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新能源行业迎利好!国常会审议通过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2-21 22:30:04

(原标题:新能源行业迎利好!国常会审议通过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冀琳 北京报道

动力电池退役潮临近,回收利用领域迎来利好。

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要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要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制定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加强监督管理。要加快制定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带动回收利用。

电池回收行业是新能源后周期行业。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通常在6~8年,预计第一批成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时点将在2024—2025年。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动力电池回收对环保和资源利用至关重要。动力电池环保性强,无序回收会造成污染与资源浪费,绿色环保是发展主基调,回收工作势在必行。这对新能源产业是重大利好,能推动产业循环发展,尤其在报废回收和电池制造产业之间形成良好的拉动效应,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产业升级。

电池回收行业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

动力电池退役有多大规模?据中信证券研报测算,到2030年全球退役电池量接近831Wh,对应回收市场空间达到1895亿元,2023—2030年市场空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33%。

此前,针对动力电池回收循环利用问题,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电池回收行业想要实现长足发展,需要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她介绍,目前我国的电池生产存在非标准化问题,市面上生产的电池结构种类繁杂,回收效率较低,经济效率也相应地受到影响。

张薇进一步解释,“电芯与电池包的制造正处于百花齐放的环节,结构和材料构成层出不穷,不断迭代更新,没有相对统一和稳定,电池回收利用应该聚焦解决结构难题,研究智能柔性拆解以及解胶拆解,实现精细化无损拆解。”

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堵点、卡点在哪里?崔东树指出,当前回收的无序状态是主要障碍。资源抢夺致使优质资源公司获取废旧电池资源困难,资源利用混乱。不过,在加强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方面,编码管理、有序回收以及完善车辆回收管理体制等技术手段可发挥重要作用。

“现阶段,电池回收还在探索更适合的商业模式。由于行业尚未形成规模化,还不是能收获大量经济效益的时候。行业真正的竞争不能停留在简单处理的单纯拼价格,而是在于设计模式提高电池回收量,提高拆解,利用和材料再生循环水平,以及对回收利用全过程的安全环保管控水平。”张薇对记者表示,行业目前一是关注回收的技术手段,二是产品碳足迹。从产业链角度看,例如产品出口至欧盟会面临碳关税的成本,产品碳足迹的减少能够降低这部分成本。

加快制定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

上述会议指出,要加快制定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带动回收利用。在欧盟碳关税、电池法等政策的影响下,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对产品碳足迹研究愈发重视。

对于产品碳足迹核算,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双碳官孟兵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去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公布“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名单”,电池产品碳足迹被列为研发重点,国内多家动力电池大厂主动投身研发,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不断涌现。尽管国家级标准尚未出台,但已在全国标准公共信息平台立项,显示出国内在此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研究成果。

在与国际标准对标方面,中国面临着挑战与机遇。欧盟标准是重要参照,而目前欧盟排放性标准数据库中关于中国的排放性质数据存在偏大且老旧的问题。孟兵站建议,我国应尽快更新符合碳排放相关因子数据,加速推动国家标准出台,并确保降碳模型参数契合实体经济实际,为碳足迹研究提供精准有力的数据支撑。

孟兵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企业而言,在动力电池碳足迹研究中,需做好能力储备与管理工作。碳足迹研究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不仅助力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还能降低产品碳足迹与企业成本,更有利于产品对接国际标准,推动我国产品出口。随着行业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动力电池碳足迹研究有望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绿色竞争中开辟新的优势赛道,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迈向新高度。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