资管能力。有了专业的资管能力,市场的新趋势、新动能也就自然转化为银行理财的新发展。”汪圣明表示。
加强资管能力建设
秉承长期主义的理念
在构建相应的资管能力方面,汪圣明认为,理财公司要加快从以资产为重心转向以策略为重心,从资产构建转向大类资产配置,通过多资产、多策略的组合,提升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的资管能力。
汪圣明表示,过去银行理财主要以构建生息资产为重心,重视存款、存单、债券、非标等生息资产的构建、配置和持有。在风险管理上,主要管控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在产品结构上,主要以超低波、低波、中低波等固收产品为主。
面向未来,理财需重塑大类资产配置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与风险预算匹配的资产配置及策略应用体系,综合运用多元化策略不断优化产品配置。重视大类资产配置,通过多元资产、多元收益来源、多元策略,降低风险相关性,降低组合波动。加强策略产品化、产品策略化,打造更均衡、多元的产品和配置体系。
据汪圣明介绍,在资管能力建设方面,兴银理财通过不断进行实际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是坚持投研驱动,加强投研体系和投研平台建设。对于银行理财公司而言,投研体系建设要更注重全面性、实战性,打造工业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通过打造资产配置核心能力、建设公共策略体系以及与产品风险预算匹配的资产配置和策略体系、积极布局权益投资等方式来提升专业投研能力。
二是实现产品与客户需求高阶适配,挖掘客户需求,打通产品和资产配置多元化转型的堵点。虽然我们持续布局多策略产品,丰富产品货架,但理财客户的风险偏好、收益目标仍在缓慢变化,在高波动的产品布局面前,呈现的需求仍以低波绝对收益产品为主。所以关键是要通过严格的产品风险预算体系来实现客户分层、产品分层,这首先要求我们坚持“策略产品化,产品策略化”,通过严格的风险预算,将多波动的资产组合在一起,向不同风险承受的客户输出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
“这些工作很难,见效也很慢,但这符合客户的长期利益,所以需要全行业理财公司推行长期主义,以客户为中心,立足客户需求,但不简单迎合客户需求,而是鼓励客户长期持有,在与客户的长期陪伴中,为客户创造长期收益。”汪圣明表示。
汪圣明强调,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就必须从长期主义出发,必须坚持知行合一,坚守投资逻辑,以投资创造价值。将衡量客户价值创造的产品达标率、收益率作为内部考核的关键指标,拉长考核周期,营造“以长期业绩论英雄”的投资氛围。
汪圣明介绍,兴银理财一直秉承长期主义的理念,在持续为客户创造长期收益的过程中,打磨出了一批兼具业绩和品牌的标杆性产品。如现金管理品牌“添利”系列,主动管理类固收品牌“稳利恒盈”系列,以及顺应政策导向和客户需求的“固收+”含权品牌“悦动”“逸动”“灵动”产品线。这些也都证明了理财公司聚焦内涵式增长,通过资产管理建设、价值创造提升来赢得客户、赢得市场是现实的、可行的。
打通理财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堵点
在演讲的最后,汪圣明围绕政策层面,深入探讨如何支持银行理财回归资管本源,聚焦价值创造,实现内涵式增长。
汪圣明认为,重点是要从政策导向出发,打通理财产品参与权益市场的难点和堵点,进一步提升理财资金创造长期价值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在募资方面,一是拓宽产品渠道,为资管产品引入长期稳定资金。建议逐步向理财产品开放互联网和券商销售渠道,将银行理财产品纳入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等一、二、三支柱投资范围,为理财市场引入更多长期稳定资金,改变理财产品负债端短期化、流动性管理风险较高的特征。二是理财子公司R4、R5等偏股、纯股产品销售仍需要面签,较大约束了含权理财产品的发展。建议打开银行理财权益产品的限制,发挥理财产品全产品线优势。三是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长期、理性投资,积极发展财富管理的买方投顾,探索理财产品投顾试点,发挥理财产品全产品线优势。
在投资方面,允许理财产品在中债登、上清所、期交所可自主开户,探索理财指数化产品的场内交易;优化理财产品税收政策,拉平税收待遇,提高理财公司对海外股、债等资产的QDII投资额度,探索适合理财客户的全球大类资产配置策略产品。
编辑:杜妍 校对:乔伊制作:舰长
审核:许闻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暴涨近1500%!历史新高
中国基金报
2025-03-30
中国基金报
2025-03-30
中国基金报
2025-03-30
中国基金报
2025-03-30
中国基金报
2025-03-30
中国基金报
2025-03-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3-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3-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