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02-11 19:41:00
(原标题:年薪200万元!创投机构重金招聘并购总经理)
蛇年开工,VC机构投后管理人员吴越(化名)便投身于被投项目梳理,项目退出成其年度关键任务。当下,一级市场股权投资降温,多数基金步入退出清算期,IPO遇阻,并购退出崭露头角,成为 VC/PE机构的新希望,并购人才需求也水涨船高。投资机构不惜重金揽才,但高薪能否破局?人才难觅又该如何应对?在探索并购业务的路上,机构们正面临重重挑战,而这背后是整个一级市场对退出的急切渴望。
不惜重金“挖”并购人才
“我们成立了并购部,还引进了一个外部合伙人来专门负责项目的并购退出。”蛇年开工首日,吴越就投入到被投项目的梳理工作中,作为VC机构的投后管理人员,他今年最大的KPI就是项目退出。
眼下,一级市场股权投资节奏放缓,大多数基金处于退出清算期,项目退出几乎成为每家VC/PE机构的“头等大事”。而在首次公开募股(IPO)退出渠道受阻之下,并购退出逐渐成为机构实现退出的新路径,并购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激增。
开年后,记者浏览多家招聘网站发现,有多家投资机构发布了与并购相关的岗位,比如投资并购经理。岗位职责主要负责寻找并购机会、进行尽职调查、协调交易结构、谈判条款等。任职要求几乎都是有10年以上的并购经验和谈判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机构对这类并购人才开出的薪酬都不低,并购经理月薪在3万—6万元之间,而并购总经理则开出高达200万元的年薪。这一薪酬水平已接近主流美元基金的标准,显示出机构对并购人才的重视和诚意。
有数据统计,中国并购经理的平均年薪可达50万元左右,而并购总监和副总裁等高级职位的年薪则更高,可以达到80万至120万元。这些高薪反映了并购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以及对专业人才的高需求。
此外,记者留意到,不少机构把招聘重点放在了投后管理岗。某招聘平台上一名猎头告诉记者,相比以往,VC/PE机构对投后管理岗的招聘要求,多了一项“并购经验”。
VC/PE机构招聘方向发生变化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级市场对于退出的焦虑。“我们也努力推进并购退出,但主要靠投资团队和投后管理人员,没有新增的预算来增加相应岗位。”北京一家早期投资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增加一名并购人员是不是就行?因为并购的最终成交是依赖多方面因素的。”
而事实上,从一些机构的招聘情况来看,拥有丰富经验的并购人才并不好找。“中国并购行业起步和发展都比较慢,因此专业的并购人才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券商的并购部门。”华南某券商一名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券商行业从事并购业务的人也就区区几百人。
更青睐“确定性”的退出方式
“不少项目已经等不下去了,并购退出对企业和对我们来说,可能都是现在的最优选了。”吴越告诉记者,梳理手上被投项目的目的,是把IPO可能性越来越低的项目,尽早退出。
据记者了解,不少VC机构目前都处于同样的状态,一方面梳理手上项目并购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接洽上市公司,寻找合适买家。甚至有机构表示,“只要有并购‘买家’,我们可以把投资组合全部打开,供其挑选。”
尽管当前每家机构都在绞尽脑汁、多方奔走为手上的项目寻找合适的“买家”,但真正成交的案例屈指可数。“我们也在一个个项目地谈,但进展都不太顺利。”吴越表示。
记者与机构人士交流发现,大家普遍的心态是,虽然这个过程很不容易,但以此为契机探索并购业务,倘若成功,就相当于给自己开辟了出一条新的“活路”。
对于招聘并购经理,受访人士普遍认为,是否有效还取决于市场环境、行业趋势、具体项目的质量等因素。如果整体并购市场活跃,并购退出自然更可行;反之,即使有优秀的并购经理,也可能难以达成理想交易。
此外,VC/PE机构还需要考虑成本收益。“高薪聘请并购经理是否能带来足够的回报?机构是否在投入与产出之间找到了平衡?”上述北京一家早期投资机构负责人认为,高薪招聘并购人才增加了机构运营成本,若未能达成预期交易量,可能拉低整体回报率。
从2024年一级市场的整体退出情况来看,执中Zerone数据显示,中国公司2024年在A股、港股及美股共219家上市,较2023年下降高达82%,其中港美股上市占比达到54%。
同期,共有2393家公司发生老股转让事件2681件,较2023年下降近30%。2024年共有1794家公司发生回购交易事件1855件,整体数据较2023年提升约8%。从回购交易同比上升来看,投资机构青睐“有确定性”的退出方式。
校对:李凌锋
证券时报网
2025-02-11
证券时报网
2025-02-11
证券时报网
2025-02-11
证券时报网
2025-02-11
证券时报网
2025-02-11
证券时报网
2025-02-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