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21独家|原蔚来高管入职旷视科技,任研发副总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2-21 22:30:00

(原标题:21独家|原蔚来高管入职旷视科技,任研发副总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思琳 北京报道

 《21汽车·一见Auto》从多位独立信源处获悉,前蔚来自动驾驶高管秦海龙,目前已入职旷视科技,担任研发副总裁,负责公司的智驾量产和端到端技术研发。

秦海龙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计算机系,在加入蔚来前,他曾任元戎启行规控总监、长安汽车副总工程师。

2021年12月,秦加入蔚来,担任规划与控制部高级总监,主导了高速NOP Plus版本的量产交付、提出城区高速一体化方案。 

2024年,蔚来自动驾驶部门发生两次调整,秦海龙的离职也与之相关。

第一次调整是在去年6月,秦海龙权限扩大。

《21汽车·一见Auto》曾报道,当时,中国的智驾行业在特斯拉FSD V12的影响下集体向端到端路线切换,蔚来也围绕端到端,对智驾团队进行组织调整:成立大模型部、部署架构与方案部、时空信息部,撤销原来的感知部、规划与控制部、环境信息部及方案交付部。

“传统的分模块的组织方式在融合上进展缓慢,在新的组织架构里,各个模块的人以项目为核心聚集到一起,做事阻力更小。在研发上快步往前走的同时,团队也能有常规的产品交付出来。”蔚来知情人士解读。

一位接近蔚来智驾中层的内部人士告诉《21汽车·一见Auto》,在此次调整中,秦海龙所带领的规控部门被拆分、合并,部门总人数达近200人,相较于原来“翻了一倍”。秦所负责的“部署架构与方案部”,不仅要负责和车端相关的整体算法研发、架构设计,同时还要承担功能交付的职责。

组织调整后,蔚来将发布量产端到端的时间定在2024年9月30日,目标是“超越友商、有机会做智能驾驶行业的第一名。” 

蔚来的智驾野心来自于过去的积累。2016年,蔚来开启自动驾驶自研,比理想早了6年;2020年10月,蔚来上线导航辅助驾驶NOP,成为最早在Mobileye芯片上量产辅助驾驶的国产品牌,比理想、小鹏均早了1年。

但第一次调整智驾组织架构后的结果不及预期。有内部人士向《21汽车·一见Auto》复盘,从6月调整架构到实际端到端方案交付的Deadline(截止期限)只有4个月,主力团队都在主攻端到端技术,尝试过多种方案,包括One Model一段式端到端、多段式端到端、还有和VLM世界模型相结合的端到端,“给到量产团队的精力、资源有限。”

去年12月,为冲刺端到端交付,蔚来再次调整智驾组织,最大的变化是,任少卿接替彭超,直管大模型部。 

同时,秦海龙所在的交付团队受到波及,具体而言:

* 陈昆盛将接替秦海龙,任部署架构与方案部负责人。

* 被替换的彭超、秦海龙,成为方案负责人,组成虚拟战队,负责交付,向任少卿汇报。

* 方案负责人不再直接带团队、也不再负责核心业务。

12月架构调整之后的目标是在一季度交付端到端量产方案。

调整架构后,秦海龙提出了离职。蔚来原时空信息部门负责人袁弘渊在去年11月就已离职。

有关秦海龙离职的原因,多位知情人士向《21汽车·一见Auto》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一位蔚来研发人士称,秦海龙在蔚来智驾部门扮演着“承重墙”的角色,比如,2022年11月末,秦海龙带领了一小部分团队做了一套可以兼顾城区、高速一体化的Demo。一个月后,蔚来创始人李斌和几位高管用这个demo试车,跑通了城区、高速、换电站的场景。蔚来自此才开始全面开展城区辅助驾驶的研发。

“从大部门的负责人调整为方案负责人、不再管理具体业务,秦海龙的scope(职责范围)不断缩小,相当于一个虚职。这或许是他离职的直接原因。”上述人士说。 

另一位接近秦海龙的智驾部门员工称,秦倾向于做从0到1的量产交付的事,想要做“一号位”,离职后也曾想过创业做机器人,考虑到创业风险,最终选择入职旷视科技担任研发负责人。

2011年,旷视科技以计算机视觉技术起家,早期和商汤、云从、依图并称为“AI四小龙”。在辗转游戏、安防、智慧物流等领域之后,旷视科技在2021年正式进军智能汽车领域,2023年拿到吉利汽车的定点采购资格。

2025年,旷视的目标是研发出下一代贯通感知、决策和规控的一段式端到端系统,并将其尽快量产上车。有着主机厂量产经验的秦海龙,和旷视科技的目标不谋而合。

《21汽车·一见Auto》就以上消息求证秦海龙本人,截至发稿,对方暂无回应。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