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2-24 20:50:10
(原标题:全球财经连线|高盛、德银、摩根大通等外资机构唱多中国资产,A股能否进入长期上升通道?)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杨雨莱 广州报道
近日,高盛、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多家国际投资机构重估中国资产,且表示看好中国科技产业发展前景,对中国市场表现抱有信心。
高盛研究部在2月17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未来十年,AI的广泛普及有望推动中国股票整体盈利每年提高2.5%。摩根大通也预期中国股票未来10年至15年的每年平均回报率为7.8%。
2025年开年不久,为何中国市场就对国际资本产生如此大吸引力?国际资本的“重估”动作对于中国资产而言意味着什么?我们来连线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
四个因素使中国资产获得青睐
田利辉:主要有四个因素:第一个是中国的科技突破,第二个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优势,第三个是近期中国释放的政策红利,第四是全球资本再平衡的战略选择。
具体而言,中国近期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有了一定突破,这成为国际资本重构中国资产的核心动力。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大模型技术,颠覆了国际上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认知,其性能和成本优势推动了中国投资者重新评估中国科技股的成长价值。
在2024年,中国GDP突破了130万亿元,5%的增速在全球经济体当中处于领先。而且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升级,开始形成双轮驱动。同时,春节假期出游的人数、消费数据也展现出中国内需颇有活力和潜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2024年9月以来,互换便利工具、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一系列增量政策,稳定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也提升了外资对政策连续性的预期。
而且中国制造业也具有一定的韧性,共同推动国际资本流向多元化,增加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其他地区的风险高企,也会推动美元资产流入中国资本市场。
中国资产有望从价值洼地升级为增长高地
田利辉:中国资产有望从价值洼地升级为增长高地,国际资本的重估不仅是短期估值的修复,更是对中国经济转型和科技自主能力的长期看好。
具体而言,本轮重估会带来中国资本市场流动性提升,估值架构的重构,外资大规模的流入,如南向资金连续净买入,推动市场活跃度提升。外资虽然定价权在增强,但是这个定价权也推动中国科技股从估值折价向合理溢价的过渡。而且在此过程中,外资不断加码AI、半导体等领域,倒逼本土企业提升技术转化的效率,推动本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海外资金占比的提升,也会推动中国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公司治理规范化提升,进一步吸引更多长期资金的参与。国际资本对于中国新质生产力的认识,也为传统产业的升级、高科技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然而,外资流入以交易型基金为主,如果对冲基金快进快出,也会加剧市场的波动,需要警惕部分科技股短期涨幅扩大,而业绩兑现不及预期的回调压力。
国际资本用实际行动证实对中国市场的看好,开启了真金白银的加码。根据国际金融协会2月18日发布的最新国际资本流动报告,1月中国股票和债券吸纳的外资净流入总和超过了100亿美元。这是自2024年8月以来,外资首次同时加码中国股票和债券。
从最新披露的持仓报告看,去年四季度,美国桥水基金增持百度集团,持仓比例提升至历史新高;而英国柏基投资则大举加仓了拼多多。
国际资金的转向将给中国在岸与离岸市场带来哪些潜在影响?国际资本流入能否成为一种长期的状态?方德证券首席分析师张弛为我们带来他的解读。
部分长线资金进入市场配置
张弛:国际资金流动确实值得关注。一般而言,国际资金的流动对离岸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大,因为离岸市场资金限制较少,资金进出更为自由。相比之下,在岸市场则需要通过北向资金等渠道进行交易,相对自由度较低。
复盘过去十年的资金流,从操作风格来看,国际资金流主要由两大主力构成:一类是对冲基金,另一类是长线资金(long only)。对冲基金的操作习惯是进出较快;而长线资金则持有时间更长,一旦决定加仓便会持续增加。2021年高峰期时,外资持有离岸中资股的资产规模约为1.3万亿美元,而目前基本维持在7000亿至8000亿美元之间。2021年高峰期之后,主要操作的是对冲基金。
2025年2月的本轮资金流入,最初主要由对冲基金和南向资金助力。近期,部分国际投行的资金流向显示出有部分长线资金开始进入市场进行配置,这标志着一种转变。从配置公司层面来看,拼多多、百度、阿里、腾讯等龙头公司成为关注热点,因为这些公司是本轮港股上涨的核心助力,也是中国AI应用和互联网端受益最直接的头部公司。
短期估值回归或已结束
张弛:关于持续性问题,从短期来看,第一波估值回归已基本完成,投资者需制定相应的止盈计划。从长期角度分析,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第一,在外部因素上,受地缘政治影响,部分国际资金,尤其是美国本土的长线资金,可能在较长时间内难以投资中国。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提升欧洲乃至中东地区对中国市场的认知。第二,从更为关键的内部因素来看,中国产业需持续保持创新能力,以增加产业链整体效率,并增强自身“走出去”的能力,将市场范围从国内拓展至全球,从而打开市值增长空间。随着中国企业整体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外部资金有望逐步改变对中国的投资观念,进而形成稳定的资金流入。
上周(2月17日-21日),香港恒生科技指数创下近两年多以来新高。此外,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近1个月也大涨逾20%。
摩根士丹利在2月19日的报告中分析称,中国股市(尤其是离岸市场)已发生结构性质变,预计在技术突破推动下,中国股市的涨势将更具备持续性。
中国当前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能否促成中国资产进入长期上升通道?下一阶段我们有哪些需要警惕的风险?我们来听听广发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郑恺的观点。
中资科技股有望收敛与海外差距
郑恺:从全球投资的视角来看,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确实有助于推动中国资产,尤其是中国科技资产进入被全球资金重新评估的阶段。从全球科技投资的角度而言,亦可更加关注中资科技股在中长期内市值占比的提升趋势。在过去两年间,由AI引领的新一轮全球通用技术创新浪潮中,美国一直占据技术领先主体地位,并持续保持优势。对此,海外股市的定价较为积极,全球资金在过去两年大量涌入并推升了美股“七姐妹”的市值,使其爆发式增长。截至2025年1月底,美股“七姐妹”的市值占美股总市值的比例达到22%,占美股GDP的比重接近60%。相比之下,A股TMT板块在过去两年间在A股总市值中的占比一直维持在20%的水平,未出现显著扩张。
然而,春节前后,中资科技股的产业催化剂密集涌现,包括国内开源的DeepSeek以及阿里巴巴提出的资本开支扩张等。国产大模型正在以更低的训练成本实现或接近海外先进模型的综合能力,促使全球投资者重新认识到中国在AI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从中长期角度来看,A股相关领域,包括端侧及未来应用领域的加速涌现,有望驱动更多A股公司进入业绩兑现窗口期,进而重新吸引全球投资者的关注。这可能引发对中资科技股的阶段性重估,并可能缩小中国与海外,尤其是美股相关股票估值的差距。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节奏上的把握问题,例如A股和港股相关公司的估值修复程度存在差异。
4月或为风险偏好阶段性回落窗口
郑恺:从后续潜在风险及需关注的时间窗口来看,当前至全国两会召开前应为风险偏好处于较高水平的阶段。在此期间,市场布局将主要围绕两会释放的政策信号展开,以结构性机会为主。
然而,进入4月中旬之后,市场风险偏好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2025年的主要扰动因素包括:中美新一轮关税谈判的进展、广义财政空间能否有效拓展驱动PPI回升的预期,以及上市公司业绩表现等。这些因素将构成4月决策的关键研判变量。届时,市场波动性可能上升,市场亦将进入风险偏好阶段性回落的时间窗口。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节目嘉宾意见仅代表本人观点。)
策划:于晓娜
监制:施诗
编辑:李依农
记者:杨雨莱
制作:蔡于恬
摄影:李群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曾婷芳 赖禧 黄达迅
海外运营监制: 黄燕淑
海外运营内容统筹: 黄子豪
海外运营编辑:庄欢 吴婉婕 龙李华 张伟韬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和讯财经
2025-02-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