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南财观察丨竞逐“AI之城”,东莞离第一梯队还有多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7 12:25:32

(原标题:南财观察丨竞逐“AI之城”,东莞离第一梯队还有多远?)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程浩 东莞报道

DeepSeek一鸣惊人、人形机器人夺目春晚,人工智能正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面对AI新“风口”,各大城市争相入局,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密集出台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政策,抢滩布局未来产业,“世界工厂”东莞亦冲锋在前。

2月6日,东莞召开2025年新春首场新闻发布会,今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聚焦人工智能产业,瞄准“人工智能+先进制造”赛道,依托国家级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优势,充分发挥华为、OPPO、vivo等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计划未来3年投入不少于30亿元财政资金、设立规模不少于50亿元的人工智能子基金群,争创全国人工智能+智能终端行业应用基地,打造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数据服务于一体的滨海湾人工智能新区,争取在发展AI手机、AI服务器、AI可穿戴设备等细分赛道上率先突破。

作为下一个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在“新引擎”,AI浪潮正在袭来,东莞如何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找到差异化赛道?在经历2014年“机器换人”抢占先机,2023年进入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之后,这一次,东莞离“AI之城”第一梯队还有多远?

当“世界工厂”遇上AI

2024年9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以全国境内的近300个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AI之城”第一梯队,主要包括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广州和合肥等10个重点城市,这些城市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观察发现,近年来,包括北京、深圳、上海、成都等众多城市,相继围绕人工智能出台相关行动方案或征求意见稿,各地“AI之城”角逐进一步提速。

上述报告显示,东莞的人工智能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第23位,仍处于第三梯队。但是,东莞以一个“追赶者”的身份,正不断拉近与“AI之城”第一梯队的差距。

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拥有22万家工业企业,其中包括1.4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超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使得东莞成为人工智能场景落地的绝佳练兵场。

数据显示,目前东莞拥有人工智能企业超500家,人工智能产业及相关领域营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初步构建起涵盖智能终端、工业模型、机器人、计算机视觉等较多门类的产业布局。从细分领域来看,智能消费和设备制造领域超800亿元,人工智能软件开发领域超350亿元,主要集中在终端产品应用领域。

在业内人士看来,东莞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虽然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和不足。

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东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成果。同时,高端人才较为短缺,东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在算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关键技术领域,缺乏顶尖的科研人才和团队。

受访专家表示,东莞人工智能产业链和产业生态仍有待完善,目前东莞的人工智能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产业端,虽然东莞在制造业方面有较强的产业基础,但在人工智能产业链的上游(如芯片设计、算法开发)和下游(如高端应用服务)环节相对较为薄弱。

面对当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成绩与不足,东莞如何竞逐“AI之城”?

这就要回到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上:东莞为何要花大力气、大手笔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对此,数据科学家、广东先知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旸表示,东莞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一方面能向内发掘新市场、新产品和新场景,助力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实现降本增效,增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地少人多、城市治理压力大的东莞来说,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闭环,提升管理效率,为东莞这座新晋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余旸表示,当前东莞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重点在于应用场景开拓、高端人才和AI优质企业的招引,可以清晰看到目前千行百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求正处于“爆发期”,一大批新技术、新应用、新突破在这里“拔节生长”,企业需要思考如何抓住痛点并验证它,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应用场景落地。

“近期东莞在招商引资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这一全球最热的产业风口上,东莞展现出了独特的竞争力。”东莞市副市长陈庆松介绍,除了百度、华为、OPPO、vivo等龙头企业外,东莞还成功吸引了雷赛智能等一批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落户。这些企业涵盖了智能算力硬件、智能产品、大模型应用等多个细分领域,为东莞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余旸认为,以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继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与东莞制造深度结合,推动全链条提质焕新,将是东莞产业发展和升级重要抓手。

为帮助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人工智能在新型工业化中的运用,余旸建议,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出台专项办法,进一步强化数字化人才培训力度,帮助支柱产业积极运用大数据、AI 技术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以更加优质的硬核产品激发消费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百模千景万算”

东莞对AI之城的竞逐,直接体现在行动之上。

2月6日,东莞发布2025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力求东莞到2027年,东莞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相关产业规模分别突破300亿元和3000亿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东莞积极构建“8+4”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政策体系,其中人工智能被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东莞制造业到2027年计划打造100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培育300家以上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全市可调度使用算力10000P以上。

在东莞,应用场景、产业赋能和平台创新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真正将技术从实验室迁移到了应用市场,将人工智能从“算法”转化为“实质生产力”。期间,不少企业已经嗅到了人工智能的气息,并提前进行布局。

2018年,余旸从美国回国,在东莞创立了先知大数据公司,一直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千行百业。“创业初期,我和团队成员在西南铁路线上行走数千公里,用了6年的时间分析数据、打磨算法,最终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形成数字产品,研发出基于人工智能的钢轨探伤解决方案,如今这一技术已覆盖全国五分之一的铁路,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成本,还提高了铁路运营的安全性。”余旸介绍。

在制造业领域,余旸和团队正以东莞服装鞋帽行业为试点破局,利用数据分析来精准掌握国际消费市场动态和潮流变化,把市场信息及时反馈到源头工厂,帮助工厂快速反应,进一步促进“贸工消”联动发展。

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垂类大模型则成为大模型落地应用的主要方向。如今,东莞也亮出了目标:到2027年开发不少于3个制造业基础大模型、15个垂直领域大模型、200个“两高”(高精准度、高稳定性)工业小模型、工业APP或工业智能体。

在大模型应用方面,东莞将建设工业垂直领域模型算法超市,为制造业企业打造“开箱即用”的模型服务。根据《若干措施》,东莞将设立最高1500万元模型券,支持企业利用通过备案的大模型底座框架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推广,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同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人工智能领域创新联合体,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4000万元资助。

《若干措施》期望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助力产业转型。届时,社会的各个毛细血管之中,都将流淌人工智能的新鲜血液。

“针对教育行业智能化,我们也正在积极地探索和尝试。先知大数据自主研发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与体育测试智能系统已经在东莞东城试点成功,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运动积极性和科学性,目前我们团队正在研发全面身心健康智能化系列产品。”余旸补充道。

像先知大数据一样,当前东莞正在逐步打通人工智能与行业转型、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数字化”正在东莞进一步转化为“数治化”,通过算力、数据和模型的整合应用,实现更高效的城市管理和服务,为产业发展、城市生活、经济繁荣找到更好的出路。

余旸表示,东莞乃至大湾区有着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以及庞大的高科技人才储备,通过将这些优势结合起来,能够创造出更强大的协同效应,推动产业创新向前发展,加快打造国家级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高地和工业垂直领域模型应用创新高地。余旸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掀起新一轮人工智能创新热潮。

fund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