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2-11 22:01:34
(原标题:从春晚到春节档:CG热血与符号政治)
一
今年春节期间有一个特殊的氛围:先是外国“TikTok难民”在小红书上“对账”,然后是杭州一家软件公司推出的DeepSeek,引发了国内外的巨大波澜,更多激起的是国人的一种自豪感。
我们曾在去年春节档电影的评述文章中,对张艺谋的《第二十条》提出过批评。今年春节档没有张艺谋的影片,但他的作品《秧BOT》出现在春晚上,让国产机器人集体亮相。我们确实被这个节目的“魔性”所震撼:一方面不得不感叹张艺谋的聪明,佩服他对新鲜事物的敏锐度,总能及时把握并迅速占据前沿话题,用自身的创作资源开风气之先。但另一方面也会对他骨子里的陈旧感到惊讶。果不其然,在春晚还未结束时,就有不少网友制作了机器人表情包发在聊天对话中,传递的态度正是一种嘲讽。而这个机器人扭秧歌的节目,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氛围下展开的。
人工智能正带来一个全新时代,我更倾向于认为新技术、新思维、新的生活和政治想象等概念应当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张艺谋这里,他似乎有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路,凡事都要纳入自己熟悉的古老框架中才觉得安心和满足。他虽占据了一个全新的表达领域,但这个节目却体现出他的思考依旧简单粗暴,甚至可以说是仓促粗鄙。当然,这也和他以往的创作一脉相承。有人说这是反讽,可如果真是反讽,理应有后续话语的及时跟进,如当代艺术一般,但并没有;如果说这是他的文化政治方式,也只能算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文化政治,就像一个患了“文化胃病”的人,既消化不了现代食物,也不愿离开祖传的蒸笼,于是干脆把一切都拿来蒸一遍。其实这些机器人或许很有技术含量,本身就值得展示,但我依然要把它视为一种文化象征。因为张艺谋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这个节目也出现在对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春晚上,他的这种表达便成为一种文化原型,为后来者提供了示范。我认为,它的内在粗俗之处值得反思。
二
今年春节档的几部影片和春晚给我的感觉也很类似,都带来了极强的撕裂感:创作者们似乎都在努力“左右逢源”,给人一种复杂的观感,其中《唐人街探案1900》(下称《唐探1900》)尤为突出。今年电影的原创性更少,连当代背景都很罕见,甚至《蛟龙行动》都是发生在未来某天;而过去“唐探”系列都发生在当下,这次却把《唐探1900》的故事时间放在了一百年前。我们或许可以思考一个问题:这些作品究竟是怎样与当下观众对话的呢?
中国电影越来越难以讲述此时此地的故事。近年来大家也习惯了过于曲折的呈现方式,曲折到几乎无法感受到其初衷。今年票房最高的四部影片,几乎都是古装片;它们或有意或无意地借用了中国古代文人“借古喻今”的手法。但不管怎样,票房飙升说明这些影片在某些方面能与中国当下的观众对话,能呼应时代情绪。问题在于,这种对话是如何展开的?
我连续看《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歧》(下称《封神2》)、《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下称《射雕英雄传》)以及《唐探1900》,尤其是其中越来越成熟的CG技术,带给了观众一个相当“热血”的春节档:电影里的角色上天入地、荡涤寰宇,口口声声“人间大道”“天地正义”,一个个都成了超人——他们超越了地球逻辑般的巨大体能和行动力。但这种“燃”主要靠CG技术建构,是一种由现代技术加持的“主体性幻觉”。可它的确让中国观众燃了起来。至于人的精神层面,包括创作者的文化心态,其主体意识究竟如何?
先看《魔童闹海》。据推测,这部动画票房会突破80亿,也意味着将有近两亿人观看,这是空前的记录。这说明影片在很多层面直击了国人的内心。《魔童闹海》作为一部动画,首先靠强大的视觉奇观吸引观众:据说“闹海”这一场戏就有两亿个角色,以粒子形式呈现,然后无数粒子发生井喷式的运动轨迹,被称为“洪流对决”。其次让观众觉得“燃”的是对权力的质疑及其反抗精神。尤其影片末尾,无数角色在无量仙翁的炼丹炉“天元鼎”里发起起义,场面热血沸腾,让人肾上腺素狂飙。这一点延续了近年来国产动画界的一贯开拓精神。
主流观众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本土反抗主题的故事,也肯定了少年精神,比如哪吒考“玉虚宫”像考公考编,最后放弃,也在暗示年轻人对命运和生存的态度。整体而言,这部影片质疑权力、强调个体独立。不过它也存在明显的“撕裂”:它只否定了执行者,却未对真正的规则制定者做更深入的质疑。
对中国观众来说,这一点尤其敏感:你到底反对了什么?这就需要研究神仙谱系。《魔童闹海》里最大的反派是无量仙翁,他并不是玉虚宫的最高权力者,他上面还有元始天尊。但元始天尊在本片中并未出现,所以无量仙翁反倒成了最高级别的坏人,这给观众带来了一种“革命快感”。相比之下,2020年的《姜子牙》似乎更彻底,因为它把元始天尊也否定了,姜子牙直接砍断天梯;而饺子导演的第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称《魔童降世》)相对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版本,也弱化了反父权的力度。但口号“我命由我不由天”仍旧富有感染力,因为“天”是最高权威,而哪吒对此是蔑视的。
《魔童闹海》也有更进一步之处:它对“魔”与“仙”进行了思辨。无量仙翁手下的“仙班”全是坏人,玉虚宫暗藏黑幕,那些“魔”或“妖”觉醒了,并找到了真正的正当性所在。这种“妖魔的觉醒”具有颠覆性与革命性,值得肯定,也被不少观众所感受到,因而在精神层面价值很高。
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影片并未出现无量仙翁的上司,这就给更高权威未来出场“主持正义、澄清乾坤”留下了可能性,极易落入“更高层一出马就解决问题”的窠臼。表面上看这是个小问题,但其实关乎根本。因此,饺子导演的哪吒系列能否在终篇构建出完整而有力的价值宇宙,至关重要。正如有网友直言:“我烦透了‘高层隐身、中层搞事、底层遭殃’的设定……哪吒虽然是魔,行事却深受忠孝仁义束缚,不知道到底反了个啥?”甚至有人在玉虚宫里看出了美元符号,解读成“这是反美”,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导演立场的观望。所以电影中的“神”如何映射现实,需要进一步思考。
西方透过《蝙蝠侠》《星球大战》等影片,逐渐建立起大众文化中的“正邪对立”符号体系,所传达的正义精神深入了大众潜意识。反观我们,尚未充分形成自己的“正邪符号”,但近年国产动画在这方面已开始有所作为。过去的真人电影(与学术一样)大多想“飞离”现实,而动画则以特殊的“疏离性”表达了对现实的关切,比如《大护法》(2017)、《姜子牙》(2020)、《大雨》(2024)、《魔童降世》(2019)等,都进行了直接的现实批判,用动画和想象改写、消毒神话故事,建立起正义—邪恶的对抗场景,让正义信念和现代价值在观众潜意识中生根。关键是它们给了观众信念。目前这些影片为了商业安全,对这些符号的把握与运用看似已经驾轻就熟,但其中仍存在一些让人难以完全信任的部分;不过从感性层面而言,它们对广大观众依然产生了良好的文化效应。
三
《封神2》原本是我春节档中较期待的一部,看完后仍觉得尚可,但口碑似乎并不太好。有朋友说,这部电影的主题从“反父权”变成了“保家卫国”,没意思;也有朋友对邓婵玉和姬发之间的爱情线颇有微词,认为为什么不能是“英雄惜英雄”。这些质疑反映了年轻观众将当下价值观投射到电影中:他们想要反权威、支持女性主义,但影片中看不到这些要素。
事实上,这部电影引起争议几乎不可避免。它是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讲纣王的非法性,自然这第二部就要讲周的合法性,要讲仁。因为周要替代商,站在伐纣的角度,这集的主题在所难免地转向“建制和建构”。因此第二部除了展现保家卫国的战斗场面,还增加了柔情:其一是邓婵玉与姬发的爱情线,原著中邓婵玉本嫁给土行孙,改编成姬发的王妃让很多观众觉得生硬;其二是周的仁爱氛围,比如百姓安居乐业,上下和谐,甚至有老太婆拉姜子牙跳锅庄舞,“和老百姓一起快乐才是天下大事”,在营造理想国感。对比第一部“父亲残暴,弑父”的激烈情节,第二部必然稍显温和。这或许不合某些年轻观众的“燃点”,但在特效与动作上依旧带来“爽感”与“热血感”。
至于今年的《射雕英雄传》,我个人有些失望。短短两个小时要概括如此宏大的故事,难度极大,导致很多情节像流水账。人物爱情也不够动人,有些处理略显荒唐。不过,徐克对蒙古大营的刻画仍有可取之处:片中角色说蒙语,郭靖确实以蒙语沟通;大汗不再是嗜血魔王,而被塑造成一个时代英雄;华筝公主在原著中因嫉妒而间接害死郭靖母亲,影片则将其处理为完全正面的角色。用蒙古族演员扮演大汗,也算是一种尊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江湖是香港人的自况,带有强烈的“在野”与漂泊感。他们之所以对武侠故事如此执着,恐怕正是出于身份认同的考量。郭靖就是一个在身份认同上存在障碍的角色,他要为此而搏斗。徐克是出生在越南的华侨,在香港成名拍戏,如今又在北京生活,因此对身份问题必然更加敏感。这部影片在族群意识方面也有许多值得分析之处。另外,我也注意到,不少观众称赞的一个亮点在于,影片将原著中郭靖的“民族英雄”形象处理成了“反战英雄”。
当然,《射雕英雄传》的剧本漏洞不少;幸好音乐唤起了许多观众的记忆:它选用了1983年电视剧版的主题曲,旋律极具感染力,让人回想起曾经的“江湖”。这些年“江湖”在我们生活中似乎渐行渐远。再联系到《封神2》的导演乌尔善是蒙古族人,他选角时喜欢带异域感的演员,也乐于起用少数民族演员,使作品多了几分符合历史多民族杂糅背景的“异质性”。这与《射雕英雄传》里的多民族叙事相呼应。若从“国族身份的复杂性”这个视角看,《唐探1900》似乎更适合徐克来执导。
谈到《唐探1900》,不免让人想起胡金铨没能拍完的《华工血泪史》。当年胡导也想让周润发演“唐人街老大”,可惜因胡导去世而未能实现。徐克与胡金铨合作过,又在美国留学,更熟悉美国社会,自然更合适。陈思诚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职业化导演,对商业电影运作有高敏锐度。《唐探1900》就是典型的“左右逢源”作品:不同观众群体都能在里面找到认同点。对于基层观众,它迎合了民族主义情绪,展示了华人在美国受到的不公;对于中产阶层,它似乎回应了他们的移民焦虑;对于知识界精英,它对“移民史”的反思也体现了某种“政治正确”。然而本质上,这还是一部娱乐片。
这部电影在不同群体中接受度差异很大,也成了验证社会“撕裂度”的试纸。它与身份政治相关,但所批判的是“他处”的制度,这带来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效果。不同语境导致不同理解,也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混淆;而影片所引发的民族主义情绪,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
制作层面上,《唐探1900》并不精良:节奏偏慢,部分喜剧效果不足,剧本似乎像AI生成,缺乏真实情感,情节常常停留在形式上的“机械降神”。至于《魔童闹海》的剧本,我也有保留意见,比如哪吒的人设和配音显得蛮横,缺少足够的角色成长深度。但它们依然能在春节档生存并获得高票房与关注,是各方因素协调的结果。
四
在这个春节档里,《魔童闹海》是反权威,带来了电影史上最大规模的共情;《唐探1900》激发了民族情绪;《封神2》讲述了姬发的仁义和柔情;《射雕英雄传》则涉及身份焦虑与和平主义。它们能同时出现在同一档期,并在超过20亿人次的观影中被广泛接受,也使当代中国人的集体面貌在其中若隐若现:既有分裂,也有共识。
这或许是在“AI电影”到来之前的最后一个春节档。人们一方面不安地等待着新一轮AI技术的“华丽降临”,另一方面也满怀期待。作为影评人和电影学者,我们和许多写作者一样,面对AI写作的冲击。像DeepSeek软件就能用文言文写出长文,几乎不出现语法错误,这是今天的很多学者都难以企及的。AI的强大归根结底依赖于人的“投喂”和训练,关键在于——是谁在“教育”AI?西方的AI伦理学者担忧程序员会带入怎样的政治倾向与文化偏见;而我们当下的公共文化产品,又会如何影响AI的政治意识与智慧水平?
我们在历史上和当下所做的一切、所生产的所有文本,都会决定未来AI的特质和“DNA”。若我们秉持仁慈与现代精神,也许AI也能被塑造得更有包容性与正义感;若我们的文本中充斥欺骗或狂妄,缺乏正义精神,AI同样会继承这种偏狭。春节档的这些影片也会成为机器人的学习样本,被深刻写入AI的“基因”。因此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这些文本,并积极地生产更多自身的文本去“投喂”AI,让它继承我们更好的价值观。也许当未来新技术的“全能智慧”真正淹没我们的大脑时,我们仍能在那一滴眼泪里,得到一丝小小的欣慰。
经济观察报
2025-02-11
经济观察报
2025-02-11
经济观察报
2025-02-11
经济观察报
2025-02-11
经济观察报
2025-02-11
经济观察报
2025-02-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