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开门红”!1月新增社融和信贷均创历史新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2-14 21:56:07

(原标题:“开门红”!1月新增社融和信贷均创历史新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婧 北京报道 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1月金融数据显示,2025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833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5.22万亿元,同比多增3793亿元。2025年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15.2万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57.71万亿元,同比增长7.2%。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表示,1月信贷投放靠前发力,新增贷款规模保持在高位,在去年高基数、春节错位以及化债置换等多因素影响下,仍实现同比多增,“开门红”如期实现。一方面,银行资产端“早投放、稳收益”诉求较强,前期项目储备在年初集中释放。另一方面,“十四五”规划收官带来一定的信贷需求,政策支持领域和保障性项目成为“开门红”投放的重点,发达地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投资需求也对信贷投放形成有效支撑。此外,今年春节提前至1月,节前企业支付采购款、供应链和项目进度款结算、员工薪酬奖金发放等用款需求也提前释放。

有银行人士向记者反映,1月信贷数据较好有春节因素的影响。今年春节提前至1月,节前供应链和项目进度款结算、员工薪酬奖金发放等用款需求都提前至1月释放,2月用款需求相比去年同期会有减少。从以往经验看,对于2月数据,届时与1月数据合并观察会更为合理,可以熨平春节效应等因素扰动。

1月金融数据还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18.52万亿元,同比增长7%,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112.45万亿元,同比增长0.4%,增速正式步入正增长区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自统计2025年1月份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M1统计口径。此次修订,将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纳入M1,不影响M0、M2的统计口径。

分析人士认为,新口径下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一并纳入M1,能够有效缓解春节前集中发放工资等导致的企业-居民活期存款“跷跷板”效应。政府债券加快发行后,形成的财政存款有所增加,这部分存款不计入M2,再加上理财分流、去年同期高基数等因素影响,1月M2增速稳中略降。后续政府债券发行融入的资金逐步支出后,转化为企业存款计入M2中,未来M2增长有望加快。 

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有所好转

1月新增社融7.06万亿元,高基数下同比多增583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信贷“开门红”和政府债发行节奏前移,对社融增长形成强有力拉动。具体数据来看,1月政府债融资6933亿元,同比大幅多增3986亿元。同时,信贷加快投放下,1月社融项下的表内信贷增加5.22万亿元,同比多增3793亿元。

温彬表示,在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要求下,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在1月即启动发行,地方债也蓄势待发。国债和地方债发行适度靠前,有利于相关部门提前部署项目储备和资金使用工作,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确保对经济增长形成强有力拉动。后续看,全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将较去年有所上升,以更好发挥稳增长功效,地方着力推动隐债清零,置换债券靠前发力。政府债发行规模大幅提升和信贷总量总体平稳下,全年社融增量有望维持在较高水平。

从金融机构统计口径看,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5.13万亿元,去年同期为4.92万亿元,亦创历史新高。分部门看,对公贷款为主导,零售贷款相对平稳,票据低息资产压缩,信贷结构有所优化。

从具体数据来看,住户贷款增加443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49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935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7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4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46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514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200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居民中长贷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有所好转,1月份个人住房贷款新增2447亿元,同比多增1519亿元。分析人士指出,2024年以来,在供给和需求两端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显现,为住房贷款需求回暖提供支撑,一家规模较大的农商行表示,今年1月,该行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量、发放笔数均同比增长超30%。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受春节假期影响,1月百强房企的销售额同比下降16.5%,但与去年超过30%的降幅相比,销售额下降幅度已显著收窄,且多地楼市推出“迎新年、购新房”活动,积极推动市场回暖。从价格看,1月百城二手住宅平均价格跌幅连续6个月收窄,部分核心城市在优质改善项目入市带动下,新房价格呈结构性上涨态势,一线及二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36%、0.26%。此外,在新发和存量房贷利率利差大幅收窄下,居民按揭早偿率相比去年同期继续下降。

温彬指出,年初项目储备集中释放,对公贷款发挥信贷“压舱石”作用。从过去五年同期均值看,1月对公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超过80%,其中对公中长贷占新增贷款比重超过60%,均高于其余月份。从结构上看,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3.3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4.41万亿元,同比增长11.4%,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此外,1月国股票据转贴现利率(以下简称“票据利率”)走高也侧面印证月内信贷增长相对较好。1M、3M、6M票据利率月均值分别为1.99%、1.67%、1.42%,环比上年12月大幅上行,1M国股转贴现利率临近月末利率峰值一度达到3.2%,表明月末票据压量。温彬分析,这意味着在腾挪信贷额度、稳定净息差等考量下,部分银行或持续缩减表内票据贴现,压降低息资产业务,优化资产结构。

M2同比增速为何放缓?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7%,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M1余额同比增长0.4%,修订后的M1步入正增长区间。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告诉记者,M1恢复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2025年1月起央行调整M1统计口径,新加入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两项。由于个人活期存款规模较大,且此前一直保持4%至6%的正增长,由此带动新统计口径下M1增速加快。

温彬表示,调整口径后M1季节性扰动消退,波动性下降。今年1月起,个人活期、非银支付机构备付金正式纳入修订后的M1统计口径,M1数据与经济增长指标的相关性增强,新口径下M1同比增速的走势也将更为平稳。调整口径后回溯测算去年12月M1同比增速为1.2%,高于实际公布值-1.4%。此外,新口径下居民活期纳入M1,使得春节效应下对公和零售“跷跷板效应”对M1的影响消除,M1波动性下降。

央行发布数据也显示,按可比口径回溯后,2024年1至12月的M1可比增速分别为:3.3%、2.6%、2.3%、0.6%、-0.8%、-1.7%、-2.6%、-3.0%、-3.3%、-2.3%、-0.7%和1.2%,波动幅度明显下降。

至于M2同比增速为何环比小幅回落,温彬认为,背后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是同业活期纳入自律管理后,部分前期高息非银存款或流向表外资管产品,对M2形成较大拖累。二是理财回表强度相对较弱,理财分流影响M2增长。三是政府债券加快发行后,形成的财政存款有所增加,这部分存款不计入M2。四是去年同期高基数,也使得M2增速相对承压。后续政府债券发行融入的资金逐步支出后,转化为企业存款计入M2,将有望带动M2增长加快。

王青也提到,去年12月同业存款新规生效,1月银行非银存款继续大规模外流1.11万亿元,同比多减约1.7万亿元。这些资金主要流向基金和其他金融投资产品,而这些产品未充分反映在M2统计当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1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