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子弹财经
2025-02-22 18:41:47
(原标题:核心人员离职、出海受挫,“ADC一哥”荣昌生物陷多事之秋)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孟祥娜
编辑 | 胡芳洁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进入2025年,荣昌生物便踏入了“多事之秋”,被一连串的负面消息所笼罩。
2月伊始,荣昌生物执行董事兼核心技术人员何如意突然宣布辞职,在生物医药行业激起千层浪。
何如意在行业内声名赫赫,其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技术积累,一直是荣昌生物发展的重要助力。他的离职,不仅让公司技术研发布局面临调整,也引发了外界诸多猜测和不安。
紧接着,辉瑞发布2024年财报中的其中一项内容,再次将荣昌生物推至风口浪尖。财报显示,辉瑞对从荣昌生物引进的维迪西妥单抗计提了高达2亿美元的减值。这一举措,反映出维迪西妥单抗在全球上市时间或销售预期上的不确定性,也让荣昌生物的财务状况受到质疑。
而到了2月16日,荣昌生物关联公司迈百瑞IPO进程终止。迈百瑞与荣昌生物在业务、股权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给“荣昌系”的资本扩张之路按下了暂停键。
一系列事件,让本就处于复杂市场局势中的荣昌生物,站在了命运变局的十字路口。
1、核心技术人员何如意辞职,为“降本增效”?
作为“ADC(抗体偶联药物,用于治疗肿瘤疾病)药物第一股”,荣昌生物的一举一动都备受业内关注。
2月7日,荣昌生物发布公告称,何如意因个人职业发展原因,申请辞去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执行董事、战略委员会委员及首席战略官的职务,并不再担任公司核心技术人员。
据界面新闻报道,何如意已加入扬子江药业,出任首席医学官(CMO)一职。
从履历背景来看,何如意在中国和美国的医学及制药领域积累了超30年经验,兼具中国、美国药监部门的工作经历,是药物临床审评审批方面的专家。
1999年7月至2016年7月,何如意任职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下属的美国药审中心,其间先后担任医学主管、医疗团队负责人以及代理部门副主任等重要职务。
2015年起,国内开启药审改革,人员编制增至190人,设立首席科学家岗位。2016年,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启动大规模人才招聘工作,引进数位美国FDA高级审评员作为首席科学家。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2016年7月,何如意回国,投身国内药品监管事业,直至2018年10月,担任CDE首席科学家,在推动国内药品审评体系与国际接轨、提升审评质量与效率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2020年1月,何如意加入荣昌生物,担任公司首席医学官兼临床研究主管,主要负责临床需求、医学支持、临床药理、注册合规、药物安全、临床研究及统计管理工作,成为荣昌生物的关键一员。
财报中,荣昌生物曾表示,公司建立了一支由首席医学官何如意领导的海内外临床及注册申报专家团队,针对不同产品分别制定了科学、高效的全球临床及注册战略,从而快速推进管线的全球注册及商业化进程,保证公司国际化战略的贯彻实施。
2021年,荣昌生物共有2款药物(注射用维迪西妥单抗、泰它西普)成功上市,并且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成为公司核心品种。
同年2月,公司的FIC(同类首创)产品泰它西普在国内获批,用于治疗中重度系统性红斑狼疮。
同年6月和12月,国内首款自主研发上市的ADC注射用维迪西妥单抗,先后在国内获批胃癌、尿路上皮癌适应证,成为首款获批的国产ADC。
诚然,何如意也收入颇丰,薪酬仅次于荣昌生物首席执行官房健民。Wind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2023年,何如意的薪酬分别为946.32万元、2603.96万元、772万元。2023年末,何如意持有公司160万股,期末持股市值9929.6万元。
作为荣昌生物的关键人物,何如意突然离职并非无迹可寻。有观点认为,何如意的离职对荣昌生物来说,可能是“降本增效”的体现。
2024年6月末,公司的研发人员数量1216人,较2023年末的1308人减少了92人。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2024年8月,荣昌生物陷入裁员传闻,何如意的职务就变更为首席战略官,不再担任公司首席医学官(CMO)和高级管理人员。
另有观点认为,何如意作为公司的关键人物,在创新药出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离职后会使公司的创新药出海面临新的挑战。
不过,公司在公告中表示,何如意的离职不会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研发实力、核心竞争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实际上,对于荣昌生物而言,何如意的离职并不是特例。2023年以来,已有核心技术人员、总裁傅道田因任期届满离任。首席财务官兼联席公司秘书李嘉因个人工作变动原因离任。这其中,傅道田自2019年9月起担任公司总裁,主要负责公司的新药临床前研发、工艺开发、质量管理与药品生产运营管理等工作。
2、被辉瑞计提2亿元无形资产减值
荣昌生物遇到的问题还不止如此。
2月4日,辉瑞发布的2024年财报中提到,辉瑞计提了29亿美元的无形资产减值,其中包括从荣昌生物引进的维迪西妥单抗计提2亿美元减值。
作为中国首个原创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是荣昌生物的“明星产品”,其成功“出海”更是被视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一大里程碑。
作为中国创新药的代表品种,维迪西妥单抗是首个获得美国FDA、中国药监局突破性疗法双重认定的ADC药物,其用于治疗胃癌、尿路上皮癌的新药上市申请经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并作为具有突出临床价值的临床急需药品分别于 2021年6月、2021年12月在中国获附条件批准上市。
维迪西妥单抗的“出海”之路也在2021年开启。当年8月,公司与美国西雅图基因公司(Seagen)达成一项全球独家许可协议,以开发与商业化维迪西妥单抗。
根据协议约定,荣昌生物授权Seagen获得维迪西妥单抗在全球(亚太区除外)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由Seagen承担在这些区域内进行的关于临床试验、开发与注册等相关活动的所有成本。
Seagen需向荣昌生物支付2亿美元首付款(荣昌生物已于2021年10月收到该笔款项)及最高可达2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同时荣昌生物将获得对外授权区域净销售额从高个位数到15%以上的梯度销售提成,这一交易额一度刷新中国制药企业单品种海外授权的最高纪录。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不过,2023年3月,辉瑞以每股229美元、总计4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eagen。因此,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现归属辉瑞。
但到了2024年,维迪西妥单抗却成为辉瑞资产减值对象之一,减值数额2亿美元恰好与该药物“出海”的首付款相当。
对此,荣昌生物回应称,这一减值是与交易时间相比,由于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维迪西妥单抗的一些适应证不推进了,所以预期价值相较交易时间有所下降。这是辉瑞根据市场竞争环境做出的判断。
荣昌生物2024年半年报中提及,全球市场,维迪西妥单抗联合PD-1一线治疗尿路上皮癌正处于III期临床研究阶段,单药治疗尿路上皮癌适应症处于II期临床研究阶段。
(图 / 荣昌生物2024年半年报)
那么,从全球市场来看,若辉瑞因减值对维迪西妥单抗后续投入和推广力度降低,使得其在海外市场销售额增长受限,按照预期获批新适应症是否会受影响?又是否会影响荣昌生物的里程碑付款?
对此,「界面新闻·子弹财经」向荣昌生物发送了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尚未回复。
3、荣昌生物还缺钱吗?
除了人员变动和核心产品预期调整所带来的风险外,眼下,荣昌生物的资金压力也不容小觑。
2020年、2022年,荣昌生物曾先后登陆港股、科创板,实现了“A+H”两地上市。
荣昌生物的营收主要来自核心产品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2021年两款产品上市,2021年至2023年,荣昌生物累计营收32.8亿元。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58%至17.15亿元,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但高额的研发投入、销售费用,让荣昌生物尚未实现盈利。
从商业模式上看,荣昌生物一边通过组建销售团队、市场推广等方式迅速让两款药品商业化变现,来实现业绩增长。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已组建800人自身免疫和近600人肿瘤商业化团队。2023、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的销售费用分别为7.75亿元、6.23亿元,同比增长76%、15%。
另一边,荣昌生物通过研发投入增加公司的研发管线,确保公司在未来能够持续推出新产品。仅2023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就高达13.06亿元,超过了当年10.83亿元的营收。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研发费用11.53亿元,同比增长34%。
但公司自上市以来,除2021年因维迪西妥单抗海外授权实现盈利外,其余年份均为亏损状态。2024年,公司预计净亏损14.7亿元,同比减亏3%。近三年,公司累计亏损近40亿元。
持续的亏损致使荣昌生物资金链承压,公司面临着资金周转难题。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的货币资金仅有6.65亿元,再加上2.6亿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两者合计也不过9.25亿元。而公司的短期借款就达10.27亿元。
面对高昂的研发投入和持续攀升的销售费用,这笔资金能支撑多久呢?
2024年3月,公司发布25.5亿元的定增预案,将用于新药研发项目。4个月后,定增金额下调至19.5亿元。
但目前该定增计划还未完成,尚待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核通过并经中国证监会作出同意注册决定后实施。
在定增预案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荣昌生物的实控人王威东、房健民、林健等10人控股的另一家公司迈百瑞的创业板上市之路已终止。
2月16日,深交所发布公告称,迈百瑞日前提交撤回上市申请。这距离迈百瑞首次上会已经过去一年半的时间。
迈百瑞是一家从事生物药CDMO(合同研发和生产组织)的企业,为荣昌生物等生物药企提供CDMO服务。
迈百瑞曾是荣昌生物的子公司,之后,荣昌生物退出持股,但两家公司业务合作、管理层关联紧密。荣昌生物是迈百瑞的重要客户,尤其在ADC(抗体偶联药物)领域,荣昌生物为迈百瑞提供了持续订单。
2019年、2021年和2022年第一季度,荣昌生物都是迈百瑞的第一大客户。不仅如此,荣昌生物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房健民同时在迈百瑞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可以预见的是,若迈百瑞成功上市,更利于与荣昌生物一起为开拓市场发挥协同效应。但如今迈百瑞IPO之路折戟,给双方的未来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
核心高管离职、维迪西妥单抗被辉瑞计提2亿美元减值、关联公司迈百瑞上市梦碎,荣昌生物进入了“多事之秋”。接下来,荣昌生物的定增预案能否顺利通过审核,公司何时能扭亏为盈,「界面新闻·子弹财经」将长期关注。
*文中题图来自:荣昌生物官网。
观点
2025-02-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2
子弹财经
2025-02-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