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明星基金产品为何从“馅饼”变成“陷阱” ?选基金看准这条原则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2-10 18:42:43

(原标题:明星基金产品为何从“馅饼”变成“陷阱” ?选基金看准这条原则)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叶麦穗 广州报道  

近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发布了2024年12月公募基金市场数据。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有148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有15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2.83万亿元,较11月底的31.99万亿元猛增8370.76亿元,创出历史新高。

回顾2024年全年公募总规模变化情况,2月底,公募基金规模大幅增长至29.3万亿元,突破2023年7月的28.8万亿元的高点;到了4月末,公募总规模一举突破30万亿元,达到30.78万亿元,随后5月末还突破了31万亿元大关,达到31.24万亿元。

2024年6月,公募总规模出现小幅缩水,但7月规模再次上涨,月末达到31.49万亿元;8月末则大幅回落至30.90万亿元;9月底股票市场迎来行情,公募的总规模环比大增1.16万亿元,首次突破32万亿元大关;10月末,公募规模有所缩水,跌至31.51万亿元;11月重回正增长,达到31.99万亿元;12月则大幅增至32.83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

从2024年全年的情况来看,公募基金总规模增长了5.23万亿元,同时总份额增长了3.71万亿份。这背后主要的贡献力量来自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具体来看,货币基金2024年规模增长了2.33万亿元,份额增加了2.39万亿份;债券基金规模增长了1.53万亿元,份额增加了1.20万亿份;股票基金规模增长了1.62万亿元,份额增加了7172.71亿份。

不过有个现象值得一提,主动型偏股基金的规模一直呈现萎缩状态。同花顺统计表明,2024年全年逾3800只主动偏股基金总规模达3.12万亿元,较2023年年末进一步下降12.06%,这也是主动偏股基金规模自2021年以来连续三年出现滑坡(主动偏股基金主要指股票仓位超过6成的基金,下同)。

曾几何时,偏股型基金一直是公募基金重点发力的领域,但是由于明星基金屡屡出现亏损,且幅度不小,基民的投资体感不佳。投资情绪也从“热度爆表”到快速降温,甚至出现“一棒子打死”的换边。

其实从更长时间和更广维度来看,主动型基金并不是一无是处,不少主动型基金取得了丰厚的收益,根据同花顺的数据,表现最好的基金从成立以来累计净值已经达到22.28元,也就是说累计上涨了21倍,这个业绩收益比当年在北上广深买一套房产的收益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有三只基金的累计净值超过10元。

那为什么现在主动型基金不得人心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基金的考核机制,导致一些基金经理为了冲名次,操作手法激进;另外则是,“追涨杀跌”的情况普遍存在,牛市的时候人人争相“上车”往往买在高点,而在熊市的时候,特别是熊市尾端,信心丧失,基民谈基色变,不断减仓,甚至离场,导致亏损。

那么如何选择主动型偏股基金呢?虽然可以参考的维度很多,但是有一个原则投资人可以关注一下。

主要是基金经理跟投,这不是简单的跟投,而是大笔跟投,有些基金经理在发行时跟投100万元,过了封闭期之后赎回,这样的跟投其实是无效的。至少要跟投500万元以上(这不是一个固定的数据,不同时期可能金额会有所不同,多多益善),这其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有这些资金的基金经理,从普遍意义上来看,已经在市场浸淫多年,有着丰富的投资经验,不会是投资小白;其次大额的投入会约束基金经理的投资冲动,不会追涨杀跌,盲目追随热点。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这个跟投基金的策略,不见得能捕获所谓的“牛基”,但是基金净值的回撤率都非常低,基民买着放心,拿着安心,可以作为基金配置的最底层资产。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0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