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

变形金刚照进现实 车企押上一场冒险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2-25 21:20:44

(原标题:变形金刚照进现实 车企押上一场冒险)

“机器人领域就如同十年前的电动汽车领域,是一个等待开拓的万亿元级别的战场。”这是一位业内人士对当前火热的人形机器人赛道给出的判断。

2025年年初,被视为未来畅想、具身智能最佳载体的人形机器人亮相春晚舞台,与国产大模型DeepSeek共同点燃这一场属于AI的狂欢。

备受瞩目的资深玩家特斯拉,凭借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开创性成果与积累,打造了人形机器人项目——Optimus,成为接下来几年特斯拉的核心业务之一。过去一年,从“造车”到“造人”这一新的风口向国内汽车产业链企业转移,小鹏、蔚来、广汽等“自研派”与北汽、上汽等“投资派”竞相入局,开始抢滩登陆人形机器人赛道。

集体跨界在“深海”中游泳,是技术泡沫下的跟风决策,还是“具身智能”未来的必要路径?

超15家车企跨界切入

2月23日,小米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小米团队公布最新进展,CyberOne(铁大)已经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上的分阶段落地阶段,该产品被官方定义为 “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身高177厘米、重52公斤,主打家庭护理和陪伴。

同时,蔚来汽车宣布已组建一支约20人的团队,专门调研机器狗项目,由前Momenta算法专家徐抗担任负责人。此前,蔚来汽车的人形机器人“战队”也已成型,主要关注人形机器人的底层技术。

“100%会做人形机器人。虽然一定会做,但节奏不是现在”,同一时间,理想汽车也放出了做人形机器人的消息。但理想汽车CEO李想指出,理想要做的不是汽车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车化。

2024年,小鹏汽车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小鹏Iron已在公司AI科技日亮相,搭载多块自研芯片支持端到端大模型,拥有15个可动自由度、支持触控反馈的拟态双手,已在小鹏工厂开始“打工”,进行小鹏P7+车型生产实训,未来将会聚焦在工厂和门店等场景。

“将来智能汽车的厂商都会同时是智能机器人的厂商,相信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将来会是一致的产业,且能够产生‘1+1>2’的效应。”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曾公开表示,2025—2040年,人形机器人将会逐步走向家庭与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如今,到了何小鹏预测的时间开端。而这一时间点,恰好也是国内车企集体站在人形机器人新风口的一年。

广汽集团在临近2025年的2024年12月发布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实现驱动器、电机、灵巧手等核心部件完全自研。据悉,GoMate的最大亮点是“可变轮足移动结构”,弥补了足式在效率方面的不足。据广汽方面透露,创新轮足构型,使GoMate最大运行速度可达到15千米/小时,连续工作时长超过2小时,可以模仿人类进行倒茶、整理衣服、搬运物品等精细任务操作。

与小米相同,家庭护理和陪伴似乎是广汽人形机器人的最终落脚点。但目前,广汽集团的GoMate人形机器人计划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率先开展整机示范应用。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在机器人引领者特斯拉的带领下,截至目前,国内已有北汽、上汽、比亚迪、奇瑞等车企以及科技巨头华为、小米接近15家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人形机器人,主要分为以小鹏、小米、广汽为代表的“自研派”,和以上汽、北汽为代表的“投资派”。

摩根士丹利近期发布的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榜单显示,中国企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在这其中,车企成为重要的角色之一。

在这一轮新的风潮下,车企抢滩“造人”,变得更加紧促与急切。

距离有多远

在当前可初步实施的阶段,通过人形机器人服务于造车本身,在主机厂的车间生产线上充当“人力”,本质上仍是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提高工厂生产效率,优化人工生产成本。如广汽的GoMate、小鹏的Iron目前已在公司生产线上服务。

据悉,2025年,特斯拉预计将有超过1000个Optimus在特斯拉工厂帮助员工完成生产任务。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特斯拉的Optimus将在其内部率先使用,到2026年,特斯拉能够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生产,以供其他公司使用。

但抛开现有阻碍不谈,车企对于人形机器人的终极形态规划,并不止于生产、制造,而是将智能汽车的技术积累复制到机器人的研发,让人形机器人从工厂走向家庭,继汽车之外,衍生全新的具深智能形态,让人形机器人从工业领域走向大众家庭,应用于护理、服务、陪伴等多个场景。

由此来看,人形机器人和汽车本身的捆绑似乎并不是那么强。车企集体下场,是冲动之下的跟风决策,还是“具身智能”未来的必要路径?

“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智能汽车本质上就是智能机器人。”马斯克曾将汽车与人形机器人放在一起衡量。AI浪潮下,汽车已经脱离了传统交通工具的概念,向着智能终端的载体演变,与人形机器人相同,以无需人为操控便可实现自我行动为终极目标,服务用户。从这一概念来说,双方都是AI“具身智能”的前沿载体。

有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车企竞逐智能化的这两年,已经在人工智能技术上做了大量的累积,车企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力量之一,是因为智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在技术和功能上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同时,这两年车企频频布局手机、大模型、飞行汽车、车路云等业务,本质上已经不将自己局限在造车本身,小鹏向一家AI公司转型,其实这也是部分头部车企重点加码的领域。

人形机器人的接受指令、作出反应与行为的决策路径,和汽车的智能驾驶具有共通性,无论是对环境、道路的感知,还是与人的交互性,这些技术都是近些年车企所重点布局的领域。

据悉,特斯拉的Optimus便采用了与完全自动驾驶系统(FSD)相通的视觉感知方案和神经网络技术,以完成路径规划、物体识别等核心功能,芯片同样采用了与特斯拉智能汽车一致的FSD自动驾驶芯片D1;小鹏Iron的“大脑”也采用了小鹏汽车自研的图灵AI芯片,支持端到端大模型。

人工智能芯片和自动驾驶软件方面技术上的共通性,让车企“造人”有了积累与沉淀,相较于其他科技公司,有“捷径”可走。因此,车企往往要提前起跳,开展业务多元化布局战略,人形机器人便是其中之一。

此前,马斯克曾预测Optimus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未来创造高达10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56万亿元)的长期收入。对于当前经济效益处于低点的国内车企而言,自然不愿错过这一大的风口。

L2阶段与iPhone4时刻

车企竞相入局,春晚舞台的“秧歌机器人”话题量居高不下,相关概念股持续大涨,市场狂欢下,人形机器人似乎已经处在量产前夜。

“自动驾驶本质上是机器人科学,汽车公司的未来将是AI汽车和机器人。”在何小鹏看来,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未来的挑战有很多,距离通用人形机器人进入千家万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理想汽车所提出的入局机器人赛道“节奏不是现在”,李想指出车是无接触、标准化的机器人,如果车都无法实现L4,很难让更复杂的机器人去解决更难的问题。目前,理想汽车的重心是AI。

技术的研发最终还是要走向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但就目前来看,人形机器人产业尚处于萌芽期,市场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技术是否成熟、标准是否统一、成本如何把控、应用场景规划尚未迎来定论,距离量产这一阶段还较为遥远。

何小鹏将通用机器人能力分为五级,类似于自动驾驶的L1~L5分级体系:无自主操控、基础辅助智能+操控监督、具身智能+训练监督、自成长智能+轻微监督、AGI/ASI完全自主。

他表示,当前行业内的机器人技术普遍处于L2阶段,小鹏的机器人项目Iron的目标是尽快实现L3初阶能力并实现量产,经过训练后能够独立运行,仅在少数复杂情况下需要人工监督。智能汽车方面,小鹏今年将实现智能驾驶的准L3和L3能力,将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人形机器人从L2跨越到L3,完成这个跳跃所需要的能力和难度是数十倍的。”何小鹏表示,自动驾驶达到L3阶段就会迎来iPhone4时刻,但人形机器人需要达到L4阶段才能迎来iPhone4时刻,也就是“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现实。

尽管有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探索与积累,但想要在人形机器人方面有所实质性的产出,甚至摘取商业化落地的成果,整个产业与车企仍然需要经过重重阻碍。在这一过程中,考验的不仅是车企对于AI技术的探索与运用,还需依靠资金、规模、人才等大量硬实力的支撑,站在新的风口上淘金,就必然要有面临淘汰的勇气。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