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港股SPAC,或许迎来了关键一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2-21 10:45:12

(原标题:港股SPAC,或许迎来了关键一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雷若馨 深圳报道

近日,港交所披露,图达通拟通过SPAC公司TechStar(7855.HK)登陆港股,或将成为继禾赛科技(NASDAQ:HSAI)和速腾聚创(2498.HK)之后,国内第三家上市的激光雷达公司。

根据灼识咨询资料,图达通是首家实现量产的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解决方案供应商。招股书显示,图达通在本次并购交易中的议定估值为117亿港元。黄山建投资本、富策及珠海横琴华盖则作为独立第三方投资(PIPE)投资者,签订了5.51亿港元的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港版”SPAC2022年引入以来,却没有复制美股的火热场景,反而十分沉寂。

此次港股SPAC,或许迎来了关键一战。

“背靠”蔚来

蔚来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图达通的相关资料中,可谓是“深度绑定”。招股书显示,图达通获得了蔚来资本的三轮注资,而蔚来也作为图达通的最大客户,在各报告期内分别贡献了后者总收入的88.7%、90.6%及92.4%。

2022年至2024年前9个月,图达通的收入分别为6630.2万美元、1.21亿美元及1.19亿美元。虽背靠蔚来,销售额喜人,但图达通目前还处于“多卖多亏”的尴尬境地。

在蔚来与理想、小鹏等车企不断打出“性价比”牌面之时,图达通所处的激光雷达市场也流行起了“以价换量”。

2023年,以ADAS激光雷达解决方案销售收入计,排名前三的图达通、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市场份额分别为18.6%、18.2%、17.5%,差距极小,竞争激烈。

公开资料显示,禾赛科技计划2025年激光雷达价格减半,主攻15万元以下市场。速腾聚创则推出售价低至200美元的MX系列,2024年前三季度出货38.2万台,同比增长260%。图达通产品的平均售价也逐年降低。

猎鹰系列、灵雀系列、捷豹系列的激光雷达传感器是图达通的主要产品,其中猎鹰系列占总收入比在98%左右。而此系列于报告期内的毛利率分别为-64.6%、-36.2%及-15.7%,虽然在实现量产后稳步提升,但还未突破盈利线。不到3年,图达通累积亏损5.37亿美元。

持续亏损之下,与两家上市公司同台竞技的图达通,面临着资金紧张的局面。2024年前9个月,一系列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融资活动使得其现金减少7297万美元。截至2024年9月末,图达通账上现金仅余3450.5万美元,而其负债净额则由2023年末的5.75亿美元进一步增至7亿美元。

“港版”SPAC能否复苏

图达通预计于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正毛利,其后续发展仍然需寻求资本助力。早在2023年,图达通就已通过IPO备案,曾计划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但迟迟未有进展。

2024年12月,图达通与TechStar签订业务合并协议,拟转道港股借壳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根据招股书的信息,本次上市募资4.74亿港元,60%将投入新架构研发,20%用于扩产,剩余资金用于全球化。

与传统IPO先讲故事再拿钱的剧本不同,通过SPAC上市的机制更像是拿钱开盲盒:投行/PE募资成立纯资金公司SPAC,通过IPO上市筹集资金,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寻找目标公司,再通过De-SPAC并购交易帮助后者实现上市目标。

SPAC不再需要传统IPO流程中的一系列包销、路演、合规流程,因此上市更快。市面上普遍的说法是,若准备工作安排得当,六个月内便可以完成SPAC和De-SPAC的交易过程。2020年,疫情导致的市场极端波动之下,“短平快”的SPAC在美股井喷,成为当年华尔街最火爆的趋势之一。

2022年,港交所也引入了SPAC机制,当年便有14家SPAC递表,5家成功上市。

不过,“港版”SPAC却没有复制美股的火热场景,甚至十分沉寂。

按照港股并购时间要求,SPAC公司需在上市后24个月内发出De-SPAC交易公告,并在上市后36个月内完成交易。也就是说,2025年是5家SPAC的最后期限。

而直到2024年10月,汇德收购与狮腾控股(2562.HK)的业务合并,才使得首宗“港版”De-SPAC正式完成。进入2025年,在极限倒计时中,Aquila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其目标公司将于3月10日上市;TechStar也找到了图达通作为目标公司,助其递表港交所。

而剩下的2家SPAC——Vision Deal与INTERRA似乎已成败局。前者与趣丸集团的合并被终止,后者大量股份被赎回,目前二者均已停牌。

有分析表示,“港版”SPAC遇冷或与其门槛较高、案例太少有关。

相较于美国及其他地区,香港的SPAC有着更严的门槛,对发起人、投资者、PIPE均有具体要求。截至2024年末,再未有新增香港SPAC上市及递表,似乎“港版”SPAC就永远定格在了2022年。而目前仅有的5家SPAC进程不一,更是加深了市场对此机制的顾虑。

业内人士认为,选择SPAC机制上市的企业往往对资金的需求比较迫切,急于快速扩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发现,“港版”SPAC中的4家目标企业在递表时均为亏损状态,其中3家企业均是自身尝试IPO无果后转向SPAC机制。

目前已成功通过De-SPAC上市港股的狮腾控股,开盘价为20港元/股,截至2月19日午间,狮腾控股报价25港元/股,累计涨幅25%。

2024年8月,港交所发布公告,下调了De-SPAC的独立第三方投资门槛。若Aquila、TechStar的目标公司成功上市且股价表现稳健,这或将打破港股SPAC的“冰封状态”,将此机制再次端上投资机构与急切寻求IPO企业的选择牌桌。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