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2-14 23:06:44
(原标题:标兵渐远、追兵渐近,南京如何动起来?|DeepSeek之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归辞 上海报道
蛇年新春前后,DeepSeek有如一颗在科技穹宇迸发的绚烂流火,引燃全球业内外。
一连串“灵魂追问”随之被提出:“为什么‘AI三杰’都是广东人,却都没在广东发展?” “杭州DeepSeek,给深圳敲了什么警钟?”“为什么DeepSeek不在上海张江?”“为什么南京没有DeepSeek?”
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在南京2月5日召开的新春第一会上,带头讨论了“杭州六小龙”在海内外出圈的现象。他认为,杭州良好的创新氛围、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这位履新南京不到三个月的书记提出,只有在营商环境上抢占高地,才能在区域竞争中跟上步伐。
从2月7日至2月10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交汇点”客户端和《新华日报》连发四篇专稿文章,以难得的锐利提出“杭州有DeepSeek,我们有什么”“为什么我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等问题并进行深入讨论。
对此,《人民日报》评论也称赞道“这样的追问很有现实意义”,并称“不少地方以杭州为标尺进行对照,敢于自问、勇于反思、善找差距,同样令人钦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方了解到,上述有关DeepSeek的话题眼下已然成为南京政府官员、企业家等各界人士交流讨论的热点。
有人期待两位“70后”主政者——刚从海南调任的市委书记周红波、曾长期任职北京并于2023年担任南京市市长的陈之常这组搭档,能够为近年来“不变”的南京带来活力与改变。
有人期待在南京“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激烈竞争态势” 之际,迎来一场破局式的改变。
有接近南京政府的人士告诉记者,南京一些领导正在思考如何利用好南京的科研院校资源,减少人才外流,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但也有人采访中告诉记者,部分当地政府人士对“DeepSeek南京之问”还“没感觉”,他们觉得南京的制造业还是很强的。言下之意,不能拿南京的短板和杭州的长板比。
南京既不能盲目焦虑、妄自菲薄,更不能再犹豫观望,南京的确需要动起来了。
GDP第十城的安逸感与危机感
一位在南京经商多年、接近政府的人士在采访中谈及,作为旅游城市,南京的一个著名文化景点是夫子庙,当西安、成都等地的文旅做得风生水起之时,南京的夫子庙二十年后与二十年前却没有什么改变与创新。
“不变夫子庙”某种程度上或可被视为南京近些年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我觉得南京一直以来在新兴产业领域都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它在这个领域的短板不是一时形成的,与求安逸、不出错的氛围有很大关系。”上述人士表示。
《新华日报》2月10日刊发的《南京观察》记者集体采写里所论及的南京“体制味太浓”问题,背后是一个保守求稳的公务员群体,以及大政府小企业的运作模式,这与浙江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小政府模式不同。
“安逸感”不仅体现在体制里,也反映在社会文化中:采访中一些人反馈,本地人更喜欢进“体制内”工作,倾向拿四五千工资做循规蹈矩的工作,住父辈给的房子过安逸的生活。而那些想创业、想打拼历练的优秀人才,则许多会选择去其他城市发展。
然而当下,与这种“安逸感”形成反差的是省内外环境所带来的隐隐“危机感”。
在江苏“十三太保”里,南京的经济总量一直不如苏州,人均GDP不仅跑不赢无锡、苏州,还在2023年被常州赶超,掉至全省第四。近年来,无锡、苏州新型工业化、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徐州、常州、南通等城市也开始起速,南京相较之下显得逊色。
2024年,南京GDP增速4.5%,在省内垫底。从2020年至2024年,南京与苏州的GDP比值从1.36扩大至1.44,与无锡的GDP比值从1.98缩小至1.14,南京GDP占全省的比重也逐年下降,从2020年的14.43%降至2024年的13.50%。
省内忧虑省外患。2020年南京成功超越天津跻身全国GDP前十,只是守住全国GDP第十城的压力似也如影随形。
今年在南京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相关领导坦言,南京 “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激烈竞争态势”“争先进位的压力不断增大”。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南京在省内被苏州拉开差距的同时,也面临宁波等城市的紧追。2024年,宁波和南京的GDP分别为18148亿元、18509亿元,增速分别为5.4%、4.5%,差距由2023年的969亿元缩小至353亿元。宁波还计划在2025年实现GDP总量破2万亿,进入全国前十。
杭州在2023年GDP迈上两万亿台阶。2024年,杭州的GDP为21860 亿元,增速为4.7%。目前,南京与杭州的GDP差距在3712亿元。
与此同时,在近些年全国一线城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浪潮中,背靠钢铁、化工等实力传统制造业的南京虽也有一些动作,但存在感相对不足。
以南京的软件产业为例,早在2005年,南京就将软件产业定位为“第一优先鼓励发展产业”。2021年,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入选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3年,相关产业规模超8000亿元。
然而,业内评价南京软件产业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链带动能力较弱,在行业里存在感不足。同时,软件产业主要集中于通信、政务等传统领域,对云计算、元宇宙、AI大模型等新兴领域的布局相对较慢。
在这个意义上,反而是南京周边的合肥近年来走出了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势能,合肥、芜湖、滁州等城市也承接住了南京不少企业和项目的外溢。
此外,江苏省内除了苏州早在2022年就已形成出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常州近年来在新能源产业上也势头强劲,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8500亿元。南京目前重点新兴产业集群规模均在千亿级别,没有突破万亿。
尽管有“危”,但“机”何尝不蕴含其中。
南京还是有自己的优势。作为近代工业的摇篮,南京的重工业实力雄厚。石化、电子、汽车、钢铁四大支柱产业铸成了南京经济的半壁江山,2023年产值超9000多亿元,占全市总量比重达60.3%,这是南京经济的底气。
新兴产业方面,南京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等产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也具有潜力。
此外,南京拥有五十多所高校,“双一流” 大学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不可多得的科教与人才资源中,蕴藏着发展“硬核科技”的巨大潜力。
但多一些危机感,对于南京或许是好事。
两位新一把手,一份省级重磅文件
主政者的行事格调与实干本领以及领导班子的稳定对于一地的发展尤为关键。
记者注意到,南京的主政者更换相当频繁。近十年来,南京四更书记、五更市长,一把手的任期常常不到两三年,区领导也频频更换。
如今,南京迎来两位新一把手。
2023年1月,曾是北京最年轻区长、江苏最年轻市委书记的陈之常接替夏心旻担任南京市市长。履新南京后,陈之常也成为当时江苏13市最年轻的政府一把手,同时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最年轻的一把手。
陈之常生于1974年12月,是四川大竹人,1996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得法学学士。他曾长期在北京工作,曾任北京东城区副区长、石景山区区长等职。2019年,他调任江苏淮安,历任淮安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直至履新南京。
南京市委书记一职也在去年12月迎来新变动。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履新前主政海南三亚的周红波,32年后重返南京,接替韩立明担任市委书记。
周红波出生于1970年10月,是广西桂林人,1992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他曾长期在广西工作,曾任南宁市市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等职。2021年年初,周红波出任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直至履新南京。
有人期待两位“70后”一把手搭档能够有所作为,为南京发展带来新的气象。
南京今年的主要经济目标包括GDP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正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稳中提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与此同时,记者也注意到,南京在今年迎来一份省级重磅文件。
今年1月,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为南京江北新区未来的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
南京江北新区在2015年6月被国务院批复设立为国家级新区,是江苏唯一的国家级新区。2019年8月,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位于江北新区。
坐拥“双区联动”优势,江北新区近年来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2022年,江北新区的GDP为2628.47亿元,仅增长1.8%,2023年GDP为2698.6亿元,增长较缓。目前,该区在南京全市的GDP占比为15.5%,在南京各区GDP排名第二。
记者从多方了解到,南京江北新区在建设发展的初期阶段成效良好,但其后发展面临不小问题,比如在招商引资上不少项目被其他城市拿走,科创活力不足,产城融合不足、配套滞后等。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前曾担任江北新区要职的前该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在2024年被查。目前,担任江北新区书记的是曾任江苏通州、启东、南通三市副市长以及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的陆卫东,他在去年1月得到任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江苏出台的《意见》为江北新区设下发展目标,并明确了重点任务。
《意见》提出,到2027年,江北新区经济总量占省、市比重持续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4.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200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6000亿元;集聚人口300万人。到2030年,经济总量力争突破5800亿元,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水平大幅提高,新主城功能更加完善,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到2035年,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总量力争在2023年基础上翻一番等目标。
《意见》还要求江北新区重点推动构建高效能成果转化体系、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深化激励性创新机制改革,并要求其加快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等。
该文件出台后,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发声,江北新区上下坐不住、等不起了。
2月8日,春节假期后开工的第4天,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用一天时间调研江北新区,并召开会议研究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江北新区高质量建设意见的具体举措。
周红波表示,新区上下要不负重托,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责任感紧迫感,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切实扛起国家级新区的使命担当,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作出应有贡献。
南京,必须动起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1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15
证券之星网站
2025-02-1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1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1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