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专访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孟萌:以澳门为支点,衔接国内碳市场与国际资本、技术、规则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2-12 15:59:09

(原标题:专访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孟萌:以澳门为支点,衔接国内碳市场与国际资本、技术、规则)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卢陶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马榕麟 北京报道

2024年是澳门回归25周年,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澳碳所”)于2024年10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

“澳碳所成立的初衷是想做沟通国内和国际的桥梁。”近日,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孟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怎样看待社会资本参与碳市场建设?澳碳所对绿色能源、碳金融产品有怎样的布局?澳碳所如何在《巴黎协定》第六条框架内发挥作用?

《21世纪》:澳碳所成立的初衷是什么,有怎样的愿景和目标?

孟萌:澳碳所成立的初衷就是想以澳门为支点,搭建联通国际碳市场的气候合作平台。澳门作为国际自由港,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趋势下,天然具备成为“国际碳市场超级联系人”的基因。澳门经济体系与金融规则接轨国际,要素流动自由,积极主动对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可以在衔接国内碳市场与国际资本、技术、规则的交互需求上提供更开放的平台。

澳碳所将充分依托澳门的优势,围绕以下三个重点,积极开展国际碳市场的合作与创新。

第一,聚焦碳信用市场。目前国内地方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稳健发展,我们希望聚焦国际自愿碳信用市场,作为国内强制碳市场的战略补充,重点推动中国碳信用标准(如CCER)与国际规则对接,开发符合发展中国家需求的碳信用项目,如东南亚可再生能源、非洲林业碳汇等。

第二,利用澳门自由港外汇自由流动、资本跨境便利的优势,结合横琴合作区政策创新,试点碳资产跨境交易、碳关税(如欧盟CBAM)对冲工具等,打通境内外碳信用与资金的双向流通渠道,降低企业参与国际碳交易的门槛。

第三,针对现有碳信用市场的碎片化特点,开发多元化产品体系——除传统碳信用外,拓展绿证、海洋蓝碳等环境权益产品,整合碎片化市场形成规模效应;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碳资产全流程溯源,强化定价能力,逐步确立区域性碳定价话语权。

《21世纪》:澳碳所目前的交易规模和参与者情况如何?

孟萌:2024年10月30日澳碳所挂牌当日,交易了来自葡语系国家近100万吨的碳信用产品。近期我们正与区块链公司在绿证、绿色能源等领域展开合作,我们会按照计划推进交易的撮合和产品的定价。

《21世纪》:对绿色能源、碳金融产品有怎样的布局?

孟萌:澳碳所当前聚焦三个方向。

第一类是碳信用相关产品,包括基础产品和组合产品。其逻辑是在《巴黎协定》下全球减碳目标所产生的与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相关的产品。例如现有的跨境碳通、欧盟碳通等业务,都属于碳信用业务,我们会逐步推出更多相关产品。

第二类是聚焦绿色能源环境权益的相关产品。能源领域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73%,是碳中和的主战场。我们将分阶段推进,对较成熟的绿证交易,重点打通跨区域乃至跨境交易通道;对生物燃油、绿氢等还在探索的领域,先建立碳排放计算标准和认证规则,比如为绿氢制定从可再生能源到生产全流程的追踪体系,给绿色甲醇设计碳排放核算模型。同时通过分级认证、环境权益价值补偿等市场化手段,逐步推动这些新能源产品的环境价值显性化。

第三类是市场能力建设与知识服务。鉴于很多市场参与者并不天然了解这个市场。十几年来我们通过“培育”与“教育”机制,为企业提供了参与试点碳交易市场的支持平台,从而形成了今天的绿色减排格局。然而,在国际市场上,这一过程的执行与推广更具挑战性,涉及数不清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教学实践。与此同时,不论是在联合国层面、主权国家的行业协会层,还是行业自律组织层面,均将碳市场的培育、教育以及能力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强调其在推动全球减排目标实现中的作用。

此外,在澳门,我们有更多创新型的想法,除了传统的绿色金融、碳金融工具外,当下火热的现实资产通证化(RWA)产品等,都是我们探索的方向。

《21世纪》:想要实现碳中和,现有的减排技术还有很大的缺口。澳碳所对碳中和技术有怎样的布局?

孟萌:碳交易的涵盖面非常广泛,既涉及项目生产方、信用生产方,也涉及中间的开发商以及买家,每一个碳信用产品最后对应的都是相应的产业和项目。我们将以碳交易为抓手,对整个链条上的产业进行跟踪和研究,这些产业有哪些突破性的技术能够推动碳中和进程,是我们关注的要点。

作为一个综合性平台,交易所涵盖了广泛的用户和会员资源,包括一些自身具备资金资源及渠道优势的客户,他们将根据自身需求,寻求更多的投资标的,交易所也将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为其提供资源,使其参与碳交易相关的产业链,助力相关碳中和技术发展。

另一方面,在交易领域如何更多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也是我们探索的方向。在传统的交易手段是,参与者在系统里寻求自己感兴趣的标的和价格,匹配上人工智能的应用后,是否能够更快速、精准地在所有的这个产品中找到目标产品,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领域。

《21世纪》:COP29完成了《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运行细则,为国际碳市场建设铺平了道路,你怎么看这一机制的达成?澳碳所如何在此框架内发挥作用?

孟萌:我认为看待国际碳市场应该从两个层面来考虑。

第一个层面是基于履约的强制市场。这一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运行自己范围内的强制碳市场,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市场机制,主要由政府、主权国家或某个组织给边界内的主体发放配额,督促他们履约,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个层面是我们所说的自愿市场,目前呈现出更加碎片化、多样化的趋势。随着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不断加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和特点。让市场机制更顺应每个国家自己的发展特点的过程中,就使得灵活的信用市场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是由国家间较大的差异性导致的,所以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统一标准的碳信用方式。

COP29达成了《巴黎协定》第六条的机制,“达成”的意思是,大家同意共同商议和推动国际碳市场的建设,显然还有很多细节要解决,但大的方向已经完全定下来。联合国牵头的顶层制度虽有阻力和困难,但都在按照相应节奏往前推进,即使美国国内政治阻力加剧或气候政策出现反复,也不会改变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国际碳市场建设上的整体趋势和决心。

我认为这种局面还会继续存在,因为每个国家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和目标都不太一样,很难创造一个全球统一的碳交易机制。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会有多种多样并且越来越多的机制。同时,随着更多社会资本的参与,也会呈现更多形态。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种趋势,它是合理的、必然的,中期之内都会存在。

对于澳门来讲,我们要如何在这个框架内发挥作用?我认为这基于澳门的定位特点。澳门是金融自由的贸易港,背靠祖国,面向国际。虽然澳门的经济还处于向适度多元化转变的过程中,但它的定位使其能够顺畅连通欧洲、葡语系国家、美国、亚洲等。我们希望联合有共识的从业者,在多样化的框架下,使碳交易市场更加规范和聚焦,形成有指示性的价格。

《21世纪》:全国碳市场在配额分配方法、核查核证方法上与国际有哪些差别?

孟萌:国际市场有多种多样的碳配额分配方法,十几年前中国在建立自己的碳市场时,是从欧盟碳市场“取经”的。从最开始比较粗放的历史数据法(直接用历史数据乘以产量得出配额量),到现在大部分采用基准线法(在同行业中判断先进和落后,再根据这个值衡量配额分配),我国碳配额的分配方法在不断完善和演化。

在排放监测体系设计层面,我国碳市场实施“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与第三方核查相结合的校验机制”,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年度核证相结合确保数据质量。国际主流碳市场呈现差异化技术路径包括,美国区域碳市场(如加州碳市场)采用CEMS主导模式,要求重点排放设施部署第三代烟气分析仪;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则执行基于MRV法规的核算方法学,依据EN ISO 14064标准构建排放因子数据库,通过能源平衡方程实现全行业覆盖的排放量化,其技术规范已形成200余项行业特定监测指南。

再就是交易产品,目前我国只有现货产品,而最成熟的欧盟碳市场早已有碳期货产品,亚洲如新加坡等国家也在探索碳期货产品。我国试点碳市场在这方面有很多探索,全国碳市场刚运行三年左右,尚未成熟,还需要稳步地推动产品创新。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2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