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国星宇航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航天科技加人工智能有没有搞头?

来源:和讯财经

2025-02-14 23:12:03

(原标题:国星宇航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航天科技加人工智能有没有搞头?)

近期,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星宇航)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提交了IPO的申请文件,保荐人国泰君安和建银国际。拟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

根据招股书披露,国星宇航成立于2018年。以商业航天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率先专注于探索AI技术与卫星技术的交叉领域,在开发AI卫星及星基解决方案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2021年,国星宇航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国星宇航脚踏“商业航天”和“人工智能”两大重点热门领域,作为投资者如何读懂公司的资本故事?

身处朝阳行业,尚未实现盈利

“商业航天”和“人工智能+”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分别首次提及了“商业航天”和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而随着中国版“星链”发射计划的逐步逼近。商业航天在未来十年内必定会迎来大爆发。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商业航天行业的产值由2019年约人民币0.8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1.9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4.1%,预计至2028年将达到约6.0万亿元,即2023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5.9%。

其中,与卫星相关的产业链包括卫星制造、卫星运营和应用。根据招股书介绍,国星宇航致力于研制商业卫星,保证稳定的运营管理,并根据客户广泛场景应用需求提供星基解决方案。业务涵盖了从“造卫星”到“管卫星”再到“用卫星”的完整业务链条。

2022年至2024年前9个月,国星宇航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1.77亿元、5.08亿元和2.37亿元。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按过往收入增长率计,国星宇航是中国卫星行业增长最快的商业航天企业。按2023年的收入计,其在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八;在所有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

不过,公司当前总体营收规模不大,客户集中度也较高。根据披露,2022年至2024年前9个月,公司前五大客户占公司同期总收入的73.9%、56.1%及92.7%。最大客户的收入占公司同期总收入的49.2%、21.5%及73.0%。

此外,国星宇航当前仍未实现盈利。根据披露,2022年至2024年前9个月,公司分别产生人民币9090.7万元、1.39亿元和2.14亿元的亏损。三年累计亏损约4.44亿元。

公司对此解释称:净亏损主要由于公司不断增长的经营开支,尤其是一般及行政开支和研发开支,其中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以及金融资产减值亏损净额。

公布千星发射计划,或面临太空资源争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国星宇航是中国少数具备全方位卫星研制能力的商业航天公司之一。亦是中国最早开发、制造及发射AI应用卫星及AI智算卫星的商业航天企业。

当前,公司业务主要分为星基解决方案和卫星及相关服务两大板块。

其中,卫星及相关服务,是公司整个业务的基础。公司根据客户的特定要求及规格研制及销售定制化卫星,并可提供相关的卫星运控管理。截至目前,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6颗传统遥感卫星及1颗AI应用卫星;自主开发了6颗AI有效载荷、4颗AI应用卫星及4颗AI智算卫星,已成功完成13项太空任务。

不过,公司卫星及相关服务的收入波动较为剧烈。2023年,公司来自于卫星及相关服务的收入为322.1万元,相较上年同比大幅减少94%,对公司整体营收的贡献也从上年的29%下降至不足1%。公司对此解释称,主要是由于卫星交付周期及火箭发射排期。而截至2024年前9个月,卫星及相关服务的收入又同比增加60多倍,达到2726.2万元。

来源:公司招股书

星基解决方案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及通过“灵境引擎”的AI算法,提供定制应用方案,如实际城市的高精度3D数字建模等。

招股书介绍称,公司开发的灵境引擎,是一个旨在节省成本及高效分析卫星遥感数据,以及进行三维建模的先进地面基础设施。由此来看,公司的星基解决方案主要为提供卫星遥感服务。

但卫星遥感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需求提升缓慢。当前商业市场的卫星应用主要分为通信、导航、遥感三种,其中通信和导航的服务应用已经可以普及到公众个体,因而规模效益非常明显。而对地观测市场仍然更多的由政府和国防部门买单,故而规模性发展非常受限。根据Satellite Industry Association此前2022年的数据,目前卫星遥感市场主要针对2B用户,缺乏广泛的2C市场,因此市场规模只占下游应用市场规模的2%左右。

不过,公司后续储备订单充足。根据披露,公司目前已获得研制另外20颗AI智算卫星的订单,并就其中12颗卫星订立发射服务协议,预期于2025年发射。

同时,公司当前正在积极推进“星算计划”,旨在建设由2,800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据介绍称,星算计划的2,800颗AI智算卫星的轨道及频谱已获得国际电信联盟的审批并公示,将是国星宇航在全球舞台上建立地位和影响力的重大里程碑。

但公司未来或将面临发射能力争夺和轨道资源的争夺。当前,我国的卫星发射能力并不充裕,而根据此前公布的多个卫星组网计划,绝大部分卫星或将在未来几年内密集发射。因此,可能导致下游市场一定程度的发射能力争夺。

此外,由于卫星运行轨道和通信用的无线电频率的不可重复性,其轨道资源和无线电频率资源相当于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根据ITU官网数据,地球低轨卫星总容量约6万颗,当前在轨卫星数量约8千颗,而各国申报得数量已超7万颗。可见,未来业内对相关资源的争夺将相当激烈。

研发开支低于行政开支,外包技术研发

与大众印象里的传统商业航天企业不同。国星宇航相关业务属于与卫星相关的产品或服务,其核心技术更加偏向应用服务领域。公司两大业务之一的卫星相关服务业务主要包含卫星定制设计类的研发、总装、集成与测试,不涉及卫星的核心部件或关键系统等高技术壁垒业务。因此,公司对于技术创新的需求较低,过往的研发投入也相对较少。

根据公司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4年前9个月,公司的研发支出分别为4582万元、5347.8万元和1.05亿元。从数据上来看,2022年至2023年,研发支出规模仅略高于销售及营销开支,并远远低于一般及行政开支。2024年前9个月,研发支出同比大幅上涨,但仍低于当期的一般及行政开支。

来源:公司招股书

根据招股书介绍,国星宇航的核心技术包括适配太空环境的AI应用卫星研制技术、基于型谱化卫星平台的整星快速定制、基于灵境引擎的遥感数据自动化空间升维技术及基于高功率平板式卫星平台的AI智算卫星研制技术。

不过,公司部分研发依赖外包。从披露的研发开支明细来看,公司绝大部分研发开支均来自于雇员福利开支和外包研发开支。其中,外包研发开支主要用于委聘第三方进行与我们星基解决方案应用场景相关的研发项目,以及与AI算力模块以开发AI智算卫星相关的研发项目。

来源:公司招股书

另据招股书内披露,公司的2024年前9个月的研发开支大幅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包研发开支增加,其主要用于委聘第三方进行AI算力模块相关的研发项目以开发AI智算卫星;及雇员福利开支增加,主要归因于对研发雇员的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

不过另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若干产品应用场景属于国家发改委及商务部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中的“禁止类别”。包括包括真三维地图编制;及其他测绘及地质相关服务。外国投资者不得持有从事该等禁止业务的任何实体的任何股权。目前,公司所有现有股东均为境内投资者。但这也意味着该公司将无法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其技术路径也可能受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