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02-13 18:58:00
(原标题:央行最新发布!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
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总结过去一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部署下阶段施策方向。
对于下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报告》指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强化逆周期调节,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
《报告》共设置5个专栏,其中4个专栏与货币政策工具有关,既有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传统工具的历史沿革与创新,也有新创设资本市场两项工具的实施情况。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央行先后实施了四轮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综合运用传统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市场上对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关注度非常高《报告》多篇专栏聚焦货币政策工具,体现了央行主动加强政策沟通和预期管理。
提醒海外通胀风险,看好物价温和回升
回顾2024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总结称,2024年货币政策坚持支持性的立场,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2024年12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同比分别下降约40个和90个基点。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有所升值,年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较上年末上涨4.2%。
展望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报告》认为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国别分化日趋明显。2025年,地缘政治局势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多国面临财政与债务风险,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存在制约。通胀风险仍需警惕。2025年地缘政治因素可能推升大宗商品价格,美欧工资涨幅仍高于消费价格涨幅,服务通胀具有粘性,部分国家政府换届后贸易政策变化也可能推高商品价格。
展望中国宏观经济金融,《报告》认为,2025年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支持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增多。国内需求具有较大改善潜力。2025年将全方位扩大内需,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增加资金规模、扩大支持范围,加之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持续拓展,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显现,消费平稳增长仍将支撑有力。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报告》预测,物价有望延续温和回升态势。2025年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逐步落地显现,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有望进一步增强,支撑价格回升的有利因素增多。
货币政策工具箱不断发展演变
《报告》专栏聚焦货币政策工具,详细介绍了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传统工具的历史沿革与创新。
长期以来,央行通过灵活搭配使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作为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为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并非一成不变,一直都在结合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和宏观调控需要动态演进。”业内专家表示,例如,存款准备金考核方式经历过由时点法向平均法的转变,从而降低了考核时点金融机构存款的波动,平滑了货币市场波动;近年来央行根据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创设了一系列再贷款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机制也在不断健全,去年央行明确了政策利率,增加了临时正、逆回购操作,进一步突出政策利率地位,框住货币市场利率波动范围;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丰富基础货币投放和流动性管理工具等。
市场专家指出,此次《报告》系列专栏的设置,既是对央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科普,从背景看也反映了央行的一些调控思路与做法。
一方面,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一直在不断发展演变,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要动态观察。不同情形下,央行会有不同的工具应对,甚至是创新实施一些新的工具。而且危机应对期间和常规时期的工具运用也会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整个工具体系会朝着更适应宏观调控需要和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完善。
另一方面,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越来越丰富,除了降准降息外,其他工具同样有效体现了宏观调控的意图和成效。此外,不同工具间新的探索与协调也有体系化考虑,服务于整个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健全完善。
当前,央行政策利率已经明确,不同品种利率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利率走廊不断健全,利率政策执行也在规范,利率政策传导将更为顺畅有效。
两项支持工具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2024年9月,央行创设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工具用以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本次《报告》专栏对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进行了专题解读。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末,互换便利共开展2次操作,金额合计1050亿元,支持证券公司自营股票投资规模明显增长。截至2024年末,我国上市公司披露拟申请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近600亿元;2024年披露回购和大股东增持计划金额上限接近3000亿元,创历史新高。
去年前三季度我国股市表现低迷,两项工具创设并发布后,A股市场迅速上涨,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整体来看,两项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托底效果,在市场低迷期间的应对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市场人士表示,央行是基于宏观审慎管理角度,出台实施了两项工具。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从宏观、逆周期和防传染角度入手,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主要目标。资本市场是信心风向标,也是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机制,与预期稳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两项工具具有逆周期调节作用,在市场低迷期,通过提供流动性支持,引导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和行业机构回购和增持股票,助力稳定股价,抑制羊群效应等顺周期行为,增强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这与宏观审慎管理目标是一致的。
资本市场长期稳定繁荣,需要投资和融资功能协调发展。我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重融资、轻回报”,投资者更多依赖于二级市场资本利得获取收益,容易助长市场大幅波动。市场人士认为,两项工具可以对资本市场起到一定的支持和托底作用,但长期看,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重点还在于发挥好市场自身力量,健全制度建设,平衡好投资和融资双重功能。
下阶段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对于下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报告》指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具体来说:
一是保持融资和货币总量合理增长。强化逆周期调节,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密切关注海外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变化,持续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和金融市场变化的分析监测,灵活有效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在防范资金沉淀空转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二是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实施好存续的专项再贷款工具。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做好重点消费领域金融服务,持续激发消费活力。加大存量商品房和存量土地盘活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助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三是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下行。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四是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增强债券市场功能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丰富银行间债券市场产品,持续加大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促进消费等的支持力度。
五是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进一步研究扩大风险处置基金积累,强化存款保险专业化金融风险处置职能。
校对:祝甜婷
证券时报网
2025-02-13
证券时报网
2025-02-13
证券时报网
2025-02-13
证券时报网
2025-02-13
证券时报网
2025-02-13
证券时报网
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