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业最前线
2025-02-13 23:05:05
(原标题:地产大佬捧起太空新星,国星宇航冲刺IPO,不到3年亏损超4.4亿)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星空
编辑 | 蛋总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2018年,当陆川带领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星宇航”)将地产公司冠名的“星河号”卫星送入太空时,这一象征性事件揭开了商业航天与地产资本“联姻”的新纪元。
国星宇航科技以AI卫星为卖点,成立6年创造了估值65亿的“资本神话”,不过,随着近期他们在港交所递交上市招股书,其IPO前夕也暴露出持续亏损、客户集中度超九成、政策合规悬顶等现实问题。
这场地产大佬捧起的太空狂欢,究竟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典范,还是资本催熟下的高风险尝试?
1、6年融资超10亿,获地产大佬力挺
国星宇航是一家以商业航天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致力于研制商业卫星,根据客户场景需求提供星基解决方案与天基智算服务的公司。
今年1月27日,国星宇航向港交所递交上市招股书,国泰君安国际为其独家保荐人。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国星宇航的创始人、董事长陆川是一名80后,现年41岁,他是正高级工程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入选者。
2006年7月,陆川获得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工学学士学位,2011年6月获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领域的硕士学位,2016年3月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理学硕士学位,2018年6月获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工学博士学位。
在“学霸光环”之外,陆川还曾获得中国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并入选了第九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创业领军人才项目。
而他在2018年创办国星宇航时,恰逢国内商业航天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自2014年起,国内开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活动;2016年,丽水一号搭载长征11号火箭升空,成为中国火箭首次为民营企业提供商业发射任务。
据烯牛数据平台统计,在商业航天领域,从2016年至2024年,相关投资事件数量分别为13起、19起、23起、19起、18起、11起、17起、10起和15起。
2018年,可以说是商业航天领域投资热度最高的一年,国星宇航也在这一年的5月份成立。
在国星宇航成立仅5个月后,2018年10月,其研制的全球首个商业AI星座首星“星河号”卫星发射成功,该卫星的取名来自国星宇航的投资方星河创投——该机构是由地产大佬黄楚龙创办的星河控股集团旗下基金管理品牌。
据新浪乐居报道,这颗AI卫星的发射成功,也是黄楚龙此生最引以为傲的事情之一。
上世纪80年代,黄楚龙从一个包工头做起,一步步做到了2022年胡润百富榜上财富高达650亿元的超级富豪。2024年其家族财富值虽有缩水,但仍有450亿元。
(图 / 胡润百富榜上黄楚龙家族的财富值)
星河创投除了投资国星宇航外,还投资了卫星平台公司天仪研究院和火箭运载公司星际荣耀。
对于脱胎于地产集团的星河创投为何要投资商业航天项目,2020年,时任星河创投的CEO阎镜予曾表示商业航天的赛道非常宽广,同时门槛很高,赛道上的优秀项目有限,因此适合布局。
2019年,多家媒体报道,另外一家地产公司万科也参与投资了国星宇航。
据国星宇航的招股书披露,参与投资的是广东万全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
天眼查显示,其公司名字有过2次变动,先是从“广东万科投资”更名为“广东万全投资”,不过在2024年9月又改回叫“广东万科投资”。
据了解,广东万科投资有两个股东,分别是曲水万全科技有限公司持股51%,深圳市万科财务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9%。
上述两家地产公司先后投资了国星宇航,也不免让外界议论,地产公司们试图通过航天赛道完成从“土地红利”到“太空红利”的转型布局。不过太空红利何时才能真正显现还有待时间的发酵。
招股书披露,国星宇航成立6年获得了多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10亿元。
2020年,洪泰基金和星河集团曾领投该公司的A+轮;2021年,恒健投资领投该公司3.55亿元B轮;2023年8月,该公司又完成了5亿元C轮融资,由洪泰基金领投。
上市前,国星宇航创始人陆川持股33.58%,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盛希泰通过洪泰基金旗下公司持股11.84%,是第二大股东,星河产业集团持股10.01%,是第三大股东。
此外,深创投集团持股3.9%,广东万全投资(即广东万科投资)持股2.38%。
2、不到3年亏4.4亿,面临“亏损黑洞”与客户依赖
招股书显示,国星宇航制定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路线图:
第一阶段为2018年至2022年,专注于自主开发AI有效载荷,验证在太空复杂工作环境下的星上AI技术应用能力,发数颗AI有效载荷及AI应用卫星。
第二阶段为2023年至2027年,开启以灵境引擎为代表的遥感数据自动化空间升维技术的迭代与市场推广,加快由AI应用卫星向AI智算卫星的发展。目前他们已经自主开发了4颗AI智算卫星,完成了全球首次卫星在轨运行AI大模型的技术验证。
第三阶段是从2028年起,在这一阶段将完成运营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AI基础设施,并提供商业化星基解决方案与天基智算服务。
尽管国星宇航的战略意图很清晰,但从具体的经营数据上看,依然面临不小的风险挑战。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9个月(以下简称“报告期内”),国星宇航的营收分别为1.77亿元、5.08亿元及2.37亿元,整体呈现增长态势。
不过,该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报告期内的年/期内亏损分别约为9090.7万元、1.39亿元及2.14亿元。
在过去2年零9个月里,累计亏损约为4.44亿元,并且其亏损幅度随着营收的增长呈现加速扩大的趋势,2024年前9个月的亏损已经超过了2023年全年亏损额。
报告期内,其经调整亏损净额(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6729万元、9069万元和1.33亿元。
可见,国星宇航何时能盈利还是一个谜题。
更要紧的是,国星宇航的商业模式存在结构性问题,依赖单一客户的风险很明显。
报告期内,国星宇航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其各期总收入的比例为73.9%、56.1%和92.7%,且最大客户带来的收入占比分别为49.2%、21.5%和73%。
「创业最前线」注意到,国星宇航各年/期的第一大客户并不稳定,变换频繁,在招股书中分别是客户A、客户E和客户I。2024年,前五大客户与2022年和2023年的前五大客户相比也没有一家是重合的。
国星宇航表示,由于卫星行业的特殊性,采购和交付周期通常较长,并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卫星的定制化程度、客户的技术要求、火箭发射窗口的可得性等。
若干因素超出了他们的可控范围,因此过往记录期内,重复采购的情况相对有限,他们也无法保证未来能够扩大客户群或者采购量。
此外,报告期内,国星宇航也面临依赖少量供应商的情况。报告期内,他们向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分别占其总采购额的29.9%、60.5%和69.6%。其中最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占比分别为10.3%、36.3%和31.7%。
与此同时,国星宇航也面临着客户延迟付款及违约的信用风险,报告期各期末,该公司的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分别为1.29亿元、5.01亿元和5亿元,应收款项亏损拨备分别为650万元、2310万元和2800万元。
在供应端和市场端均存在较大依赖,面临的客户信用风险较高,这对公司经营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国星宇航的管理层需要采取更积极的对策,加强风险管控,缓解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3、面临合规问题,业务前景或受影响
事实上,商业航天的高风险不仅来自市场,更源于业务的合规性以及政策监管。
国星宇航在招股书中表示,截止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该公司的若干产品应用场景属于国家发改委及商务部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中的“禁止类别”。
其中,包括真三维地图编制(相关应用场景);其他测绘及地址相关服务(其他相关应用场景)。外国投资者不得持有从事该等禁止业务的任何实体的任何股权。
对于相关应用场景的限制,国星宇航已有解决方案,他们与合资格的第三方订立框架协议,将采购相关第三方根据其提供的二维卫星遥感数据而生成的真三维地图。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国星宇航也承诺,将停止根据负面清单及其他有关外商投资的适用法律法规禁止的所有业务。
目前,国星宇航的所有股东均为境内投资者,但这也意味着该公司将无法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其技术路径也可能受限。
未来,若某些行业属于负面清单中的禁止类别,该公司进入这些行业的能力也将会受到限制。而确保公司业务的合规性,也将会是国星宇航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地产资本参与下,商业航天领域的热度有望延续,不过当资本盛宴落下帷幕时,唯有真正拥有技术实力的创业公司,才能让那些进入太空的卫星免于成为划过资本市场的流星。
毫无疑问,国星宇航及其同行们在探索太空、商业应用落地以及提升盈利能力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
*注: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02-14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02-14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02-14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02-14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02-14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